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核武老人魏世杰
核武老人魏世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17
  • 关注人气:2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普短文:我所知道的激光

(2015-04-20 14:24:27)
标签:

杂谈

 

 

我所知道的激光

 

 

激光是什么?他和普通的光区别在哪里?

打个比方,如果把普通的光看成是王府井大街的人流,激光就是国庆阅兵式的方阵,前者混乱(有向南走的,有向北走的,还有穿过马路,东西方向走的),后者整齐(都向一个方向前进),前者品种多(老中青都有),后者品种单一(年龄都差不多)。

世界上的光,原本都是混乱的,要把普通的光变成激光,并非易事,正像街上的老百姓,要把他们训练成阅兵方阵,很不容易。激光的发明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事,至今才不过半个世纪。

激光的出现,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人类的发明中,有些是仿生的,例如超声波雷达(也有叫声纳的),蝙蝠就有,氢弹爆炸,太阳上一直在进行(反核运动者绝对不可反对的一种氢弹爆炸),但激光,自然界没有,就凭这一条,人类很可以自豪的。

激光刚出现时,人们的印象,就是这种光蛮厉害,因为有新闻照片,有人把世界上最坚硬的物品——金刚石放在激光的光路上,激光经过后,金刚石立刻化成了一缕青烟消失了。

激光又叫镭射、莱塞,都是根据英文laser翻译而来,英文的原意是“受激光辐射”,简称激光。下面,根据我的理解,谈谈激光是怎么产生的?

在谈激光之前,有必要先谈谈普通的光。

人类最早认识的光,肯定是太阳光了。牛顿先生在一个暗室的窗户上,挖了个小洞,引进来一束阳光,照在玻璃制的三棱镜的一个面上,透过另一个面折射后,竟然出现了一道彩虹。——,从而证明了,太阳光这种“白光”,其实是由多种“色光” 组成的 ——赤橙黄绿青蓝紫,是也。

     牛顿认为,光是一种波动,就像水面的涟漪,向四周一圈一圈地传播,既是波,就有波长(从一个波峰到相邻的另一个波峰的距离),不同波长的光波就意味着有不同的颜色。当光的涟漪遇到了你的眼睛,你就看到了光,也感知了它的颜色。

牛顿提出的“光波说”曾经风靡一时,可以解释光的很多现象,到了二十世纪,科学家发现了“光电效应”,就是光照在一种物质上,能从物质表面“打“出几个电子来,这很难用波动说解释。于是爱因斯坦(当时还是个小职员,没有什么大的名气)提出,光既有波动性,又表现为粒子性(即光线是由一颗一颗的微粒——“光子”组成),两者的统一就是光。

“简直是胡说八道?”当时有人讥笑他说:“你说怎么统一?每周1、3、5是波动,每周2、4、6是粒子?”

然而,后来的研究证明,光真的具有“波粒二重性”,我们人类,习惯于周围的“宏观世界”,对于“微观世界”(原子、电子、原子核之类的小东西,因为特别小,故有此称呼)的规律,我们难以理解。

不理解也得接受,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原子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砖块”,原子的结构有点像太阳系,中间有相当于太阳的、坚固的核——,周围有相当于行星的,更小的电子,电子沿着一定的轨道,绕着原子核旋转。

原子和太阳系只是形式上类似,其实是很不一样的。每个电子的运动轨道,并非只有一条,而是有很多条,当它处在不同的轨道上(或称为能级),对应着不同的能量。当电子从“低能级”跳到“高能级”时,它要吸收能量,处于受激发的状态,反之,当电子从“高能级”跳到“低能级”时,它会放出能量,回到基态——这个能量就可能是光,而光的波长,就两个能级的差决定,能级差越大,波长就越短。

由此看来,光的产生,是原子中的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跳来跳去”(科学家称之为跃迁)的结果。

原子的能级很多,五花八门,电子的“跃迁”也是各行其是,乱跳一通的。所以,物质的发光,不可能只有一种波长,也不可能对朝着一种方向,而是有一个分布的。自然界的光,都是一般的光,而不是激光,道理就在于此。

换言之,自然界的光,都是“普通老百姓”,不是训练有素的“阅兵方阵”。

要想产生“阅兵方阵”式的激光,得设计一个特别的装置——激光发生器。

激光发生器有很多样子,但万变不离其宗,从原理上说,也并不复杂。

举一个例子说明。

我曾经使用过一种固体激光器——钕玻璃激光器,它能够产生一种波长1.06微米的激光(是红外线,眼睛看不见的)。它的主体是一根钕玻璃棒,旁边有两根氙灯(一种充有氙气的气体发光灯),钕玻璃棒的前后有涂有反射膜的反射镜,后面是全反射镜,前面是半反射境。顾名思义,光线射到后面,可以全部反射回去,如果射到前面,只有一部分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就会透过半反射镜,射到激光器外面来。

第一步是让氙灯发光。

氙灯是很亮的,当它闪光的时候,会给钕玻璃棒很多的能量,把钕玻璃原子从低能级提高到高能级,氙灯的作用相当于“水泵”,原子的高能级可以理解为“拦水坝”,氙灯让能级变高,相当于水泵,把大量的水,提升到了拦水坝之内。

这时候,钕玻璃棒的原子都处于受激发态了,相当于水坝内装满了水,而泄洪阀门却紧紧关着。这种态势,叫“蓄势待发”比较恰当。

激光的产生,关键在于如何“发”上。

科学家设计了一种“谐振腔”,用它来协助发光。在上述例子中,钕玻璃棒前后的两块反射镜,就构成了一个光学的“谐振腔”。

谐振腔的作用很巧妙,它能把某一种波长、某一种方向的光挑选出来,让与它们相关的原子,同时发生跃迁,于是,整齐的“阅兵方阵”——方向和波长完全相同的一束光——激光就诞生了。

谐振腔有一个面,不是“半反射膜”吗?激光,就是通过这个膜,射了出来。

“谐振”,听起来很专业,什么意思?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事呢?

谐振,又叫共振,是一种奇妙的自然现象。耳机听音乐,不如音箱,就是因为音箱是一个共振腔,它可以和音乐的低音部分,发生共振,听起来浑厚悦耳。

历史上,有一座桥突然垮掉了,原因是一队士兵,“一二一”整齐地走过这座桥,他们步伐的节奏,刚好和桥的固有频率,发生了共振,引起了桥的大幅度振动,直至断裂,士兵纷纷落水,甚为狼狈。

收音机的“谐振电路”,能在为数甚多的电台中,找到自己需要的“那一个”,也是这个道理。

用句文学语言,所谓共振,就是在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上,唤起自己的同类,与自己共舞。

某歌星在台上唱歌,台下有人纹丝不动,有人则手舞足蹈,后者肯定是她的同类,两人之间,发生了共振(此乃本人谬见)。

可见,激光器有三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工作介质(钕玻璃棒)、泵浦(氙灯)和谐振腔。当然为了能正常工作,还有很多部分,如电气控制电路,冷却系统,光路控制系统等等。

激光有几个特点:单色性,即波长完全相同;平行性,即光束是完全平行的,可以传播很远的距离而不发散;能量集中性,因为它让被选择的能级,同时发生跃迁,在短时间内发出较大的光能,因此有集中的能量。

激光的用途,大多根据这几个特点,进一步发展而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