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姜堰日报》2023年1月3日发文《“溱潼八景”之西湖返照》

(2023-01-04 08:07:05)

“溱潼八景”之西湖返照

田秀明

 

“盈盈绿水映长虹,倒影楼台镜底红。

片片去帆观落日,秋芦似雪映丹枫。”

泰东河,旧称西溪河,是一条古老的运盐河道,西起泰州西坝,东至东台串场河海道口,全长60余公里,古镇溱潼地处古运盐河道的中部。《东台水利志》载,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复治泰州西溪河,发积盐”,此为仅见的泰东河早期治理记载,其河道的开挖时间不详。《东台地名志》记载,泰东河最早开发于汉代,为运盐河,继则为宋。《江苏地方志》(2011年第5期)“水的泰州”一文记述,泰东河全线开挖贯通于明永乐二年(1404),为明代加快海盐流通所采取的举措。

“西湖返照”又有“堤柳春莺”之名,这一景点要从“堤”字说起。明成化7年(1471),监察御史杨澄奉命监两淮盐课,在巡视泰州沿海时,获知泰州堰毁坏多年,盐场受患、稼穑受害,批准修筑泰东河堤。修堤工程从东台西溪到泰州鱼行庄,全长60公里,历经4个月,全面竣工。堤成后栽插柳树,并在鱼行庄和溱潼各造水闸、土坝一座,坝以畜水备旱,闸以泄水防洪。堤既可在范公堤毁坏时挡海潮,防卤水倒灌农田,又可国税流通,让运盐船只能在盐河中航行,私盐不得横行,同时又能保运盐河水位,以利漕运,史称“杨公堤”。 杨澄公作诗铭志,“千里禾麻伴草莱,范公厥后又成灾。疏陈丹陛民愁活,令下寒崖春意回。万丈巨鳌从地起,一条周道自天开。方来同志宜同守,绝胜庭栽王氏槐。”据《东台县志•杨公堤记》记载,杨公堤高七尺,堤长百余里万柳成荫。可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啼风,在那风景如画的春天里“堤柳春莺”一词表现真是恰如其分。

乾隆16年(1751),时任泰州盐运分司的王又朴,因盐运较慢,曾由泰州至东台沿途考察,发现水路120里经溱潼湖、大尖湖等处,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水路边没有供纤夫拉纤牵缆的场所,王又朴提请官府修补长堤以利盐运,终因费用巨大不了了之。王又朴没有灰心,在查看了《杨公堤志》等盐运史料后,得知泰州至东台段原先建有古堤,只是溱潼段的大部分堤坝被大水冲毁了。王又朴亲驾一叶小舟,在溱潼地段用长竿在水下探测,发现水下淤泥不是太多,淤泥之下就是坚硬的石块。于是,王又朴自己出资,雇人取土装入篾篓,再投入水中,个把月的功夫,溱潼段终于筑成三十丈长的堤坝,后溱潼商贾为王又朴所感动,纷纷出资,继续把余下的堤坝修筑完成。

杨公堤溱潼段的修筑工程完成后,每至春日盎然,堤上柳枝婀娜,堤下芦苇青碧,蝶栖芦苇头,莺啼柳枝间,“堤柳春莺”正是应堤畔春日之景而得名,“西湖返照”则以秋天水上风光入诗,帆船芦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