三晋行·恒山(中)

标签:
北岳恒山庙群沿途景观姑嫂崖北岳寝宫 |
分类: 观山览水┈┈游记 |
上篇写到走了半天还木真正进入恒山庙群呢,重温一下导游图,咱从白色箭头处开始走起。
过这座木牌楼,就算进入庙群了。匾额上“人天北柱”四字是清道光帝御笔。
过牌楼山路上第一座穿堂殿是马神殿,也叫御马间,是为北岳大帝的坐骑所建。
路北第一座庙是白虚观(又称“十王殿”)。观,这里应读作(guàn),第四声,意思是道教的庙宇。可您看这门口的架势,当是佛道并存了。
这楹联对仗并不工整,意思嘛,佛与道哪个更重,您自个儿理解吧。
白虚观现在也是天峰岭景区办公室。
白虚观。
过白虚观路北是“玄井亭”,这便是恒山著名的“苦甜井”。亭内并列两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质大相径庭,一口如甘似露,清凉爽口;一口奇苦浑浊,难以下咽。古人有诗云:
因苦甜井有“潜龙泉”之说,唐玄宗皇帝亲下御书,赐额“龙泉观”。后来,苦井被填没,现仅存甜井一眼了。
山路南夕阳岭。
从导游图来看,游览恒山庙群大致上是条环线,但在它的东南方向多出来两条岔路,其中长一些那条是去姑嫂崖的。去姑嫂崖看看。
姑嫂崖是一段耸入云天的万仞绝壁。听“姑嫂崖”这名字,您不难猜出在民间传说中这里一定有一个凄惨悲壮的故事,不过俺历来对导游唾沫横飞讲的、书上津津乐道写的甚么民间传说故事不感兴趣,俺关注的是有关历史、宗教、建筑、科技、文学、艺术、地理、地质、动植物资源等方面的内容,这在俺的游记的一贯介绍取向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所以对这个姑嫂的故事不说也罢。倒不是说俺对这姑嫂不觉得她们可怜可敬,只是面对眼前的风景,俺强烈感受到的是:沧海桑田今又是,换了人间。
姑嫂崖有一座三层楼阁,叫“得一庵”,因建在山崖半腰,也被人们称作恒山的“小悬空寺”。
得一庵每层都供奉着不同的神灵,当然也包括那对姑嫂,木去一一拜谒。
得一庵的游人。
从得一庵一个窗口远眺恒山。
姑嫂崖附近下望。
从姑嫂崖返回岔路口,右转,继续沿环线上行。
沿着林荫曲径继续向东南攀越,峰南高处是北岳寝宫。这是寝宫的山门。
跨过山门,面前是长长的高耸的台阶。
台阶上的游人。
台阶旁山崖上的刻石铭文。
登上台阶的尽头,高高耸立的殿宇便是“北岳寝宫”。这里原来是“恒山上庙”,即北岳的正殿,明弘治十四年(1502年),明王朝进一步扩建恒山,在天峰岭的半崖间兴建新岳庙,即今天的“恒宗殿”,将这旧岳庙改为了“北岳寝宫”。
渴了,来一瓶。
游人。
站在寝宫位置远望“恒宗殿”,即现在恒山的主庙。壮观吧。
既然壮观,就去看看,走起。
恒山豹榆。为恒山独有的珍稀树种,因树干酷似金钱豹斑剥陆离的花纹而得名。生长于恒宗殿四周,质地坚实而顽韧,是古人制作弓箭的上等原料,后羿您知道吧,传说中他的弓箭就是用恒山豹榆制作的。
恒山松。
恒山松,沾了仙气,也富有灵性了。
回望北岳寝宫。
回望北岳寝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