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抗震救灾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决定于其自身专业特点,即通过传播、教育和干预,改变人们的危险行为,减少伤害和疾病发生的危险,平复心理危机,保护和促进健康。
地震灾害防控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行为主要包括:
n
减少致意外伤害行为,减少伤害发生:如缺乏基本的紧急避险知识,频繁出入危险区域而导致的摔伤、跌伤、砸伤等伤害。应采用同伴教育和演示法向灾区居民传播紧急避险、逃生自救、骨折固定、外伤止血等知识和技能。
n
避免不洁饮食、饮水行为,减少传染病发生的危险:如生吃肉类食品,食入只凭外观判断是否腐败变质的食品,喝生水,因缺少饮用水源,生吃瓜果食品不洗净等行为,这些行为是霍乱、伤寒、痢疾、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喝入被鼠类尿液和粪便污染的生水,甚至有导致鼠疫的危险。
n
坚持个人卫生习惯,预防传染病发生和流行:因为正常的生活设施被破坏,个人卫生习惯很难坚持,但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尽量保持手卫生对于预防肠道和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十分重要。勤换衣物和洗澡可以有效减少或消除跳蚤孳生的机会。当前青海牧区仍然是鼠疫疫区,跳蚤在叮咬带有鼠疫杆菌的鼠类和旱獭之后再叮咬人体,很容易引发鼠疫感染,后果十分严重。在铺设帐篷时,应尽量选择地势平坦、环境整洁的区域,避免鼠类和旱獭侵扰,帐篷内的床铺高度,应尽量保持距地面50公分以上。
n
加强自我防护,防止伤害、感染和狂犬病:伴随地震灾害的发生,还可能出现寒冷、大风、洪水等恶劣的自然条件,加强自我防护,防止冻伤、上呼吸道感染、溺水等的出现,必要时应进行预防性服药。在地震灾区,可能会出现狗、猫等家养动物无人管理的情况,人被咬伤事件时有发生,应加强自我防护,防止伤害和狂犬病的发生,有数据表明,在四川地震灾区狂犬病发病明显增加。
n
提高心理调适能力,避免过度反应行为:在出现地震灾害之后,人们在心理上会受到强烈的刺激,有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狂躁,甚至自杀、伤人等心理情绪和行为危机,应采用同伴教育、培训志愿者等办法尽可能为地震受害者提供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服务。
地震灾害中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有四个,分别是:
n
提高灾民急救自救、意外伤害处理、传染病防治、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基本素养(知识、技能与能力)
n
减少地震造成的直接伤害和继发伤害
n
减少过激行为,保持社会稳定
-
提供心理支持、平复心理创伤、消除心理危机
后一篇:什么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