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山·田坪以里(一)

标签:
南太行青龙峡峡谷洞湾村田坪村徒步进山 |
分类: 巍巍太行┈┈游记 |
4月8日,本不计划外出。上午9时,遇原上草,他说今天天气好,进山吧?行,进山。
离市区往修武县西村乡方向去,上午10时许,骑车过洞湾大桥,打算到孟泉。沿路见春色渐浓,随拍几张。
沿路春色。
突然想起网友狂夫前几日发了篇去田坪村的博文,言景色如何如何好,遂临时决定去田坪。于是返回洞湾大桥,下桥沿乡间道路过洞湾村,北行约4公里至田坪村。
田坪村是修武县西村乡管辖的一个行政村,下辖田坪、四谷岭、前软枣弯、后软枣弯、马鞍山、高爻、当道水、北岭水?、纸浆庄几个自然村,这里已是南太行真正的山区了。
田坪村小学。
田坪村外。
田坪村外。
田坪村外。
田坪村外。
由田坪村往北,山路突然变陡,我二人的车皆爬不上去,只得将车寄存于老乡院旁,徒步上山。
沿山路走约1里处,改为走水渠。
走水渠有两个好处:1、不像山路绕大弯,距离近;2、所见景色更好。但也有一个不好处,那就是须走水渠外帮,而再往外一米余就是几十米深的河沟,有一定的危险性。
水渠下面是条这个季节还是干涸的河道,不知其名。后来询问山民,得知叫帽盔(音)河,但不知是哪两个字。现在人们都叫它青龙峡峡谷,全长40华里,下流汇入山门河,进山的道路就是沿着峡谷往里修建的。青龙峡峡谷是近年来焦作市驴友新开辟的徒步穿越线路之一,最难能可贵的是,40里峡谷保持着原生态,没有丝毫所谓“风景区”的痕迹。不由得感慨一个风景甚好的地方,是开发好呢?还是不开发好呢?开发了,吃住行娱购方便了,安全有保障了,但是原生态的韵味就丢失了,还有一点您要进来就得掏钞票了。
行约1里余,是一涵洞,叫“团结洞”。留张影吧,第一张皱眉是因为阳光太强烈了,第二张又太严肃了。
今天进山纯属临时盲动,啥都没带,掂瓶水就进来了,瞧这行头哪儿像个驴呀。这种不出本市当天来回的出行,已属经常性、随机性行为,我觉得没必要全副武装把自己弄得真跟头驴似的。经常在网上看到几个、十几个或几十个戴墨镜、穿冲锋衣、踏登山鞋、背双肩包、拄专用手杖武装到牙齿的驴们,再一看他们也就是走了几里、十几里或几十里,嗨,于驴而言,这不就等于在磨道里溜达几圈吗?折腾个什么劲儿呀?得瑟。
涵洞内望。
涵洞外望。
涵洞北端出口。
出洞沿水渠继续北行(说“北”当然是指大方向,水渠是绕着峡谷走的,是不断在转弯的。)
沿水渠继续北行。
沿水渠继续北行。
沿水渠继续北行。
沿水渠继续北行。
沿水渠继续北行。
清清渠水和我的影子。
回望一路走来的弯弯水渠。
这段路程,在蓝天白云下除了大山冬眠苏醒后所泛出自身的灰蓝之外,最多的是两种颜色,一是树木新发的叶绿,二是漫山遍野连翘花的嫩黄,间或东一株西一株山桃野杏的红红白白。
沿途所见。
沿途所见。
沿途所见。
同伴原上草。
边走边拍。
边走边拍,别笑话,这就是我的武器---卡片机,愧对满山春色啊。
沿水渠走约2里,渠旁有一石碑,碑上刻字经仔细辨认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再往前走,水渠要跨越河谷了,于是有了这个渡槽。
渡槽。
这渡槽被叫做“革命大桥”,显见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物。
渡槽。
渡槽。
渡槽。
在下方(并非河底,离河底还有几十米呢)看渡槽。
渡槽上部,一侧有水泥雕成的大字: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一路来到渡槽,目睹这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文革”年代。这算不算现代文物?希望能妥善保护。
站在渡槽上部,您看我带的冰红茶与渠水哪个更清呢?(这一渠清水对进山者来说可是太重要了,后文还会提到。)
一路过来见有许多人来休闲踏青,这是一家三口的男主人到渠里取水。(那一家三口忘拍了。)
水渠到这里翻上了高山,只能沿着盘山公路走了。
沿途所见。
沿途所见。
沿途所见。
山回路转,一个掩映在桃红梨白中的小山村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前软枣弯村。
本次进山路线及里程(单程):焦作市区→西村(约10公里)→洞湾村(约2公里)→田坪村(约4公里)→前软枣弯村(约3公里)→后软枣弯村(约0.5公里)→高爻村(约2公里)→纸浆庄村(约4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