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录:登镇海楼,听述广州城史(2018/7)

(2018-09-01 00:01:22)
标签:

广州镇海楼

广州博物馆

分类: 旅游笔记
http://s5/mw690/002u5dSOzy7ngMtUQraf4&690
镇海楼
    岭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座阁楼式建筑,高五层,俗称五层楼。始建于明代洪武13年(1380年),是广州有名的古建筑和老城标。镇海楼原名望海楼,明嘉靖年间改名“镇海楼”。
1929年镇海楼被辟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院”,1950年改名广州博物馆。
馆内分朝代陈列广州2000多年发展的文物资料。
2013年3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的广州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镇海楼是主展区,还有仲元楼展区,下辖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和“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两个分馆。)

http://s11/mw690/002u5dSOzy7ngMure0aca&690
镇海楼屹立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至今已六百多年,曾于明成化,嘉靖、清康熙年间多次重修。1928年大修时将木柱楼板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http://s11/mw690/002u5dSOzy7ngMuSXP4fa&690
    镇海楼的一二层围墙由红砂岩条石砌造,二层以上为青砖墙。绿琉璃瓦盖,石湾鳌鱼花脊,楼形似塔又似楼。
    楼门前,有一对广州现存最大的明代石狮,红砂岩刻凿的身躯已多处破损,
一看就是岁月打磨的痕记,年代久远的迹象。

http://s8/mw690/002u5dSOzy7ngMvjUHl37&690
哪一座城市,把自己几千年的印记浓缩在现存古代建筑里?
哪一座建筑,最能唤起本地民众关于广州历史的记忆?
    是历经沧桑,堪当广州城标的镇海楼。
    读懂广州,应从镇海楼启程。
镇海楼的一层是展馆序厅。
序厅应用大型沙盘和长卷投影,讲述广州两千多年城市发展变迁轨迹。

http://s16/mw690/002u5dSOzy7ngMvIzGDef&690
序厅的另一侧,播放“羊城精神,千年华章”。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2000多年前,广州海天苍茫,遍地荒芜,人们终日辛劳不得温饱。
一日,天空仙乐缭绕,五位仙人身穿彩衣,各骑一只口衔谷穗的羊飞临广州,
仙人们把谷穗送给百姓,并祝愿这里年年五谷丰登,永无饥荒,
然后驾云腾空而去,那五只羊留了下来。
从此,广州成了富饶的地方。也因此得名“穗城”、“羊城”。  《五羊石像》

http://s9/mw690/002u5dSOzy7ngMwaUfSe8&690
     为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次日清早我上越秀公园木壳岗顶,参观了由130块石料雕刻成的“五羊石像”。
那只头部高昂站在高处的主羊,口衔“一茎六出”稻穗,回眸微笑探视人间。
它——象征“勇敢”。
据介绍,雕刻这只主羊的石料重达2000公斤,羊角长2米,重500斤以上。
    其它四只小羊分别象征“报恩”、“慈爱”、“勤劳”、“互助”。
“报恩”、“慈爱”、“勤劳”、“互助”“勇敢”,不但是五羊石像的寓意,也是广州人的精神。
http://s3/mw690/002u5dSOzy7ngMwCiUG52&690
展馆二层展示“广州先民”和“岭南都会”两个部分。
    多件广州考古研究院展品,均为出土文物,足以见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广州先民已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越文化。

http://s13/mw690/002u5dSOzy7ngMxbk8Qac&690
上图展品: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短剑;宫廷乐器——青铜编钟。
    看到了这把短剑,是不是联想起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呢!
    风萧萧啊!易水寒。

http://s11/mw690/002u5dSOzy7ngMxF8oy5a&690
      展品“秦戈”,1962年在广州区庄出土,这把南下秦军的武器,是秦朝统一岭南的重要历史 物证。
http://s8/mw690/002u5dSOzy7ngMy5DHFa7&690
南越王赵佗
    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兼并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后进军岭南,由任嚣、赵佗带领秦军南下。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岭南,设立南海、象、桂林三郡,
    将岭南大地纳入秦朝版图。任嚣为南海郡蔚,赵佗为龙川县令。
    秦末,任嚣将死,召赵佗署南海郡蔚。
    赵佗利用中原楚汉相争之机,以南海自立,建立南越国,自立为武王,定都番禺。
    王宫位于今广州市中山四路一带。
    秦亡汉兴,汉高祖十一年,赵佗接受汉朝招抚,被封为“南越王”,在位67年。后传位给后代      至赵建德亡,共九十多年。

http://s6/mw690/002u5dSOzy7ngMyuvQ1c5&690
    赵佗在位期间,因和辑百越,使汉、越民族较快融合。
    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后,岭南与中原地区生产,经济文化交往进一步得到提升。
    出土的两汉时期广州“陶屋”,便是岭南地区汉越文化融合物证。
展品图:
    (1)船是岭南地区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1954年沙河顶出土的东汉“陶船”,是航行于内河                 和浅海岸的客货两用船。汉代广州在造船方面已掌握较成熟的技术。
              其中“舵”的发明是世界造船史的一大贡献。
    (2)东汉 陶城堡    1956年 动物园麻鹰岗汉墓出土
    (3)东汉前期 楼阁式陶屋     1957年东山象栏岗汉墓出土
    (4)西汉  乌揽、酸枣、梅子核    1956年广州西村汉墓出土
             东汉  花椒、仁面子、橄榄、揽核   1956年龙生岗汉墓出土
      两汉时期岭南人民种植的农作物众多  ,并已与其他地区有物种交流。

http://s12/mw690/002u5dSOzy7ngMzdV8v3b&690
展品
    西汉蓝色玻璃碗      1954年登峰路横枝岗汉墓出土
经科学检测,该碗为钙钠成分玻璃,与古代中国生产的铅鋇成分玻璃不一样,应产自公元一世纪前的罗马帝国,为舶来品。(广州考古研究院)
    汉墓出土的舶来品,证明汉代番禺与西方的贸易航线已贯通。

http://s1/mw690/002u5dSOzy7ngMzBT6of0&690
展馆三层;康平广州;东方港市
    东吴黄武5年(公元226年),孙权将交州划为交、广两州分治,以交趾合浦为界,北部东部为广州,广州由此得名。
    8世纪以来,广州“通海夷道”的兴盛,使广州成为连通中国和海外诸国的重要港口。唐时广州已有外港码头,中外商人云集,多元文化并存。岸上货物钱币轮转流通,凸显广州港的开放与繁荣。
    为保障海外贸易带来的丰厚财税收入,北宋开宝4年(971年),率先在广州设立市泊司,负责招徕海商,管理海贸等事宜,并逐渐把市泊司制度推广到泉州、杭州等外贸港口。

http://s13/mw690/002u5dSOzy7ngMAqQeE4c&690

    公元8世纪中叶,阿曼著名航海家欧贝德驾着双桅三帆木船,苏哈尔号,依靠风力帆行7个半月后抵达广州,开通了阿拉伯和唐朝的海上贸易航道,为中国带来亚麻,毛毯,金属制品以及阿曼特产乳香,中国的丝绸,陶瓷等也销往阿拉伯地区。
      20世纪80年代阿曼国重建苏哈尔号商船,复航广州时赠送给广州博物馆。


http://s8/mw690/002u5dSOzy7ngMEtrcb77&690
    博物馆展示的“铜壶滴漏”
      铜壶滴漏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组计时器,原件已调拨国家博物馆,此壶铸造于元仁宗延祐3年(1316年),距今700多年,由大小不等的4个壶组成。壶身饰铸云纹及北斗七星,除日、月、星、箭四个铜壶外,还特别有一个龟蛇合体的玄武行铜盖。
    铜盖是原件,其他4件构件是复制品。铜壶滴漏自元至清一直被置于城中心拱北楼(今北京路中段),每日为百姓报时记辰。

http://s14/mw690/002u5dSOzy7ngMFkaYZ5d&690
    展馆四层展示:明清时代“世界名城”(东方枢纽、帝国商都)部分
    明朝,广州恢复外贸第一港市地位,康熙年间,在广州设立粤海关,依托行商与海外诸国开展      海外贸易,1757——1842年,广州成为中国对欧美“一口通商”的口岸。珠江北岸十三行商        馆  区夷馆林立,经济,文化、城建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名城。

http://s2/mw690/002u5dSOzy7ngMFR2PDf1&690
      上图中排列整齐的西式建筑物是珠江北岸十三行夷馆,两层高,上层居住,下层办公或存货。夷馆是由十三行行商划出行地的一部分,租赁给外国商人,让其在贸易季节暂住并与行商进行贸易活动的场所。

http://s15/mw690/002u5dSOzy7ngMGgc7c8e&690
展馆五层展示“先行之地”(英雄城市、市政先风)

http://s6/mw690/002u5dSOzy7ngMGMcfPa5&690

http://s16/mw690/002u5dSOzy7ngMHJtgz3f&690

http://s16/mw690/002u5dSOzy7ngMIuw0fdf&690

http://s7/mw690/002u5dSOzy7ngMJe5im66&690

http://s4/mw690/002u5dSOzy7ngMJYfe313&690
五楼正面“镇海楼”横匾两侧对联:
    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宵,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候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撰联者,清光绪十年(1883年),兵部尚书彭玉麟。

                    (本记录主要文字说明来自博物馆)


                         谢谢光临!祝朋友们秋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