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有两个著名的行为形成的理论,即经典条件反射理论(Classical condition)和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理论。经典的条件反射行为形成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形成是外在的条件刺激的反复出现与个体出现反应两个现象之间的联系反复强化的结果,比如婴儿在第一次见到护士时,因为打针遭受疼痛而哭泣,反复几次以后,只要婴儿一见到护士就会哭泣。哭这个行为的形成与受到的外在的条件刺激(护士的出现)有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形成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行为的形成决定于行为的后果或对行为后果的期待。比如,一个男孩抽烟,女朋友赞美说:吸烟很有男人味,真帅,那么这种表扬和鼓励就会使 吸烟这种行为持续下去;相反,如果他的女朋友对他进行批评,认为吸烟很不文明,那么吸烟的行为可能就会终止。儿童如果因为不小心打破了一支杯子而被批评的话,他就会在下一次见到杯子时很小心,摔杯子的行为可能就不会再次出现。操作性条件反射认为,人的行为并非先天形成,而是在试错的过程中被鼓励或强化的行为后果所影响。
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是人类自身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遗传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同卵双生子可能因为生活的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相反,当环境因素基本一致的的情况下,人们也可能因为遗传因素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对于预防医学和健康教育工作来说,重要的是要研究影响行为和生活方式发生及保持的环境影响因素,通过改变环境影响因素反过来促使人们的某些行为发生改变。
行为的环境影响因素又可以被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两种。人类行为无不受到诸如气候、地理特征、居住状况等物质环境的影响。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居住在山区和平原地区的居民也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居住在北极高寒地区的人们与居住在赤道热带地区的居民的生活方式也会截然不同;居住在楼房里的居民的行为习惯也和居住在平房区的居民有所不同。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居民因为强烈的阳光的照射,会采取遮阳措施而避免被阳光灼伤或引发皮肤癌,而居住在北欧地区的居民会蜂拥到野外晒太阳。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居民因为冬季漫长缺少蔬菜而形成了吃腌菜的习惯,居住在西北干旱缺水地区的居民认为洗手是最大的浪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