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昌平报》2023年9月13日发文《铁锅土灶锅巴香》

(2023-09-13 10:22:04)

铁锅土灶锅巴香

田秀明

汪曾祺先生在《炒米与焦屑》一文里写道,“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先生是从里下河水乡走出去的,水乡的水田里种着水稻,大米从来都不稀罕。煮饭时,饭的底部总会结出一层焦黄焦黄的锅巴,嚼起来焦香脆爽,嘎嘣有声,我的老家也是在里下河水乡,小时候吃锅巴也是经常的事情。

想要吃锅巴,必须是土灶上烧火,铁锅里煮饭。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大部分人家用的是一种叫“锅腔”的简易土灶,看起来像个肚大腰圆的水缸,顶部支上一口大铁锅,腰部是一个大大的开口,留着往里添草加柴。“锅腔”没有排烟口,每次做饭炒菜的时候,免不了烟雾缭绕,直呛得人眼泪鼻涕流了一大把。

“锅腔”是用黄泥和稻草掺和起来泥制的。爷爷是泥“锅腔”的好手,村里好些人家要泥制新“锅腔”的时候,都来请爷爷帮忙,我们也不闲着,常常围在旁边叽叽喳喳。泥“锅腔”全凭的是手上的感觉,软了,软塌塌地立不起来;硬了,一晒又容易出现裂缝,烧火的时候关不住火。爷爷泥的“锅腔”,要模样有模样,谈适用也更适用,那时候总觉得爷爷的手艺是最了不起的。

后来,家里盖了新房子,有了独立的厨房,“锅腔”放在厨房有些碍眼,不再用了,父亲请有经验的瓦工砌了新灶台。砌灶台,关键在于烟道,烟道顺溜了,不管是文火旺火,厨房里没有一点儿回烟。灶台上两个差不多大的腔膛是用来安放大铁锅的,一边是煮饭的,一边是炒菜的,铁锅中间的小汤罐是用来烧水的。临近灶门的位置砌上一堵墙,烟道就在墙里面,下通灶膛,上达屋顶的烟囱。这面墙既可以阻隔灶膛里的烟灰,还可以掩蔽灶膛后面堆放的柴草杂物。灶膛分上下两层,中间用铁条隔开,上层烧火,下层漏灰。

父亲是家里的火头军,烧火煮饭时什么时候该文火,什么时候该旺火,父亲总是把握得准确到位。一般情况下,父亲煮饭是没有锅巴的,想要吃锅巴的时候,要提前和父亲说一声,父亲在熄火之前再添上一小把柴草,火不能大,火大了锅巴容易碳化,焦糊糊的就吃不出锅巴的香味了。

小时候也没有什么好东西可以吃,锅巴就成了我们最好的零食。锅巴要趁热吃,金黄金黄的锅巴托在手上,咬上一口,脆脆的,酥酥的,满嘴生香。锅巴泡饭也好吃,加水一煮,水开后锅巴散开来,颗颗米粒金黄,如果再配上一小碟咸菜,焦香爽滑,就是一下子喝上两大碗,也是不能够尽兴的。

现如今,家家做饭都用上了电饭煲,火候一到,自动跳停,很少再有锅巴了。父亲一直到现在还是喜欢在土灶上煮饭,有时候我回到老家,父亲还会刻意地煮出锅巴,我咀嚼着,小时候吃锅巴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那样温馨,那样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