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能当一辈子兵的毕竟是少数,而部队建设却是压茬用劲、接力推进的。因此,留下来的只有燃成熊熊火炬,才能让离开军营的同志内心温暖,让共同期许的事业前途光明。
对于军人而言,没有比强军备战更大的事。赶上和参与军队改革,是军人之荣、国家之幸。这轮改革,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消肿去冗、提质增效。相比平时的进退走留,裁减员额30万意味着更多人要忍痛转身、含泪告别。现在,改革正向“脖子以下”推进,精干高效的背后是无悔的牺牲、无私的奉献。留下来的同志都应思考一个问题:以什么样的姿态干事业、以什么样的精神担使命,才能对得住30万战友忍受的痛、流下的泪。

要懂得珍惜,而不能陶醉于幸运。1985年百万大裁军,我正在上军校,入伍时的老部队被裁掉了。当时,许多战友给我写信,表达他们对部队、对军装的深深眷恋。连队指导员当时风华正茂、年轻有为,也同样没有留下。他在给我的信里说:“我们没有机会在部队长干了,你是连队留下的根苗,可要把军装穿到底啊!”去年,老指导员从千里之外专程来见,看到我取得的成绩和军营的巨大变化,欣喜万分、勉励再三。我理解,老指导员的勉励,不正是离开的战友对留下同志的殷切嘱托吗!留下的不是幸运儿而是责任人,不是保位子而是挑担子,因此只能倍加珍惜,在岗位上使更大的劲、出更多的力。
要赓续血脉,而不能失敬于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一直行走在“精兵之路”上。即便一些部队在编制序列上消失了,但部队辉煌的战史、英雄的事迹,伟大的精神、优良的传统始终没有断线。其间重要原因,就是一批批留下的同志精心爱护、用心践行。1998年那次精简整编,我所在的师缩编为旅,这支部队战功卓著,曾创下“北平入城第一师”“解放海南第一船”“抗美援朝第一仗”等荣誉,有着“暴风雨部队”之称。因为精简,许多同志要离开军营。在离队前的座谈会上,他们服从命令无怨无悔,只提出一个希望:把“暴风雨部队”的血性虎气传下去。他们充满深情的话语,令其他同志热泪盈眶。部队的好作风、好传统来之不易、守住也难,一不小心就会弱了、淡了甚至丢了。留下的同志只有怀着敬意、充满热爱,才能保住这弥足珍贵的根和魂。
要矢志强军,而不能分心走神。改革的刀子落下,许多战友将开启人生的“二次创业”。其中的艰辛自不必说,但凭着在军营培养的过硬素质、打下的良好基础,必然会出现不少成功者。对于他们的成功,留下的同志应该给予掌声和喝彩,但万不可为此分心走神、心猿意马。他们的转身,是为了部队的转型,而这种转型主要靠留下的同志来实现。特别是改革后,人员精简了、任务更繁重,一个人往往要干两个人的活、出三个人的效益。面对适应新体制的种种矛盾挑战,面对练兵备战的种种难题考验,面对打赢现代战争的种种素质短板,聚精会神奋力攻克、敢于担当奋勇前行,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事业辟得新局、渐入佳境。否则,就会辜负期望、辜负时代,对不住离开的战友。
“今天是用来奋斗的,明天是用来回忆的。”希望这轮改革中留下的同志绷紧弦、拉满弓,在以后回忆之时,能骄傲地说“我对得住脱下军装的战友”。
(作者:黑龙江省军区政治部主任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