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三二

(2011-09-08 19:09:38)
标签:

经营方程中国解

三国

水浒

文化密码

循环史观

分类: 经营方程中国解

他依稀记得睡了也有一两个时辰了,如今醒来顿觉神清气爽,不由诗性大发,随口吟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话音未落,忽觉人影婆娑,疑似有客来访,忙询问,却不料,这一问,竟问出一位经天纬地奇男子,引出一段惊心动魄不朽传奇……

传说是,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曾记得,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

孰能料,三顾频烦天下计,一声春雷惊梦回。

从此后,收拾琴书离陇亩,大展经纶补天手。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谋天下,鞠躬尽瘁名不朽。

   

列位看官,以上这段说的就是三国中著名的“三顾茅庐”故事。话说当时的刘备危机四伏,远眺中原,曹操厉兵秣马,大军压境在即,近看荆州,刘表疑心重重,荆州实力派蔡氏家族更是随时会扑上来砍人。可怜的刘备要兵没兵,要将没将,文也不行,武也不行,年纪一天天大了,却连交养老金的地方都没有。所以,穷困潦倒的刘备把诸葛亮当成了唯一的希望,迫切地想抓住这根救命稻草。有趣的是“三顾茅庐”的过程,在那个大家都火急火燎砍人抢地盘的世界,在那个推崇温好的酒还没有冷掉就把敌人的头砍下来的时代(温酒斩华雄是陪同刘备三顾茅庐的关羽出道后的处子秀,从此关二爷一战成名,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动作派明星),传说中的诸葛亮却是那么悠闲,你要见他,必需一次、两次、三次登门拜访,第三次他还在睡觉,还居然是在大白天睡觉,睡到自然醒还要吟吟诗,然后才和你谈谈天下大势,娓娓道来,聊出一个千百年来被置顶的帖子“隆中对”。神马(什么)是传说中的高人,这就是传说中的高人,他的时间节奏和他所在的世界,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是那么缓慢悠闲……

三国里是如此描写“三顾茅庐”那次历史著名的会见中,刘备眼里的诸葛亮的:“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神仙啊!不错,神仙!记得前面说过“中国神话中,仙界的时间与凡间的时间是不同的”,此所谓“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红尘凡间的生活节奏紧急迫切,而天上仙界的生活节奏缓慢悠闲,形成了“人间光阴速,天上日月迟”的鲜明对比。

当然,神学的最深处连着科学的最深处。

据科学研究,天上月球的时间要比地球的时间缓慢许多。月球和地球一样,也会自转,也同样是自转时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但月球自转的速度比地球慢很多,所以月球上的1天等于地球上的29.5天。

信奉着循环史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没有高速冲动的,推崇的是缓慢悠闲的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不是“花费时间”,而是“享受时间”。那些高速路上飙车的富二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典型的没品位,上品的做法应该找块空地每人一辆自行车,骑在上面比赛原地“摒车”,看谁的时间长,即不扰民又绿色环保。

 

信奉直线史观的文化中,人是在与时间赛跑,重要的是速度,信奉循环史观的文化中,人是在与时间跳舞,重要的是节奏。

 

比如前面提到的与中国文化同样信奉循环史观的印度文化,认为大神梵天用自己的舞蹈保持着宇宙的节奏,一切生长、衰老、死亡、再生都必须与梵天之舞的节奏合拍,不然必然出现劫难。大家熟悉的瑜伽,就是印度文化里一种人的灵魂与梵结合的修行方式。瑜伽的最高境界是将人的一切运动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融入梵天的舞蹈节奏,从而获得生生不息的宇宙能量。

类似的,中国文化认为一切人间世相都必须与宇宙天象合拍,一但节奏失常,必然破坏现有秩序,后果不堪设想。

 

关注节奏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宇宙的节拍,因此适应是循环史观的关键词。那什么是适应的关键词呢?是时间吗?是,又不仅仅是!虽然许多时候,看似需要适应的是时间。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冬眠,我们往往以为是因为冬天到了,所以有冬眠习惯的动物要睡觉了。但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如果把青蛙放到冰箱里,青蛙也会很快进入冬眠。有冬眠习惯的青蛙如此,有冬眠习惯的其他动物也如此。实际上,动物冬眠并不是因为时间的变化,而是因为环境的变化,一但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动物就会进入冬眠,以降低新陈代谢速度。

所以,适应的关键词除了时间,还有环境!

 

面对变化,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环境。

这样的适应,超越了超脱,世俗需如此,脱俗也需如此。例如佛教,世人皆以为是出家出世修行之法,但佛法本是世间法。实际上,从印度到中国,因为环境的不同,佛家也随之变化以求适应。比如原来在印度,佛门弟子是不耕不种的,生活全部依靠施主布施供养。而印度佛教兴起地区,气候温暖,野生果林很多,即便一时没有布施供养,佛门弟子也可靠野果充饥。但是中国是没有那样温润的环境的,更兼自古以农立国,重视农耕,鄙视不劳而获,所以到了中国,佛门弟子也开始耕种劳作,甚至逐渐将耕种劳作也化为修行法门。

记得佛学中将变化的道理称为“无常”,并演绎出四大皆空等等诸般道理。我等许多世俗人想到空,倒也会唠叨上几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样的言语虽出自佛家,但其实我等世俗人的理解已与佛学正解不同,佛家的“色”指现实中的物质存在,而我等世俗人心中口中的“色”却多与男女之事相关,不过虽此“色”非彼“色”,但肉身凡胎倒也是物质存在,如此我等世俗人心中口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却又暗合了些许佛理,仔细想想倒也有趣。

 

佛家出世看淡肉身,以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等世俗人却偏偏特为看重这一身皮囊,虽口口声声念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往往是看不破红尘,放不下肉身的。中国人求佛,往往求的不是四大皆空,而是健康平安。既然如此,我们在说过佛家出世修行之后,不妨说说这俗家医病健身,在此,聊聊我等世俗人心中口中看不破的“色”,且谈上一段香艳风光,风流佳话,讲上一个闻香救美眉的旖旎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