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王传宝
(一)
王琪的回家之路,特别漫长。54年的光阴,半个世纪的等待。梦里的故里山河,记忆里的手擀面条,亲人的音容笑貌,揪心的死别生离,点点滴滴,时时地涌上他的心头。梦里不知身是客,罗衾岂耐五更寒。不堪回首的遭际,都会被岁月钝化,但那种如蛇啮心尖的思念,对亲人、对战友、对故乡、对祖国的怀想,也只有王琪自己才能够真切地感知。
在中国有关方面的不懈努力下,在印度外交部、内政部和有关部门的安排下,王琪于2月10日获得离境许可。老人的儿子一家三口和老人的一个女儿也已获得签证。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当王琪一家登机飞往北京时,这架载着他浓浓思念的飞机,穿越清辉,进入平流层,向家的方向进发。此时,如果他读过杜甫的读,说不定会在脑海里涌出这样的句子来:
俱往也,现在,终于可以回家了!
11日11时30分许,王琪搭乘的国航CA948航班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在阔别了54年后,这位中国老兵终于回到魂牵梦萦的祖国。
此时,已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此刻,在老人的眼里,恐怕坎坷的大半生,从没有感觉过如此美好的元宵佳节。
(二)
1963年,年仅24岁的中国工程兵王琪在中印边界地区的树林中迷路误入印境,被印度军方以“间谍罪”关在监狱里达7年之久。出狱后,他又被印方安置在中央邦一个偏僻乡村生活,交通阻隔,音讯难通。情况好转后,王琪开始尝试与祖国的亲人联系。多年后几经周折,他终于同陕西家乡的亲人联系上,人们也才知道有这样一位老兵仍活在异国他乡。经过辗转核实,中国政府于2013年给王琪颁发了护照。这中间,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王琪的回家之路一直未能成行,直到昨天!
为了帮助老人回国,中国驻印使馆一直保持与印度政府沟通,为王琪争取出境许可。罗照辉大使专门就此事与印度外交部高级官员联系,要求印方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尽快为王琪颁发出境许可,满足老人重回故里的愿望。在中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老人家的故事以悲剧开始,以元宵梦圆结束。“我想大的背景还是中印关系的发展和改善,是祖国的繁荣强大,是中国政府践行以人为本的政策”,这是罗大使的切身感悟,对当事人王琪来说,最真切的就是美梦成真,曾经的沧桑都融进了圆月的清辉中了。
(三)
王琪一直念叨:我不是战俘。就是战俘,只要他们忠于祖国,为祖国而战,都要接回家。
王琪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能够在活着的时候,回归故里。今天的共和国,已经足够强大,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当他的国民在海外遇到不幸的时候,会第一时间组织撤侨。当祖国得知,有零落海外的老兵时,也一定会千方百计地接他回家。
2014年,3月28日,沈阳桃仙机场,军乐奏响,棺木肃列,国旗迎风摆动,战斗机迎接护航。这是中国迎接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仪式。在漫长的60余年等待后,他们的遗骸被从异国冰冷的泥土下起出,在这个温暖的3月,回家。到今天,已经有3批烈士的遗骸被接回祖国,并受到极大礼遇,得到妥善安置。这项名为“安魂”的工程,将一直持续。
今天,我们能够将王琪这位依然健在的老兵接回家,也是祖国的心愿。不只是美国大片才有“拯救大兵瑞恩”。对每一位共和国的老兵,我们都要在尊重其本人意愿的前提下,想办法给予最大的敬意和帮助,让其得偿心愿。这也应该成为一项类似于“安家”的工程。
祖国不会忘记每一位老兵,哪怕有多大的困难,也要接他们回家,这应该成为一种国家意志和国家行为。
王琪们回家的归属感,折射的是对美好祖国的向往。我们相信,随着祖国越来越强大,相关的沟通和措施也会更加完善。
同样,国家也不会忘记每一位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发展而作出贡献的老兵,会依法给每一位老兵以周到的关心和安置。
今天的元宵,因为老兵王琪的归来,而有了一种不一样的团圆味道。这不止是对王琪个人而言,对祖国来说,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