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碧水扶雅文昌——小记母校新桥中学

标签:
情感 |
分类: 原创 |
晴川碧水
——小记母校新桥中学
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的那年初秋,暑期的酷热尚未散尽,我在当地的一所寄宿制学校上了高中。因为当时学校是黄岩县辖的新桥镇唯一的一所中学,故名新桥中学。
学校不大,几排平房式的教室和几间老师的办公室,还有一幢破旧衰朽景象的大会堂。说是大会堂,却利用率及底,在我当时求学的两年中,记忆中是没有在此参加过什么活动。我们的高中部是在临河一幢二层的上下四间教室的楼房。这是这个学校唯一一幢较新的楼房。另外还有一幢,准确地说是一座二层已有些年份的老楼,这里是物理、化学课的实验室、图书室和这个学校部分教职员工的宿舍。
由当时的黄岩县路桥镇(现台州市路桥区)南流而下的南官河流至新桥镇段被称之为新桥浦,晴川河作为一条支流,学校由晴川河西南两侧环绕,河道蜿蜒逶迤,河水清澈幽静。从高中部的二楼眺望,远山送青,光照翠微,使学校更加显得一股灵气。早自习间,晴川河轻雾萦绕,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每当霞光穿过雾气,洒向依河而立的那校园,静谧而又那么清幽。
新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先秦战国时期。那个时候,浙东南地区便形成了大片的平原,而新桥正是其中一处。
彼时的新桥河网密布,这当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新桥浦。到了两宋以前,有蒋、姚、秦三族择水而居,开始了新桥浦畔的耕作繁衍,并挖建秦氏井,引水自三公里外的横街凤凰山。该井至今在新桥境内仍有遗存。
桥,是人类河流文化的产物。据宋嘉定《赤城志·桥梁·黄岩》记载,新桥浦于宋代曾建有新桥(上新桥)和下新桥两座桥梁,“新桥”因此得名。明代初期,倭寇猖獗,太祖朱元璋纳谏路桥人方明谦,在台州设海门卫、新河所抗倭,又于两地之间修建行军运输所需的沿海驿道。这其中凤洋铺司、华龙桥路廊、凤洋铺路廊、十甲陈路廊及炒豆路廊等都位于新桥境内。时至今日,当地不少百姓出行过路,走的仍是昔日驿道。
新桥中学是一所颇有历史的学校,只是在我读书的那时浑然不知。真正知道母校的来历还是在20多年前一次参加母校90周年校庆的时候。
新桥中学的前身为扶雅书院。
清道光年间(1821~1850),新桥管氏先辈以第十六世士香、士阶、士春、士琦等为主的一批人士与东蓬林林兰谷、前洋缪缪革堂一起,创立了文昌会。同治四年(1865)新桥管氏族人,以管作霖、管取惠为首,在东蓬林林氏、前洋缪缪氏支持下,择基在新桥晴川河畔兴建文昌阁。
在中国,文昌阁是中国一种传统祭祀建筑,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道教认为:文昌明,文运将兴。文昌阁多建在市井中心地带或地势较高处,一般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攒尖顶,以二、三层居多,每层皆有檐面,四、六、八角不一。一层多为砖墙,开窗设大门,二层以上为木墙或木栅栏,可凭栏远眺。因此文昌阁除祭祀功能外还成了当地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
文昌阁是国民教育的场所,也是现代学校的前身。在路桥区,现存的就有座落桐屿共和文昌阁,座落在今磨石桥东侧桥脚路桥斗宫文昌阁,也是今路桥小学的前身,以及峰江文昌阁等。
新桥文昌阁同样如此,次年建成的文昌阁,是一座灰瓦飞甍、画栋雕梁的二层五间开面、全木结构的楼房。连同阁后两耳房,阁西一方池,所化费用1000多缗。并在阁西的方池(皱月池)内种满了荷花,满池碧绿,水映婥姿;楼前是个小花园,石榴、合欢虬枝横溢,朱兰、月桂疏影横斜。此凡景象,一直延续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光绪八年(1882),新桥举人管作霖在文昌阁里兴办起了书院,书院称“扶雅”,取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的“大雅扶轮”之意,“雅”为正声。取名“扶雅”意为培养青年才俊为正当有用之材。当时课程有韩昌黎(韩愈)文、六经(《诗》《书》《礼》《乐》《春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近思录》(为朱熹、吕祖谦所辑)、《资治通鉴》(司马光为总纂)等。每月的初一、十五,管作霖亲自授课,并对学员进行考核,选拔优秀者送入府、县培养。
书院成立后的第五年即光绪十四年(1888年),管作霖被选授为四川邻水县知县。他赴外任职,扶雅书院便由他的长子管穰(号少农)继承管理。
在管穰手里,扶雅书院继续焕发着“扶融天下,雅慧人生”的光芒。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管穰出巨资增建校舍,又有族人管衡、管赞扬、管叔通及邻村金大田金少云出资助学,书院增建了校舍,添置图书、仪器,聘请名师讲课。光绪三十年(1904年)年由黄岩知县周延祚转呈浙抚张增扬立案,改扶雅书院为私立扶雅中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扶雅中学堂开始招生。课程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化学、物理、矿物、英语等。至1927年北伐军进入浙江,废除旧制,建立新制,私立扶雅中学堂改为私立扶雅初级中学校。1928年呈请教育部重行立案,每年拨有一定数额的办学经费,1931年在文昌阁南面添建了平房4间,北面添建5间作为教室。
这座古老的文昌阁,曾是新桥的文化地标,也是历代扶雅学子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启迪民智、砥砺心志、崇学向善、淳风化俗”的扶雅精神,让众多读书人受到熏陶,得到裨益。
遗憾的是,1990年8月,文昌阁包括左右厢房因圮坏又因校园改造需要被拆除,着实是一件令人扼腕叹息的憾事。
直到2018年初,新桥镇乡贤联谊会筹资数百万元在原址上重建了文昌阁。如今,新的文昌阁已建成,成为新桥古镇的重要文化地标。
对于母校,每个学子都有着一种深深的感情和浓浓的文化记忆。欣慰的是,当年我们这个班是建校以来唯一一届的文艺体育班。毕业40年来,全班60多名同学如今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各个领域,从事着各行各业。许多同学还获得了高级职称,在各个领域独树一帜,还有许多同学成为了企业家。在2018年毕业40周年之际和今年这个炎炎的夏日,我先后两次来到了母校,细细品味那浓浓的文化气息。
如今的母校已今非昔比,目前学校占地近百亩,已成为一座花园式的绿色学校。,校园内绿树成荫、芳草如茵、花木磬香,沁人心鼻。新桥浦、晴川河穿校而过,两岸杨柳依依,远远望去宛如一团团淡绿的烟雾,入诗、入画,给人以清香澹泊之感。更有那1992年秋建于晴川河上的文昌桥、2000年5月建于新桥浦上的的晴川桥、建于2003年6月新桥浦上的毓秀桥和建于2003年9月的连接新桥浦东和浦西校园的扶雅桥,这四座横桥卧于东南西北四段河上,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校园风景线。
一百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一所学校来说,更意味着丰厚的积淀。悠久的历史似乎是衡量学校实力的标准之一。一所百年老校具有强大文化发展基因,拥有独特的办学理念,仿佛一棵百年参天大事,扎根泥土,守望家园,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激励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悠悠晴川,钟灵毓秀;扶雅文昌,艳艳芳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