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国三大佛教建筑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 
 莫高窟
莫高窟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
 白马寺
白马寺   
 佛塔
 佛塔
    中国的三大佛教建筑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一)佛寺
   
佛寺是中国宗教建筑的主要类型,是供奉佛像、举行佛教礼仪、居住僧侣的地方。
  
 相传在东汉永平七年(64),汉明帝梦见一个高大的金人,大臣傅毅说:“西方有神,名曰佛。”于是汉明帝派遣郎中蔡、中郎将秦景等人前往西方天竺(即印度)求法,他们邀请到了两位高僧伽叶摩腾和竺法兰,并带着佛经、佛像回到洛阳。开始让两位高僧住在专门接待外宾的鸿胪寺里,第二年为他们修建了住所,仍称“寺”,由于驮经来中国的是白马,因而取名为“白马寺”。从此,原本为中国古代官署之名的“寺”逐渐成为佛教建筑的专称。白马寺开中国佛教寺庙之先河,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
   
当时佛教迅速传播而缺少专门的佛寺,许多官吏、富商将自己的住宅奉献出来作寺院,称为“舍宅为寺”,通常“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由于佛教的特征之一是轻物质重精神,所谓“四大皆空”,因此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形式很快就和佛教寺院结合起来,成为中国佛寺的基本形式。
   
佛寺最初仍按照印度的式样,以佛塔为中心,或采取“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随着佛寺的中国化建设,佛塔逐渐退居后面或一侧,殿堂成为全寺的中心。现存中国最早的两座木构建筑都是佛殿,即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它们斗拱硕大,出檐深远,屋面平缓,装饰简洁,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中国佛寺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敦煌莫高窟217窑中的初唐佛寺
   
东汉至东晋(约公元1世纪~公元4世纪)此时佛教刚传入中国,其建筑曾借用中国传统的“祠”的名称,最初以塔为中心,四周用堂、阁围成方形庭院。此期佛寺数量不多,西晋首都洛阳周围也只有40多所。
   
南北朝至五代(约公元4世纪中叶~公元10世纪中叶)这是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寺的数量和规模都大大超越前代,佛寺中心立塔柱,四壁环绕有浮雕的廊院,北面正中雕殿形壁龛。北魏末年都城洛阳有寺1367所,外地有寺30000余所,全境共达40000余所,唐代更多。
   
宋代至清末(约公元10世纪中叶~公元20世纪初)宋代佛教的社会作用大不如前朝。宋都的大相国寺庙会已是一个衣食器用、图书文玩、医卜星相、飞禽走兽等无所不包的大市场。“庙会”成为集市的一种重要形式,延续至近代。宋代禅宗兴盛,南宋著名大寺“五山十刹”,都是禅宗的寺院。佛寺布局也有变化,主体建筑有山门,门内左右有钟鼓楼,原三门处改为天王殿,内为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后为藏经阁。北宋以来,大寺中多供罗汉,开封大相国寺曾塑五百罗汉。
 
(二)佛塔
   
佛塔是中国佛教纪念性建筑。塔的概念是随同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的。“塔”字是梵文 stūpa(堵波)的音译略写,有时又借
Bu-ddha(佛)的译音浮屠、浮图为塔。印度堵波原意是坟墓,早在释迦牟尼以前就已存在。释迦牟尼死后,遗骨分葬在多座堵波中,从此堵波就具有了宗教纪念意义。堵波是一座半球状的坟堆,上面以方箱形的祭坛和层层伞盖组成坟顶佛教在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中国内地时,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已经形成,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艺术经验,建造过迎候仙人的重楼,当时人们又常以神仙的概念来理解佛。所以,佛塔从很早起就开始了以传统重楼为基础的中国化过程。
   
据记载中国最早的佛塔是东汉永平十年(67)洛阳(北魏)白马寺和东汉末笮融在徐州所建浮屠祠中的塔。据称白马寺塔是“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魏书·释老志》),已显露了中印建筑融合的迹象;浮屠祠的塔是“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后汉书·陶谦传》),中国的重楼成了塔的主体。金盘又称相轮,即堵波的层层伞盖。这种塔属楼阁式。塔的另一重要型式是密檐式,多为砖石结构。密檐式的各檐也是对重楼各檐的模仿。早期楼阁式塔的重要作品之一是北魏洛阳永宁寺塔,据《洛阳伽蓝记》记此塔为木构,高9层,平面方形,各层每面9间,3户6窗,塔刹铜制,有金盘30重,并从刹顶垂铁链4条向屋顶四角。北朝时的楼阁式塔还可在敦煌、云冈等石窟的壁画和石刻中看到。现存最早的塔是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平面十二角,密檐式15层,全高约40米。在早期佛寺中,塔常置于寺院中心,是寺中的主要建筑,供信徒旋绕礼拜。唐以后,以佛殿为主体的佛寺布局渐占优势,塔多数置于殿后或在中轴线以外,这和佛教向注意义理的方向发展有关。
 
(三)石窟
   
中国的石窟源自印度的石窟寺,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遗产,到魏晋至唐这一阶段进入鼎盛时期。早期的石窟大体上是沿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路线分布的,这也是汉代通西域的路线,由西向东进入河西走廊,再流传到中原及南方地区,和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走向非常类似。
   
这些石窟不仅记录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石窟中的大量壁画和彩塑还反映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艺术与文化的发展变化。中国最著名的“三大石窟”有: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此外比较有名的还有四川大足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等,其中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石窟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也最完好。
   
甘肃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两路的汇合点,当年曾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贸易兴盛,寺院遍布。莫高窟俗称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366)僧人乐樽见到这里的山上金光闪闪似有千佛,于是就在山崖上开凿了第一个洞龛。从十六国(304-439)到元朝,莫高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十个朝代,到今天崖面几乎布满石窟,长长的栈道将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连,洞窟的四壁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
  
 莫高窟是建于唐宋时期的窟檐建筑,这些窟檐都模仿中国木结构建筑形式,刻出柱、枋、斗拱、檐口、瓦垅、屋脊和鸱尾,反映了中国石窟民族化的过程。在莫高窟各个时代的壁画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狩猎、耕作、纺织、交通、作战以及音乐舞蹈等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场景。壁画中各类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历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饰资料。早期佛像仍可看出西域艺术的影响,人物的长相及服饰都带有印度、波斯风格;到北魏后,人像体形有了明显变化,服装也更加中式;唐代是发展的高潮,这时期的佛像变得丰满而生动,装饰纹样也同样有明显的变化,早期外来的火焰纹、卷草纹,逐渐与中国传统装饰中如行云流水般飘逸的云气纹和水纹、富丽堂皇的植物花卉图案结合起来,创造出了特有的华丽的卷草纹样。壁画中所绘大量的城池、宫殿、亭台、楼阁、寺塔、桥梁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五台山的唐代佛光寺大殿就是梁思成夫妇根据敦煌壁画中的《五台山图》而发现的。
   
值得一提的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的美丽菩萨。她既不像希腊神话中带有翅膀的天使,也不像古代印度传说里腾云驾雾的天女,中国古代艺术家用纤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轻盈的身体漫天飞舞、气韵生动。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
   
石窟造像越来越大,逐渐从窟内发展到了窟外,到唐朝出现了中国最大的石佛像——四川乐山大佛。大佛以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的天然岩石雕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坐像,从唐开元初年(713)开凿,历时90年始告完成。佛像高71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站立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目前是世界最高的大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