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故事:少则得,多则惑
(2019-01-28 21:47:55)
标签:
道德经故事老子小马哲学 |
分类: 哲学的故事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注释:曲:委曲 枉:屈
译文:委曲反而能保全,屈就反而能伸展,低洼反而能充盈,敝旧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
老子说:“这里讲的是事物各性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可惜太多的人却执迷于其中的一面,特别是执迷于有正面意义的一面,比如满啊,多啊,得啊,新啊等等,而忽视其中有负面意义的另一面,比如亏啊,少啊,失啊,旧啊等等。”
尹喜说:“是啊,其实负面意义的一面,比如这里说的曲、枉、洼、敝、少等等,不仅有自身的意义与价值,而且还可以转化为正面意义的一面,比如全、直、盈、新、得等等。”
小马说:“战国时期,智伯瑶威压魏宣子,向他索要土地,魏宣子就是不给。任章说:‘你干嘛不给他啊?’魏宣子说:‘这家伙以为自己是谁啊,无缘无故地要人家的土地!我可不是吓大的!’任章说:‘无缘无故地索要土地,邻国一定会恐惧;贪得无厌,别人一定会害怕。你把土地给他后,他一定会骄傲轻敌,接着就会向其他国家索要土地,这样邻国一定会因为害怕而团结起来对付他,那样一来,智伯瑶的命运就不长了!’
魏宣子高兴地说:‘哇噻,你讲得太好了!’于是就听从任章,把一个万户大邑给了智伯瑶。智伯瑶做梦也没想到这么容易得手,还以为自己很强大呢,于是又向赵国索要土地。赵国不给,智伯瑶就气冲冲地带兵围攻赵国。韩国、魏国本来就不满智伯瑶的狂妄,于是联合起来在外面围住智伯瑶,赵国在内举兵呼应,不一会儿智伯瑶就被灭亡了。”
老子总结说:“在这个故事里,魏宣子表面上失去了一个万户大邑,但实际上得到的更多,他后来消灭了智伯瑶,不仅要回了自己的大邑,而且还瓜分了智氏的土地,这就是‘少则得’的道理;而智伯瑶由于贪多而狂妄自大,后来竟被灭了国,这就是‘多则惑’的道理。”
后一篇:《道德经》的故事: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