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由于没有时间,没有去参加想想学校一年一度的公开课。顾名思义,公开就是开放校门,让家长走校园参观学校的软件和硬件方面。当然更多的家长选择了走进班里,听老师讲课,走近课堂,了解自已的孩子。
上午放学回家。明显地看到想想不高兴。情绪不好,很失望,没有信心的样儿。回家跟我理论了好久。吃饭也不上劲。那个急啊,无论怎样做工作,还是看不到往日的笑容:
“妈妈,你为什么不去参加我们学校的公开课?你没有时间,人家妈妈也没有时间,人家妈妈做到的,你为什么做不到?什么原因呢?”
“妈妈,你难道不想知道你孩子在学校是怎样学习的,老师是如何的讲课的?”
我看到了一双失落的眼睛,一种迫切希望得到妈妈肯定的学习状态、一种有些没有动力的心志。
妈妈的话:
“你上课一直是认真听讲的,不可能要妈妈表扬吧?天天挂在口里?在妈妈的心目中,你是个好孩子,不让妈妈操心、老师操心的孩子啊。再说妈妈的确是没有时间去。不可能你们班上66个妈妈都去了吧?”
“妈妈,你跟我说,不跟人家比,为什么又要跟人家比?你天天说爱我,又是怎样的关心我,现在要你关心一下,你都不行动!妈妈是个骗子。”
我沉默。我走开,我换个地方站会儿。不然,后面的情况那绝对是大战一场。
中午饭,我们吃得一点也不开心,彼此都不说一句话。最后想想说:“妈妈,你今天的菜没有一点味道。都不是我爱吃的菜。”
“哦,这样啊,那我去打个番茄鸡蛋汤吧。本来是要作的,后来没有时间,就没做成。”
我很快地做好,想想爱吃这个菜。吃得心里好些了。“妈妈,这汤好喝。我吃多了点哈。”心情看似好了些。
刚才的不快,也许在我和她之间沉默中消失了。
很快想想上学去了。我也上班了。坐在电脑前面,总感到内心有些不安分。我在细细的思考着想想的话。也在反思着自已做妈妈的责任。也在反思着我是不是跟孩子一起成长。于是在群里问一下其他妈妈的意见,心里终于奈不住,还是去了学校一趟。
一进校门,一张竖牌子挂在校门口“第十一届校园开放周日”。我问了保安,现在能否进教室听课。然后去了女儿班。教室门是开的刚好是上语文课《牧场之国》。
语文老师是个多才多艺的干瘦的老头儿,两双眼睛炯炯有神。给人看上去永远是精神无比的样子。干练中有过于婆妈。
我去的时候,呵呵,也许老师并不认知我是哪个学生的妈妈,因为只有我一个人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想想也没有想到我会突然来到。全班66个同学,两个同学一排,总共分为四组。中间的过道,如果来个超级胖妈,那是无法过得去的;前排与后排的距离,只有小小的身子小小的椅子的空隙,身子根本无法转动。书包还是放在地上或者是挂在椅子后背上。同学们发现我来了,个个重新坐好了,坐直了。听老师讲述:也许唯一有一点亮点的就是,大屏幕上的那个课件展示。老师一句一句的念,直到最后读完,手中还拿着语文课本。教室里没有一点声间。只听到老师戴着扩音器发出洪亮的声音。
镜头一:
最后一排学生,手中拿出《十万个为什么》课外书,在手里摆弄了一下,想看却又不敢看。最后把书还是放进了抽屉里没有再拿出来。
镜头二:
四组最后一排的两个男生,在相互比划着,打闹着,笑着,小声但没有发出声音的玩着,口里也时时随时附喝着班上读的声音。
镜头三:一组最后一排,男生和女生坐的,女生玩自已的,男生看自已的课外书。
镜头四:再看我家的想想,二组第四排,两手放桌前,坐得端正,不东张西望。同桌是男生,趁老师转身之际与前排学生打起来,最后笔掉在地上了。
镜头五:三组与女儿同排的总是第一名的学生,时不时拿笔写下什么,时而举手,时而看书。
镜头六:四组与女儿邻居的孩子,上课认真听讲,还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环顾了整个教室,发现最后一排的学生,偷着玩的多。
镜头转向了语文老师,大屏幕上的课件展示也念完了,同学们也齐声念完了。接下来,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板书:牧场之国,田园风光,牛,马,羊,人,风车,悠然,舒适的生活。我很惊讶:当老师一转身写下这几个字的时候,全班没有哪一个同学不马上拿起笔都写在课堂笔记本上。这时候老师说:“写快点,笔在手中要快些,马上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好习惯总是跟着那些快动作的学生的。那些慢慢的总要是被淘汰。”
镜头七:提问环节。老师问:“你从荷兰这个国家有什么想法,你是怎样认为的?”
有一个孩子回答让我刮目,“荷兰的美丽,荷兰悠然生活,是与这个城市的努力达到成功是分不开的。”可是,老师并没有把这个答案公布于学生,而是按自已的语言说了一下:“荷兰的美丽,悠然生活,我们很向往。”
接下来的回答,都是按书本上,一一回答。提问的学生也是总是那么几个原人。想想没有举手。这让我很是纳闷,为什么这么明显的答案,却是不想举手,是什么问题困扰了她?她在想什么?我同时也很纳闷,每次的阅读题目是怎样过关的?
显然,语文老师对这次我的到来,同学们的表现,很是不满意。
最后布置作业的时候,只丢下一句话:“你们把这22课全部背下来,一个个的背下来,才让你们去春游。”
随着话音一落,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冲出教室。想想也走出教室,有的同学在玩跳绳,有的同学上侧所,有的喝水,有的买东西.........想想转悠着,似乎找不到玩伴儿,一个人静静地回到坐位上去,看起了《我爱科学》我说,你到外面去走一走啊,别老坐着。她说,我不想玩,我想看书。
于是我重新坐到了最后一排,一个跟想想性格差不多的女孩子过来跟我说话:“阿姨,你那么忙,还来上公开课啊。”
“呵呵,不来不行啊,想想上午已经说我不对了,不关心她。”
“我妈妈也忙,今天晚上还要加班,来不了啦。”心里其实很渴望妈妈的到来。
我怕我把这些镜头忘记,将部份如实写下来,留下的只是我对教育的深深反思。不知在哪里看到这样一句话,作为博文的尾: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孩子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