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psychological
crisis)是指一个人在遭受意外事件时的应急心理反应(response),此时,个人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一时间无法承受,可能会出现认知障碍(对客观事物无法形成正确的判断,如认为世界末日就要到了、一切都完了,甚至失去理智)、情感障碍(如紧张、焦虑、沮丧、抑郁)和行为错乱(如没有目的的逃跑、抢购,甚至自杀、伤人等)。群体性心理危机可能会带来抢购、暴力、集体自杀等群发事件和社会动荡,引发严重后果,这种后果甚至可能比突发事件本身的危害还要大。找出心理危机发生和发展的规律,采取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减少心理危机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十分重要。
心理危机干预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研究范畴,也是健康教育机构的重要职能。对于有条件的健康教育机构来说,了解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储备心理危机干预人才,制定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常见心理危机事件包括:意外伤害、自然灾害、传染病暴发流行等引起的紧张、恐慌和焦虑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自杀、性暴力、家庭暴力、成瘾、丧失亲人引起的沮丧和悲伤、公共机构中的暴力行为、人质危机、过劳等。
危机干预的目标
危机干预就是为处在心理危机中的个体和群体提供应急性心理支持,其目标是:
- 使危机症状平稳,防止恶化;
- 消除危机症状:如采取传播知识、提高认知水平、角色扮演等方法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悲伤、烦躁易怒等症状;
-
恢复社会功能:如较快地走出危机的阴影重返家庭或工作岗位;社会功能的恢复意味着心理危机干预的结束。但如果不能恢复,就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
- 有一个心理危机干预的团队,针对目标人群的危机症状,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
- 并不是说所有的危机症状都是有害的,如适当的紧张可以提高警觉。
- 心理危机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社会阅历和心理承受能力密切相关,有的人可以从容面对挫折,有的人遇到挫折会一蹶不振;
-
心理危机干预只是要协助患者摆脱危机事件所带来的不良心理反应,战胜心理危机最终仍然要靠患者本人。
1981年Faberow and Gordon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阶段模型,该模型描述了灾难的4个阶段:
1)英雄主义阶段(Heroic):在此阶段,人们的注意力主要是保护生命和抢救财产;
2)蜜月阶段(Honeymoon):此阶段的特征是乐观和感恩,在此阶段,人们更多的是庆祝自己的生命没有受到侵害;
3)迷失阶段(Disillusionment):主要发生在灾后3-4周,人们真实地意识到灾难真的已经发生了。人们会出现愤怒、困惑、指责等,一个经常问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在此阶段,人们过去的信念会产生动摇。心理危机干预正是要人们从此阶段过渡到第四阶段。
4)恢复重建阶段:人们开始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灾难时间也许会留在记忆里,也许会被逐渐忘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