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凤楼——家族兴盛的见证

标签:
情感 |
分类: 原创 |
五凤楼
——家族兴盛的见证
知道“五凤楼”,还是在40年前的中学时期。这是缘于同班有几名同学居住于此。那个时候我们都称之为“老屋里”。真正知道“五凤楼”,还是2005年初被列入了省级文化保护单位。早些年间,得知“五凤楼”要重新进行修缮,一直想去观瞻的愿望始终未能如愿。在这个三伏的季节,驱车近200公里前往参观。在居住当地两名同学的陪同下,终于如愿以偿。
江南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江浙水乡还特别注重前街后河。但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五凤楼”的建筑同样如此。
“五凤楼”位于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的新桥镇,又名“爱吾庐”,旧称“老屋里”,当地人还称“五透里”、“米船楼”。是台州地区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目前各地五凤楼建筑中保留下来规模较大、布局合理、工艺精湛、历史原貌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它的建筑屋面重檐歇山和悬山结合协调,是我国江南一种独具风格的民居建筑群,对研究江南民居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建于晚清的“五凤楼”现存建筑多系清乾隆年间修建。“五凤楼”坐北朝南,东西长达51米、南北纵深99米,占地约4万平方米,宅园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736平方米,现尚存平房、楼房110余间,属五井十五堂二层楼房呈四合院式组合。“五凤楼”至今基本保持原貌,实属古典式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精品。它充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在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浙江温(岭)黄(岩)平原上民间艺术、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集中体现,是台州古建文化中一个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这个大型四合院式的民居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沿中轴线从南至北依次列5幢主要建筑,这是当地“五透里”叫法的来由。两侧辅以廊庑厢房,建筑四周砌筑块石围墙,现局部已塌圮。目前已修缮了南侧3幢建筑,北侧的两幢因故停搁等待修缮中。
“五凤楼”中轴线建筑的明间构架和厢房明间构架均为抬梁式结构,柱、梁用材考究,牛腿、阑额、雀替等木构件雕刻精细。天井、阶沿及檐廊地面用石板和条石铺墁,青石柱础琢饰龙、凤、狮、象和鱼、虾、蟹等颇具地域特色的图案,格扇窗多用蝙蝠图案。蝙蝠因“蝠”与“福”谐音,在民间人们以蝠表示福气和福禄寿喜等祥瑞。
以“五凤楼”为核心的基地,为“Y”型的河汊分布,将基地分为三个自然区块,西北侧圆形河塘与河道相交处,竹木繁茂,水中树影婆娑,景色迷人。
五凤楼显著的特点是:建筑屋面施小青瓦,不用勾头滴水,颇为适合沿海地区多台风的特定环境。在中庭大厅有中轴线贯穿,有上下厅堂一个以上,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分布。房间的布局正前面比后面要稍低。屋脊饰有凤头,平面俯视呈五凤朝阳状。五凤楼的“五凤”分别指五种不同颜色的“鸟”:品、黄、绿、紫和白色。它同时也象征着东、南、西、北以及中五个方位,因此称为“五凤楼”。
“米船楼”是位于中轴线东南的那三间偏楼,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管氏家谱上记载:南楼之东向有屋三,楹名“爱吾庐”,癸卯春改建为楼,楼形如船,故名“米船楼”。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编著的《新桥管氏家谱》中还记载了“五凤楼”中的“矩楼”、“风满楼”和“米船楼”的民间典故。
“矩楼”,是二透里中那座紧靠主楼傍的八角亭楼台,它是当时内眷平常对月当歌、吟诗作画、穿针引线的场所。
“风满楼”是主楼大门以西的那一排平房。当初的“五凤楼”面朝一望无际的平原,当风雨来临之时,自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意。
建“米船楼”的主人叫管赓堂,虽不曾得功名,但酷爱诗文丹青,管氏家谱《米船楼题词跋》中说他是:“君以淹雅之才,处素封之境,嗜丹青而成癖,耽翰笔墨而餐。”管赓堂不仅嗜丹青成癖,而且待人豪爽大方,文人墨客的同时也接济那些贫困潦倒的读书人。这些墨客骚人经常汇聚在“米船楼”吟诗赋词。在管赓堂的倡导下,那时的新桥文风渐盛,诗礼传家,给这个平静的海滨小镇增添了几分风雅。“米船楼”诗集中不乏有精品之作。据资料,从“米船楼”建成之日起到民国初的200多年间,该楼共积聚了诗词1000余首。可惜的是,上世纪“文革”之乱给“五凤楼”带来了厄运,“米船楼”的诗词毁于一旦,只有60多首诗编在《新桥管氏宗谱》中,从而成了“五凤楼”文化中的一大遗憾。
五凤楼中心是“管”姓家族的居住地,过去称“新桥管”。据《新桥管氏宗谱》记载: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有一管姓人,地方官吏举荐他为“贤良方正”,没有应荐。他到新桥收租,看到“山水明秀、土田肥美,遂徙居焉。就所购故庄,僻基五亩余,营宅百余楹,后居高楼为书室”。这是有关管氏迁居的最早资料。管氏有三个儿子,老二(后把发展成二房)居处就是老屋里。从建筑风格和管氏族人传说看:中间三进早建,称为三透九明堂,约建于乾隆年间之前。后来随着人口不断地扩大,前后端屋及两旁凤翼后补,并续有修葺。
清代后期,二房“汝”字辈中的管蔚农中了举人,放到四川的一个县里当县令。由于有了功名,所以允许在家门前竖起了四副旗杆和石坊。二房人有钱有势,又有较高的文化档次、传统的伦理道德,所以聚集而居形成了一个大家庭。成为一处封建时代人文建筑活宝典。后来二房人还是住不下,所以又择地另起了房屋。于是原先的五透及两旁凤翼称为“老屋里”,而在外面新建的处所叫“新屋里”。这就是“老屋里”称呼的由来。
关于五凤楼还有一个“十步九回头,想你万岁五凤楼”的故事。
相传,封建时代民间不许建造楼房。明朝台州太平县有个谢铎,退休时被皇上授封祭酒之职,因此人称谢祭酒。谢祭酒告老还乡的那一天,皇帝亲自送他出宫。谢祭酒走一步回一下头,两眼直盯着皇宫里的五凤楼。其实,他回头所看的是站在五凤楼里的娘娘,娘娘也依依不舍地盯着将要离去的昔日爱臣。皇帝见谢祭酒老是回头,便问:“爱卿,你为何十步九回头?”谢祭酒见问,自觉失态,便急中生智道:“启奏万岁,臣十步九回头,是想看看万岁的五凤楼。”“想看五凤楼?这好办!朕准你在太平县老家建造五凤楼。”谢铎谢恩后就到工部领取了五凤楼的建造图样,带回老家。谢祭酒回家后,请来当地的能工巧匠,按照图样建造了与皇宫里一模一样的五凤楼。五凤楼的建成令当地的达官显贵们羡慕不已,于是,他们纷纷在温(岭)黄(岩)一带模仿造起了五凤楼形式的建筑。
虽然这个故事已无从查考,可现实中的五凤楼飞檐挑角处是曲线优美的凤尾饰和凤首高耸的灰塑浮雕,其风格豪放、规模宏大,的确有皇家建筑的风韵。
“五凤楼”屋檐上的凤型灰塑浮雕是路桥的一个特色。路桥灰雕最早起源于宋朝,至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多用在屋顶翘角和脊吻,作为正在成为正在消逝中的一个屋顶艺术,路桥灰雕的存在,既展示了路桥浓郁的地方特色,又体现了路桥独特的人文内涵。
是日参观“五凤楼”,酷热炎炎。让两个同学一起陪同还真有些于心不忍。但好客的同学一如既往,在参观完内部后,见我余心未尽,又特地引领我在“五凤楼”围墙外面转了一周。
围墙的西北有河环绕,并在两岸修建了公园和健身步道供市民娱乐休憩。石砌的围墙原貌依旧,不知名的植物藤蔓着围墙,茂密又充满生机。围墙北侧上的两个碉楼已修缮一新。作为大户人家保护内住宅的防御工事,五凤楼的碉楼上同样筑有呈凹凸形的女墙,以抵抗匪患来犯而保护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