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牛晨斐
今天,鸡年的元宵节,老兵王琪飞过喜马拉雅,飞过世界最高的山峰,回家了。
鸡年春节,一则中国老兵滞留印度54年,苦苦期盼回家的新闻揪住了众多网友的心。这名老兵名叫王琪,今年78岁。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54年,青丝白发,哪有一个儿子不思念母亲,哪有一个游子不想念故乡……2017年2月1日,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官方网站发布题为“中国驻印度大使馆领事部就媒体对中国老兵有关报道的回应”文章。新春的万家灯火,点亮了老兵王琪的回家之路。
当机轮亲吻黄土高原咸阳的土地……老兵,欢迎回家!
(一)
那一年,哥哥王致远像有心灵感应一样,跑去取回了那封写着外文的信。那是王琪寄出的第一封家书,他问候了许多亲人,倾诉着二十余年的牵挂。
“我之所以如此焦急地等待回国,是想在有生之年重回家乡,在母亲的坟前上一炷香。”当故乡已成异乡,“回家”是多少老兵的心愿。
“可怜无定河边骨,尤是春闺梦里人。”这是身在缅甸的老兵张富鳞常常念着的诗句。当年,他跟随部队走出野人山,捡回一条命。流落缅甸同谷的老兵杨伯方也是当年穿越野人山的幸存者之一。半个多世纪过去,杨伯方从一个中国士兵变成华侨,但野人山这三个字,已成为他生命的烙印,永远涂抹不掉。想起那些在原始森林中早已化作泥土的数万名兄弟,老兵们每每老泪纵横,“我们不害怕死亡,害怕的是遗忘。”
老兵,回家!祖国从来没有停止努力,不抛弃,不放弃。去年、前年,祖国派专机接回了两批长眠在韩国汉江南岸的志愿军烈士遗骸。虽说“埋骨未必桑梓处,人生何处不青山”,但毕竟家乡最温暖。家,是老兵一生的梦境,也是最后的眷恋。
十多年前,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时候,中国驻缅使馆给留缅的抗战老兵颁发了纪念章,很多老兵都视若珍宝。这份“承认”,给了老兵们晚年莫大的安慰。十多年后,祖国又一次迎回了阔别多年的游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活着归来,老兵有幸!你还安好,祖国之幸!
(二)
王琪失踪后,哥哥没敢把真相告诉老母,而是说王琪在执行秘密任务,可能会很久不能回家。母亲“哦”了一声,从此再没提起。“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最终,母亲还是没能等到儿子,在1980年与世长辞。
王琪的故事是悲伤的,是一条游子思乡的辛酸路。王琪的今日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终于得以回到故乡,亲眼看到亲人。王琪一行到达北京时,工作人员特意为老人准备了汤圆。汤团,象征着团圆美好,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是中国人正月十五元宵节必备美食。然而,对军人而言,万家团圆日尤是离愁时,当年的老兵如此,今天的老兵也如此。
2017年1月4日,解放军报刊发文章《家,那么近又那么远》。“母亲生病住院,可老太太坚持说儿子还没回来,死活不肯做手术。我嘴上埋怨,其实心里都懂,妈是怕她年纪大了,我没回家就上了手术台,可能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儿子了。”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总有一抹绿色,守卫万家灯火。对军人而言,“家”,多是咫尺天涯的渴望。
(三)
今天是元宵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老兵王琪回来了,有的兵却永远回不来了……
2016年,有超过30名中国军人再也无法与你我一样尽享团圆,申亮亮、李磊、杨树朋、刘景泰、张超、余旭……和平年代,这些军人有的牺牲在异国的维和战场,有的牺牲在抢险的救灾现场,有的牺牲在实训的演兵场。还有的,牺牲在鲜为人知的工作岗位。
王琪的故乡是咸阳,“中国第一帝都”充满光明之意。所谓的岁月静好,今天的阳光明媚,只不过是有人为你日夜守护,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他们将生命化作阳光,积蓄着祖国的热量。
今夜,元宵节的灯笼火红火红浑圆浑圆,我们不仅要迎回流落远方的老兵,也要拥抱那些献出生命的英魂。只要你守卫过这片国土,祖国就不会忘记,人民就不会忘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致中国老兵王琪
♢
昨夜
双眼红彤
北风拖着疲惫的身躯
刮向北京
耄耋的身影
紧紧抱住一颗中国心
滚烫——滚——烫
热泪恨不能涌进大地的躯体
五十四载啊,
火红的灯笼
一次次照亮游子回乡的路
凄怆的寒潮
一次次席卷老兵的梦境
多少日夜?泪滴
眯眼打量风的自由
锋利的眼神足以刺破苍穹
田野的寂静,村落的无声
所有的一切凝成一滴露珠
一颗简单的心啊,开始颤抖
躁动。失眠。沮丧。慌乱……
五十四年啊,伴随飞机降落的一声
滴——答
瞬间凝重起来
一种复杂而简单的沉默
如同元宵节的灯笼——
火红火红,浑圆浑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