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迎送亲--福建婚嫁习俗(内容有点多,要耐心哦)

(2011-07-28 15:37:02)
标签:

霞浦婚嫁

钟爱一生

婚纱摄影

习俗

文化

分类: 霞浦结婚
古时男子必须亲至女家以礼相迎,故六礼中谓迎娶为“亲迎”。在福建民间,自明、清以来,新郎“亲迎”与否则并无定规,或亲往女家迎娶,或在家等候,另遣迎亲队伍迎娶。

在厦门,“亲迎(俗称上门娶),由男家具礼帖曰亲迎之敬。……新郎至女家亲迎。”(民国《厦门市志》卷二十《礼俗志》)在建阳,迎娶之日,“士人家必亲迎。”(民国《建阳县志》卷八《礼俗志》)在龙岩,“届时婿盛服乘舆,并备新人彩舆,导以鼓吹,往妇家亲迎。”(清.道光《龙岩州志》卷七《风俗志》)在永春,“婚娶有送年庚、纳采、文定、纳吉诸礼,而无亲迎。”(民国《永春县志》卷十五《礼俗志》)在邵武,“婚不亲迎”,“嫁女……乃不用亲迎。”(明.嘉靖《邵武府志》卷二《风俗》)在上杭,“普通多不亲迎。”(民国《上杭县志》卷二十《礼俗志》)在连江,“婿不亲迎,男女两家各以亲戚送迎于中道。”(民国《连江县志》卷十九《礼俗》)

古代迎亲必在黄昏以后,甚至深夜。但在近代福建,这一惯例已被打破。男方择定迎娶时辰,或根据算命先生的说法,或根据皇历上的宜忌规定,或考虑两家路途的远近,或考虑新娘进门的时刻和男方婚宴开席的时间等情况决定。有因当地多家同时嫁女,新娘争先出门,认为谁早出门,谁就早生育。于是,迎亲者多于成婚之日凌晨或上午出发,新娘离家时间则上午、中午或傍晚不等。也有迎亲者于婚前一日下午或黄昏赴女家住宿一宵,翌晨迎回新娘,又有不留宿女家,而于当夜、子夜或下半夜就接走新娘的。总的来看,黄昏时嫁娶虽遗风犹存,但迎亲在白昼间进行的还是居多。

旧时接亲,行具以花轿为主,偶见二人抬、八人抬的花轿,但多数是四人抬的花轿。闽南有句俗语:“四个恭喜扛个也好”(老百姓生男孩称“恭喜”,生女的叫“也好”)。花轿披红结彩,装饰金碧辉煌,由专营店铺出租(兼代雇轿夫和鼓乐)。在福清,轿底内要放“轿底肉、轿底面”,以示祛邪。在霞浦,为了避邪,则是在轿前挂一米筛,米筛中间用两只竹箭交叉固着一面小镜子。到女家后,女家注酒于酒瓶之中,曰“元帅酒”,于还轿时送与轿主,用以敬谢“轿王”保佑一路平安。

各地迎亲都有仪仗,只是排列的次序和热闹壮观的程度略有不同。花轿之外,普遍备有鼓乐队数人,火把若干,大红灯笼两盏,灯笼上写明男家姓氏,称“高照”。火把、“高照”乃古代黄昏时迎娶的产物,积习相沿。有的地方还扛上执事牌(在连城,执事牌四块,上书族内最高功名)、彩旗等。一些地方男家派去迎亲的人数存在成双或成单的禁忌。在漳平,媒人带领新郎或新郎的叔伯兄弟共三人或五人(人数须单数,不可双数),去女家迎亲;在大田,迎亲队伍共十三人或十五人,也要单数;在长汀,迎亲人数则须成双。

一路上迎亲队伍灯火闪烁、鼓乐悠扬、鞭炮喧天,热闹非凡。抵达女家时,女家也鸣炮迎进,而后端水、递茶、煮点心,热情接待;若在女家停留的时间较长,女家还会摆设筵席宴请迎亲者。在福州,新郎进门后,女家请吃太平面,新郎太平蛋吃一个、留一个。在厦门,女家煮两个鸡蛋,剥壳后加白糖、红枣做“鸡蛋茶”招待新郎及其随行,有的人家还要煮米粉和鸡给迎亲者食用。当日中午,女家置宴请客,宴席中女方亲友会巧立名目尽量使新郎多喝酒,而新郎伴则想方设法为新郎挡驾,免得新郎喝醉。有趣的是,酒席上会上一道菜——一头煮熟的整鸡,鸡半立于碗中,鸡头朝着新郎,新郎应把鸡头按下,调个方向,否则旁人将笑话新郎是个“傻女婿”。在少数地区,迎亲者还不能轻易地直接进入女家门户。在长汀,女家见到迎亲队伍来临,立刻关上大门,待迎亲者连续燃放三次鞭炮后方肯打开;迎亲者要在女家举行祭祖仪式,女家则备宴招待。在泰宁,不管路途远近,无论迎亲人马何时抵达女家外面,花轿都得等到天黑后才能进门;进厅后,乐班不断在厅堂吹奏“闹厅”曲调,催促新娘梳妆打扮。在连城,迎亲者要进门更需费些周折,新郎不能径直来到女家门口,如果女家住在乡下,须于乡村“水口”处停下,先到女家宗祠进香祭祖,然后走往女家;而女家紧闭门扉,迎亲者要点燃三响高升炮,若无动静,就再放三响,此时女家才遣人开门,新郎须给开门者(一般是新娘的兄长)递上一个红包,谓“开门礼”,如对方嫌“开门礼”太少,新郎则要添加到令其满意而肯开门让路为止;进入大厅后,女家给新郎披红(在四堡乡还要在新郎礼帽上插花),披红、插花均由裁缝师代劳,并收新郎给予的红包。接着,新郎由人引导,一拜天地(一跪三拜)、二拜祖宗(一跪二拜)、三拜岳父母(一般因岳父母的阻拦而改行作揖),再向内亲外戚依辈份大小,或跪拜、或作揖,被拜者都要出“见拜礼”,随后,女家宴请新郎。

新娘起身出阁也有诸多规矩。上轿前,新娘先到厅堂祭拜祖宗牌位,并哭泣着向父母诸亲一一拜别,互诉离衷。在福清、平潭、光泽等地,受拜的人须赠新娘以“红包”,多少不拘。

出嫁之际,新娘总少不了啼哭一场,甚至要嚎啕恸哭,有的还边哭边唱,俗称“哭嫁”。在福州,新娘常赖在床上啜泣吟唱,迟迟不起,谓之“赖床”。新娘哭嫁在近代已成为一种风尚,直到现在,哭嫁之俗依然基本保留。闽南有句俗语:“哭好命”,俗信新娘出阁无哭泣,娘家会“衰败”;邵武也有俗谚:“新人哭,两家福”。故新娘子出嫁前要学会一套拉腔拔调的哭嫁本领。由于女子出嫁前一直依恋于慈母膝下,同家人朝夕相处,一旦分离难免心酸神伤,依依不舍而涕下。遇包办婚姻,女子不能自己选择郎君,婚事不尽人意时,出嫁之际,女子心中更是充满怨恨、悲愤,因此常借哭嫁来发泄。旧时,惠安有一个小姑娘出嫁时在轿内就哭着:“阿娘,我母噢!阮不嫁,阮不嫁,恁仔今年正十二岁!阿娘,我母噢!阮不嫁,阮卜在家给你相共煮食、顾小妹……。”这正是当年少女们反抗早婚的呼声!在宁德八都一带,早年曾流行的一首“哭嫁歌”曰:“奴奶哟,奴奶噢,我不去啊奴奶噢,奴奶这样会做事,给我嫁到山头面,路头又远岭又长啊,我不去啊奴奶噢。奴奶哟,奴奶噢,我不去啊奴奶噢,山上豹仔夜日嚎,霉露罩到目头前,没雨也有檐滴流啊,我不去啊奴奶噢。奴奶哟,奴奶噢,我不去啊奴奶噢,后门五兜金桔仔,脚叶又青叶又嫩,兄弟又小妹又细啊,我不去啊奴奶噢。奴奶哟,奴奶噢,我不去啊奴奶噢,奴奶这样没本心,菜皮不剥挖菜心,大竹不砍砍竹仔啊,我不去啊奴奶噢。”歌谣以哭嫁的形式,控诉旧社会妇女婚姻不自由的悲惨遭遇,倾泄出她们的满腔愤懑和哀怨。

新娘哭嫁时,其母亲亦会随之啼哭,甚至家族中的女眷、往日的女伴也要陪哭。母亲的哭声由衷而发,亲生骨肉就要外嫁他家,惜别分离之苦自然涌上心头。而女眷、女伴的陪哭,往往是触景生情,或出于礼俗上的需要。

新娘出门上轿,须随身带几样吉祥、祛邪的物品。在霞浦,新娘身挂铜质“压身镜”(出门时凹面朝里,将到男家时凹面向外,俗谓“压身镜”可避邪,也可使新娘安心于男家,腰间还系一串荔枝干和桂元干。在东山,新娘上轿时要在轿里放一些糯米制的“红圆”,表示团圆;新娘手里还要抓一些冬瓜糖,上轿后一个个扔下,表示丢弃以前坏习惯。在松溪,于新娘下腹绑一红布兜,兜内装五子果和红蛋。(霞浦现在改为放在新娘手上即可)在光泽,新娘的肚兜里放有蜜枣、花生、桂元、莲子、甜豆子,均取“早生贵子”之意(这些现在只要放在随新娘过去的箱子里)。在沙县,新娘胸前挂一方镜,主驱邪;肚兜装红桔、桂元、佛桃、荔枝、花生、瓜子等,取“结果”生子之意;还要带“压岁钱”(用红髻索编大铜钱成串,如龙状,意取“长命富贵”)、“百子串”(以红线把桂元百粒成串,意取“多生贵子”),有的还携有用白绫彩线刺绣的“麒麟送子”图。在漳平,新娘要随带三样东西:一是用围裙裹爆米花(俗称“米香兜”),二是“生囝袋”,袋内装冰糖、红柑、花生、苎、麻、棉花、糖果、龙眼、瓜子、桂花枝、青丁、米香等十二项,每项的数量都要成双;三是用糖水煮熟的猪心一颗,以备次早让婆家全家人吃,含既同心又甜蜜之意。在莆田,有些新娘手上要拿一块绑有一束刺的肉,以镇妖防鬼。当地传说结婚时有天狗来吃人,故先备一块肉让天狗吃,绑刺是使天狗咬肉时被扎而逃遁。在厦门,新娘要带毛巾送给公婆,手帕送给新郎的兄弟,红花送给亲戚,还得带大麦、红糖、芭蕉、红枣、葱、排骨、春种、火炭、棉花、豆子、冬瓜、“缘钱”等共12种东西。在惠安,新娘腰间系着的“肚裙”(兜肚状)须放进“压肚裙”之物:面上印有“钦天监”字样的《老皇历》,主避邪;泥涂做成的孩儿、肥猪,祝愿早生一个肥头胖脑的麟儿;红桔、染红熟鸡蛋各两个,以作新娘夫妇见面礼;“缘钱”若干,以示带去缘份;小鸟巾两块,说是为备“天癸”(月经)突来之需。

在福建不少地方,新娘出嫁时,还常常携带一把纸折扇,多为“避邪趋吉”,也有派以别的特殊用场。在厦门,新娘离开家一段路后,要丢下扇子,娘家让一个小男孩随后捡回。闽南话“扇”与“姓”同音,把扇子拾回,表示女子出嫁后仍不改姓,有对娘家感恩思念之情。当地也有人是在轿子后面放一把小折扇,曰“放心扇”,取请娘家放心之意。在安溪,新娘出门后不远,或经过一水沟时,将手中的旧折扇扔下,由哥哥或弟弟换一把新的好扇子给她。当地方言中“扇”与“性”音同,此举意指新娘去掉坏心扇(性),保留、带走好心扇(性),俗称“换心扇(性)”。在华安,新娘出门前,要随手将扇子抛向身后,意谓不把娘家的风水带走。在沙县湖源,新娘行至村口时,要与等候在那里的弟弟互相交换手中的折扇,折扇能分能合,寓意姐弟虽别亦有相聚之日。

旧时,重男轻女思想作祟,认为“女子不是子,长大是别人的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娘家惧怕自家的“风水”和“财气”被出嫁女带走,因此从发奁起就已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到新娘出门上轿之际,就更为谨慎,严加防范。在福建各地,均有在新娘出嫁离家时,不容新娘的双脚直接踏着娘家的地面或沾走娘家的尘土的做法。于是,便出现了几种有趣的新娘上轿方式:

由母舅、父母、叔伯、兄弟或媒人抱着或背着上花轿。

以米筛或簸箕铺地,让新娘踩着上轿。通常用两三个米筛或簸箕,随着新娘的脚步次第前传。也有用布袋或草席铺地。

新娘走到门口时,须脱掉脚下的旧鞋,换上事先摆在门外的新鞋上轿;或者等上轿时,由兄弟退下新娘在娘家穿的鞋子,换上男方送来的鞋子。换回的鞋子要藏在家里的一个隐秘地方。

先在新娘穿的鞋子底下帖一层红纸,上轿后,再由兄弟将红纸揭下拿回家藏好。

双脚可直接着地行走,但出门时得从香炉、风炉或火盆上跨过。

新娘着旧装出门,到门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小棚子中换上新衣、新鞋,旧的一套仍留在娘家。

新娘不仅在上轿时不可沾带娘家的尘土,就是在厅堂里跪拜祖宗、父母、亲友时,也要踩在簸箕、米筛、红布袋、毯子或椅子上面。为了避免带走娘家的财气,新娘应当把原来用的钥匙留下(一般是上轿前交给兄弟)。在漳平,新娘是故意将她在娘家用的钥匙拿走,半路上交予弟弟或其它亲人带回。

在一些地方,新娘一出家门,娘家人就立即把大门关紧,唯恐“财运”随嫁女“外流”;关门前后,还常伴有其它相应的举动。在清流、连城等地,关门前须泼出一盆水。在沙县,关门前要迅速用新扫帚在台阶上扫三下。在光泽,关门前先用扫把向外扫三下(把煞星扫出门),再向内扫三下(留住财气、风水)。在宁德以及沙县的少数地方,关门后用扫帚往里扫三下。在连城,也有人于掩闭大门后,在门后背挂一把秤,门边放一把扫帚。在莆田,则于门后挂一把铁耙。

新娘上轿后,轿前往往要贴上“轿封”,载明男方宗族或男女两姓曾有的最高官衔和科举名第,一为显耀家门,二是用以“制煞”。在古田,“轿封”上只写“某某某堂吉月吉日某封”。在仙游,轿前贴上写有“金麟凤凰至此”等字样的符,以为镇邪。在罗源,花轿背后须挂一猪脚。传说,古代当地迎娶多在夜暮时分,且常常途经丛林莽地,有遭受野兽侵扰之忧,预备猪脚一只,一旦路遇野兽,实时抛出,引开它们,以化险为夷。由是,相沿成俗。

福建少数地方还兴“拖轿”之礼。在霞浦,轿夫起轿欲走时,新娘母舅故意上前拉住花轿,连拖三次后才肯放行,以示难以割舍,俗称“拖轿脚”。行“拖轿”礼后,新娘要送给娘舅一个红包(由男方事先准备好)。在福鼎,则是由小舅子出面拖轿,谓之“留轿”。

接到新娘返回男家的路上,迎亲队伍同样是敲锣鸣炮、吹吹打打,加上女方的送亲人员,更显得壮观。娘家大多派小舅子及其它亲友为新娘送嫁,其人数也有一定讲究。在安溪,送嫁的新娘伴(俗称“陪嫁嫂”)为三个、五个或七个,须单数,连同新娘刚好成双;在长汀,送亲人员包括新娘在内也得成双。在惠安崇武,送新娘的队伍八至十四人不等(要双数),其中提灯的男孩叫“阿舅仔”,送嫁的女孩叫“阿姨仔”。在泉州,送亲者一般为十~十二人,即一桌酒的人数。福州有的乡村,送亲者不必跟到男家,当行程过半时,便举行“交亲”仪式,迎送双方都停下来,各沿相反方向绕花轿一圈,然后送亲者折回,迎亲者继续前行。在泰宁,花轿到达男家门口,送嫁亲戚就要返回。

在三明中村一带,考虑到男女两家路程较远,男方须预先置备酒菜挑至中途,就地供轿夫食用充饥,称“新娘途中餐”。如今,虽然不用轿子,但不管远近迎娶,新郎家仍要备办“新娘途中餐”,以慰劳迎亲队伍,表示夫家的热情好客和新娘到来的和睦吉利。

新娘上路后,一般行人碰到花轿,不能与之抢道,而要让其先行。旧时,就是当官的人或新登科第者,若路遇抬着新娘的迎亲队伍,亦得将官轿或大轿靠边让路。

迎亲途中,忌遇着孕妇、死人、棺材等,否则会有“喜冲喜”或“凶冲喜”,视为大不利,须有措施对付。在福州地区,若撞上此类不祥之事,新娘要捏碎一个桂元干(预先备好一串),以破煞驱邪。闽西客家人则认为“新娘压十煞”,生比死大,新娘更比死人大,因此,新娘迎亲队伍遇上送葬队时,送葬队必须停下靠边,或隐藏或拐道回避。

迎亲途中,如果碰到另一支迎娶队伍,称“喜冲喜”,亦属不祥,也当采取应急措施。在罗源,两顶花轿要迅速相擦而过,轿中的新娘一手执剪刀拼命空剪,一手抓起放在膝头盘子里的米、筷子、谷子等混合物摔向轿门,哪一方的轿夫跑得更疾,新娘剪得更快、摔得更有劲,哪一方“制煞”的效果就更好。在霞浦,两支迎亲队伍都要竞相往路边高处攀登,先抢占到制高点者为吉。遇到这种情况,双方往往发生激烈冲突,甚至大动干戈,以拳脚功夫论胜负。在政和,有的人要事先打听沿途村庄有无同日结婚的,如有,就相约错开时间,避免相遇。假如途中相遇,都要争抢路边坡高的一面,有时甚至冲向山顶,以讨吉利。相持不下时,扭打的现象就时有发生。除了这种较劲相争的方式外,还有另外一种比较普遍的文明解决办法,就是由双方新娘互换礼物,如手帕、戒指、扇子或红花等,互不相妨,都避免了不吉的兆头。在大田,新娘之间交换戒指或扇子,谓“子换子,两人一样好”。在南靖,也有人对“凶冲喜”和“喜冲喜”一视同仁,嫁娶之家事先准备盐、米和茅草上路,万一遇及送葬的或另一新娘轿,就把盐、米撒向对方或口含茅草一段以此消除晦气。在惠安,双方在路上的应急措施了结后,回到家中,各方均要向巫婆、神汉、菩萨问卜,花钱烧纸“补运”,以便禳吉避凶。

当迎亲队伍经过某些所谓“不洁净”(不吉祥)的路段时,新娘和迎亲者都得按旧俗手段禳解。在霞浦和寿宁,新娘过桥越河时,要把两个熟红蛋(寿宁的还有茶点)丢进桥下水中,敬奉那里的鬼怪,以免其拦路。在将乐,路过神亭、村口、大树下、大山谷时,迎亲人员须燃响鞭炮,驱邪开道,以保障新娘平安抵达。

花轿抬到男家门口,迎亲队伍和男家人员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喜庆。不少地方,新娘须按既定的吉时入门,若时辰未到,花轿得停于门前,新娘也不可下轿。旧时男尊女卑,做人媳妇地位更低,新娘临门之际,就要领教男方的权威。建宁、泰宁等地,花轿来到男家门口时要特意停留片刻,谓之“顿驾”、“存嫁”,以灭新妇之火性,令其日后不敢冒犯尊长。闽南一带,新郎要趋前冲轿门猛踢一脚,曰“踢轿”。在莆田,新郎则是象征性地踢轿门三下。“踢轿”意在制服新娘,给她一个下马威,好让她以后百依百顺,服服帖帖。在寿宁,新娘进门时,男方父母必先登楼,俗称“高一层”。在顺昌、松溪、福安,则是新郎登楼,显示高人一等。在宁德,新娘下轿时,由一童子执把铜锁面向新娘一锁,表示封箴其口,来日便不会饶舌多嘴而滋事生非。福州、平潭、莆田、仙游、漳平等许多地方,新娘抵达时,男家赶忙熄灭灶火,取“新娘入门无火气”之意。

新娘下轿前,多由一男童揖请出轿,“好命人”或伴娘搀扶、牵引新娘,由新郎前导入房;也有由“好命人”或新郎开启轿门、请新娘下轿。闽南人通称牵新娘的“好命人”为“老姆”、“带嫁姆”。在寿宁,由父母双全的一长一幼两名女子(俗称“老接姑”、“嫩接姑”)挽新娘进门。在霞浦,请新娘下轿的是一对童男童女。俗称“接姑”、“接郎”。

与女家避免嫁女带走财运做法异曲同工,男家也因害怕新娘“带冲”、“带煞”而在新娘下轿进门时也采取各种做法,颇费心机。比较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许多地方在新娘初到时,男方家人立即躲避,不便碰脸,以便“避冲”。平潭、莆仙一带俗称:“亲人不犯轿头冲”;惠安人叫避“撞马头”、“冲马头”,否则日后家中不宁,无法与新娘和睦相处。要等待新娘入门后片刻,家人才能露面。

福清、罗源等地,男方要放一米筛在花轿上,以“制煞”;在光泽,男家人把茶、米、豆往花轿上撒,据说这是请“五谷神”来驱散花轿带至的凶神恶煞;在惠安,是从轿顶掷过红竹筛、撒盐米;在福安,主婚人先用“火符”(烧着的符)绕轿身一圈,俟新娘下轿进厅后,再以火符绕新娘周身三圈,藉以祛邪消灾。

新娘下轿脚不踏地,踩着铺在地面的米筛(福州、龙岩、清流、长汀等)、红布袋(福州、福鼎、霞浦、罗源等)或草席(邵武)进入厅堂或洞房,以免带来邪煞之气。以红布袋垫着行走,既有驱邪意味,又含传宗接代(袋)的心愿。在霞浦,两只红布袋随新娘步伐轮换传递,牵扶新娘的“好命人”口中念念有词:“新娘踏布袋,一袋(代)接一袋(代)”。

牵扶新娘者用米筛或雨伞遮盖新娘头面入门,使其不见天日,起避煞之效。这主要流行于闽南地区。

在闽南一带及清流、尤溪、南平、建阳等地,男方于门前放一火炉、火盆、或点燃一小火堆,新娘从上面跨过进门,以消除邪气,并取意“兴旺发达”。闽南俗谚:“过火气,百般都不畏”、“过炉子,家伙(意财产)蓬蓬起”、“跨火烟,年年春,来年抱个‘查埔’孙”。

泰宁、长汀、光泽、邵武等地,有的行“拦门”之礼,即于新娘进门前,宰一雄鸡,用鸡血祭门,以赶走邪秽;邵武、光泽也有人杀猪拦门。

向新娘抛撒所谓“驱邪”之物。闽南一带撒盐米或“缘钱”;崇安人以茶水洒新娘;在宁化,新郎对新娘撒米;在古田,由新郎向新娘摔米花。

闽南一带,新娘进门时禁忌脚踏门坎。一说会触怒门坎神或门神而引来灾祸;另一普遍的说法认为,门坎(又称门限)乃一家之界,门里门外、家里家外的分野,平时常人出入就已有此忌讳,更何况身带“邪煞”之气的新娘?若新娘踩踏门坎,意谓威凌新郎及其尊长,将被视作藐视夫家。所以,新娘入门必须跨过门限,但也有女子性情刚烈,往往故意“踩槛”,借此表达对夫权的反抗。

在民间习俗中,为防备外界“凶煞”对新娘的侵扰。新娘进门时,凡与之生肖相克者、寡妇、孕妇、带孝之人、再婚女子和三四十岁以上尚未生育的妇女要一律回避,以免冲喜。请新娘出轿和牵扶新娘的人,其生肖须与新娘相合,起码不能有冲克。而且,在整个结婚典礼过程中(包括后面的拜堂、闹洞房等),都忌讳上述几类人员出头露面。在上杭,甚至连屋内目光能及的竹杈、木马、木梯、磨、笼等均应移开。

在三明和龙岩地区的少数偏远乡村,因山高路隘,迎亲不便使用花轿,而女方又不肯让新娘自己走去,有失身价,故而出现背新娘的习俗。背新娘的人或者是新郎、或者是新郎的母舅,也有请新郎的堂兄弟或亲朋好友来背的。新娘上肩出门后,沿途得不停歇地背着走,也不允许换人。如果两地距离很远,可就苦了背新娘的人。在沙县夏茂倪居山一带,人们常说:“舅舅不好当”,就是因为当地背新娘任务应由新郎的亲舅舅承担。背新娘出门、进门的礼节与上述坐花轿的类似。

新娘乘花轿或背新娘等,皆为旧时婚嫁习俗。50年代开始,随着花轿的消失,新娘出嫁多步行或坐自行车前往男家;自七十年代起,农村中时兴用拖拉机接新娘,城镇地区则多以汽车迎娶;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农村中迎亲汽车逐渐取代了拖拉机,城镇地区普遍使用小旅行车,小轿车。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用高档豪华型小汽车,具体用多少辆车,则根据各自的经济力量而定。在极少数农村也还有人恢复古制,重新搬出了花轿。但昔日迎送亲过程中的种种礼仪和禁忌,除一些上年纪的人尚不能释怀外,已很少有人真正按照本意沿用陈规俗套,一般只是为了讨个吉利偶尔为之,绝大部分青年男女对此已不在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