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地青春──我的核基地生活》读后感 作者:beiming

标签:
读后感核基地人性文革青春文化 |
http://www.7stern.info/Bilder_USA/Atompilz.jpg
感谢我的大学同学朱尚军的推荐,让我能够读到这篇滴满了血和眼泪的记实小说,他本人就来自这一片土地,有着同样不同寻常的经历。
因为保密工作的要求,我对朱尚军同学的背景一点都不了解,也很少同他交流。4年的大学生活好像一道薄纱展开在我们的中间,我只知道那是一张整天笑嘻嘻的脸,一双镜片后面有着一对智慧的眼睛。
时过境迁障碍没有了,我们现在可以畅通无阻地交流了。
这里简单地记录一下我读这部小说过程中的感觉。
1。读的过程中心中充满了恐惧的感觉。青海那一片荒凉的土地,历史上是发配和充军的地方,读着读着,常会想起唐诗中那些凄凉的词句,好像兀笛就在耳边响起。
2。对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牺牲精神肃然起敬。比如,邓稼先的事迹早就读过,在这里还读到了其它令人尊敬的人和事。有的人可能是无奈地进入那一片土地,有的人是为了寻找出路而去那里,但也确实有人是具有理想主义色彩而奉献的。不管如何,他们所做的一切,后人不应忘记,要有史书留下来记念他们。
3。魏林的爱情读来感人。从开始就能体察到这场爱情将以悲剧结束,因为悲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让人时时地回味,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这是一条爱情主线,是作者主要想沤歌的,所以将林的人格拔得很高,生活中也许确有这样的人,魏毫无疑问是个基督徒,有时也会变得很软弱,但信仰的力量能够使他坚持到底,而不说假话。另外铺展的几条爱情线索也写得相当地情真意切,和生活紧密相联,而不显空泛。生活从来不会欺骗人,它总是将它的真实面孔展现在人的面前,人是不完美的,有善有恶,让人不对它抱多大的希望,但也从来不绝望。
“两弹元勋”邓稼先。
4。国家当时对这个基地确实很重视,从人力的调配,各地的支援到物资的配给都已达到了国家能够支持的上限。
5。人类的生活,精神重于物质。从基地的情况看,虽然供应很不错,但人的精神还是比较空虚和痛苦的。这来自以下几个方面:领导的压力,政治环境,文化饥饿,同亲人的隔绝,生理的压抑,还有要做到严守秘密,也给人的心理造成无法疏通的管道。可幸的是,这是一群杰出的人,他们可以自给自乐,比如练习速记,学习外语,举办宿舍讲座,互通有无,丰富了精神生活。
6。友情,亲情,背叛,同情怜悯,落石下井和投机钻营等人情世故都在各个篇章中得到展开,使得小说变得立体丰满。
7。文革中在221厂发生的那些事并不是孤立的,当时整个中国社会都处在动荡中,到处都有类似的事件发生。但因着这片土地的特殊背景,让人读了又能感觉到它自己的特色。
8。人类的身上有很多的丑陋性,它同政治本身无关。大环境的改变,则是为这些恶劣性的表演提供了方便。它们平时被压抑,气候一到,就夺门而出。嫉妒和野心是人类的大敌,而暴力是实施的工具。一个阶级被踩在脚底下的时候,心里时时地想着要翻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是你打倒我,就是我炸裂你。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人类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混乱的史书。想一想,搞原子弹干吗?
9。这里要提出一个问题:人类要如何对待自己生活的地球?前苏联的挈诺贝尔地区的核事故,日本福岛的核泄漏,中国核基地的事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损害,还不是短期能够计算的。人类你要往哪里去?
附录
自传体长篇纪实小说《核武老人吐血亲历记》,写的是发生在中国核武器研制基地的真实故事。作品以主人公魏、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叙述核基地近百个小人物的生活、爱情和人生遭遇,热情讴歌了中国第一代核武器研制者们敬业报国、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折射出耀眼的人性光辉,生动展现了发生在核基地的、那一段艰苦卓绝、惊心动魄却鲜为人知的历史画卷。自天涯首发后,受到读者喜爱,国内外四十余家网站及论坛纷纷转载热评,多家出版社、影视公司前来洽谈合作,网友反响强烈,热盼出版,目前作者已接到网友数千册预约订单。本作品已由河南省大型报告文学期刊《时代报告》自二月份原文连载,更名为《禁地青春——我的核基地生活》;目前,作者正在创作续集——写的是发生在四川902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