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拜谒南阳武侯祠

(2011-08-12 11:10:49)
标签:

南阳卧龙岗

武侯祠

大拜殿

诸葛草庐

前后《出师表》碑

分类: 寻古访胜┈┈游记

拜谒南阳武侯祠

出差去南阳,近水楼台,到市区卧龙岗拜谒了武侯祠。


中国有几处武侯祠?

遍布十省。中国有几处武侯祠呢?计有:成都武侯祠、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襄阳古隆中武侯祠、勉县定军山武侯祠、奉节白帝城武侯祠、保山太保山武侯祠、礼县祁山武侯祠,还有蒲圻赤壁武侯宫、岐山五丈原诸葛庙、宜宾点将台丞相祠堂及兰溪诸葛八卦村丞相祠堂等。但凡诸葛亮生前建功立业足迹所至及后裔聚居地,均建有纪念他的祠堂宫庙,近代建沂南诸葛亮故里纪念馆也属此类建筑,甚至远在台湾也建有武侯祠,可见诸葛亮名望千百年来之深入人心了。 

南阳次之。全国诸多武侯祠,以名气论,首推成都武侯祠,成都是诸葛亮为相十四年的地方。其次就是南阳武侯祠,诸葛亮年轻时未出山前曾在南阳躬耕十年。但也有文章曰,南阳武侯祠号称中国第一祠。

 

南阳武侯祠沧桑

魏晋始建。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侯初亡,所在各求为之立庙,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之上, ……时故将黄权等先已在宛,其他族人多相依,故南阳有侯祠所谓诸葛庵者,意亦道陌私祭之类。”由此计算,南阳武侯祠当始建于魏晋。 

唐宋闻名。唐李白《南都行》云:“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又《读诸葛亮武侯传书怀赠崔少府叔封昆季》云:“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唐刘禹锡《陋室铭》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宋代祠内前人题咏繁复。可见唐宋卧龙岗已成为遐迩闻名的人文景观。 

元明清屡次重修。元初毁于战火。元大德二年(1298)南阳官府出资大规模重建。元延祐二年(1315)增设孔明书院。元延祐年间(13141320)卧龙岗古建筑命名为“武侯祠”。元末明初,复焚于兵祸。至明成化年间,将孔明书院恢复。后又经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崇祯历代修缮。明嘉靖七年(1528),明世宗特赐给南阳武侯祠“忠武”庙额与祭品。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南阳郡守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此后,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皆有增葺。 

建国后多有修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政府对祠宇屡加修葺。“文革”期间,照例毁坏多处。1973年以后,省、地、市多次拨款,对武侯祠进行了维修、翻新和增建,遂成现在规模。 

现状。今日南阳武侯祠依卧龙岗而建,坐西向东偏南,占地200余亩,存殿堂房舍267间,基本上保持元明的布局风格,其木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是我国纪念诸葛亮最大的古建筑群,《出师表》一句“丞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奠定了南阳武候祠的地位。

 

南阳武侯祠见闻

卧龙岗武侯祠集祠、馆、园三位一体,人文丰富,景点众多,若一一赘述,恐拙文过长,只能芟繁就简,略写大片,详写几处,以为存记。

略记行踪:

 

拜谒南阳武侯祠

卧龙岗入口处有石坊,上题“千古人龙”四个大字。

 


拜谒南阳武侯祠

“千古人龙”坊后是卧龙岗大门。

 

 

拜谒南阳武侯祠

进大门后,迎面又是一座“汉昭列皇帝三顾处”石坊。

 


拜谒南阳武侯祠

“三顾”坊北有湖叫卧龙潭,分上下两潭,碧波荡漾,岸柳依依。



拜谒南阳武侯祠

湖旁一大石如玉,上红漆草书“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录自《出师表》,岳飞书。见此大石,多年前已熟背的《出师表》句子不禁顺口而出。

 

拜谒南阳武侯祠

往西过仙人桥,即至武侯祠山门,正中券门额题“武侯祠” 三字,为郭沫若手书。

 

 

拜谒南阳武侯祠

过山门至第一进院落,甬道上有“三代遗才”石坊.

 

 

拜谒南阳武侯祠

“三代遗才”坊后就是大拜殿,是祭祀诸葛亮的主要殿堂,也是武侯祠主体建筑之一(后有详介)。

 

 

拜谒南阳武侯祠

大拜殿内正中塑诸葛武侯坐像,两侧为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像,形象逼真。

大拜殿前方两侧各有碑廊,以北廊最引人入胜,因为其中有大名鼎鼎的岳飞手书 “还我山河”碑和前后《出师表》碑,为南阳武侯祠镇馆之宝(后有详介)。

 

拜谒南阳武侯祠

绕过大拜殿进入第二进院落,翠柏簇拥着院中一座八角攒尖式建筑,上覆茅草,这就是闻名于世的诸葛草庐(后有详介)。

 

拜谒南阳武侯祠

草庐两侧有野云庵、半月台、躬耕亭、古柏亭附属建筑按顺时针方向绕庐而建,众星拱月。

 

 

拜谒南阳武侯祠

从诸葛草庐过小虹桥,院落最后是宁远楼,又名清风楼,位于中轴线的末端,为整个祠庙的最高建筑,传为诸葛亮隐居南阳时书斋旧址,楼名由“宁静致远”而来。

 

拜谒南阳武侯祠

宁远楼廊下。

武侯祠南路是一溜两进佛道混杂的院落,看点平平。 

 

拜谒南阳武侯祠

武侯祠北路是三顾祠,进垂花门,可见拴马亭,前殿是“关张殿”。

 

 

拜谒南阳武侯祠

三顾祠后殿为三顾堂,相传正是刘备三顾孔明之处。

上述三路建筑之后是诸葛花园,花木扶疏,小品点缀其间。

 

拜谒南阳武侯祠

上述三路建筑再北路是龙门照壁、汉碑亭、汉代文化苑和南阳市博物馆,在这里能看到珍贵的鲤鱼跳龙门砖雕、汉碑等。

 

拜谒南阳武侯祠

汉代文化苑经常有两汉三国社会风情乐舞表演、历史陈列等。

与汉代文化苑隔湖东望,还有澹宁读书台、卧龙书院一组建筑,古木参天,与武侯祠主建筑相映成趣,作为武侯祠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今天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时间所限,未去参观。 

一圈转下来,两个小时,同行时兄说,门票虽有价,可价有所值。

 

详写几处:

    拜谒武侯祠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三个地方,即:大拜殿、诸葛草庐、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碑。

 

拜谒南阳武侯祠

大拜殿,用一个字来形容──“敬”。

且不说大拜殿的建筑特色,也不说大拜殿内诸葛父子三尊塑像,只说大拜殿外三间卷棚内檐下柱上,历代名人骚客题写的匾额、楹联高悬低挂,琳琅满目,是我在别处古建极少见到的场景。这些匾联字字珠玑,笔笔传神,以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的生平功德。

 

拜谒南阳武侯祠

大拜殿前卷棚内的匾额和楹联。

 

 

拜谒南阳武侯祠

大拜殿前卷棚中一间的匾额, 正面上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正面中行“吾师”,正面下行“隐居求志” ,两侧“功盖寰宇”、“勋侔伊吕”,背面“舜业尹功”。

 

拜谒南阳武侯祠

大拜殿前卷棚北一间的匾额, 正面上行“抱膝长吟”, 正面下行“功盖三分”,两侧“名垂宇宙”、“莘野高风”,背面“第一良才”。

 

拜谒南阳武侯祠

大拜殿前卷棚南一间的匾额, 正面上行“帝臣王佐”, 正面下行“伊吕遗风”,两侧“勋同伊吕”、“雷雨经纶”,背面“隐居求志”。

可以说,只要是空地分,都挂上了匾额,再加上层层叠叠的楹联,足可看出后人对诸葛武侯的敬重仰慕之情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啊。(限于篇幅,本文只介绍大拜殿的匾额,下篇将介绍整个武侯祠的楹联)


拜谒南阳武侯祠

诸葛草庐,也用一个字来形容──“名”。

诸葛草庐,亦称诸葛庵,是后人在诸葛亮故宅基址上建造的,据说这里就是诸葛亮当年研修经史、修养身心的地方。草庐系砖木结构,八角挑檐,外围有八角回廊,屋顶覆盖茅草。草庐正门悬挂郭沫若书“诸葛草庐”匾额,庐内竖立成化十四年(1478)石碑一通,正面刻有“汉诸葛孔明旧庐”七字。

 

拜谒南阳武侯祠

诸葛草庐为南阳市的标志性建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凡知道诸葛亮的人,可能不知武侯祠,但不会不知诸葛草庐。诸葛草庐者,武侯祠代称也。一千八百年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与之纵论天下大事,为其提出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千古名篇《草庐对》。南阳诸葛草庐,皆因“三顾”闻名于世,“一对”彪炳史册,从而流芳千古!

 

拜谒南阳武侯祠

前后《出师表》碑,还用一个字来形容──“绝”。

武侯祠另一大景观就是排列有序的400余块碑碣石刻,在全国诸多武侯祠中当属首位。 其中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碑,被称为“三绝”碑。《岳少保书武侯出师二表》碑跋语道:“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何谓“三绝”?一为文章绝,出师表为千载名篇,无需言表;二为书法绝,岳飞的书法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综观如电掣雷奔,龙飞蛇腾,细视则铁画银勾,顿挫抑扬,字体笔画,或大或小,或重或轻,或粗或细,或疾或迟,或驻或引,随态运奇,无不适意,驰骋疆场之英气、精忠报国之胆识流于笔端(导游讲,这是各地武侯祠岳飞手书最原始的真迹,别处均为拓本);三为刻工绝,宛如手书。三者结合,相得益彰。我曾见过许多所谓“三绝”碑,但如这般极重量级贤相撰文、名将手书,而留下的千古璧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多年来有俗语:南阳有三宝,玉雕、烙画、“出师表”,即指此事。同行苗兄古文底子深,又酷爱书法,见此至宝,又是吟咏,又是拍照,忙得不亦乐乎。

 

拜谒南阳武侯祠

前《出师表》碑拓。(不全)                             (部分照片转载自网络,向原创作者表示感谢!) 

 

漫步武侯祠,“从容细看平沙处,可有先生旧马蹄”,感受多多,片言只字,岂可叙尽。 

从南阳回来两个多月了,时常想起武侯祠,于是作文记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那次去孔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