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教学设计

(2021-03-16 16:27:01)
分类: 核心素养,课改考改

开学以来,笔者组织对福州市高一历史教师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54.05%的受访教师认为“越来越不会教,比较迷茫”。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教什么”即教材内容太多,该怎样取舍;“怎么教”,即课堂时间不足,如何有效组织教学;“怎么评”,即怎么才算是教到位等,其中最基础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整合。

大概念呈现的是规律,是观点,依托大概念,可以把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形成知识体系,便于记忆的同时,更利于以此为基础,推动形成思维的链接和建构,掌握学科思想方法,生成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形成历史认识和历史观点;当遇到新情境、新问题时,可以迁移应用。因此教学中对于教材内容的取舍、教学主题的确定、教学目标的指向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等都可以围绕学科大概念而实施。

采用单元主题教学需要教师调整思维模式,不再着眼于单课,不再拘泥于细碎的知识点,而是基于学科大概念,从单元的角度出发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整体设计、构思单元学习目标,提炼单元主题。

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多、容量大,因此课标的实施建议就提到“在分析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更为有效的整合。”整合的依据是课标,以大概念为立足点,在单元教学的理路下,设计学习主题,根据学情对教材内容的顺序和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建构新的、主题更为明确的、更适于学生学习与探究的教学路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所谓教学逻辑”是在教学主客体以及各要素、各环节之间形成的逻辑关系,优化教学逻辑就是要让各要素、各环节的连接更加顺畅、有序和有效。

调研中发现,课堂上大多数教师都会采用依托材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的方式,但存在一些误区:问题设置针对小概念或知识点,零碎、分散,随意性强,数量多,一节课下来动辄十几个问题,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普遍不足,为了完成进度往往囫囵吞枣,教师给出答案,通过设问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性不足;问题之间缺乏关联性和递进性,形成证据链的有效性不足;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方法和思路的指导缺乏或不明晰。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探究的问题需要围绕大概念设置,体现教学重点、教学立意或是教学主题,以问题聚焦,最理想的形成问题链,使得课程内容结构化,学生思维逐步深入,并形成历史认识或者观点,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新教材的使用需要突破固有的惯性和思维,不追求面面俱到、点点到位。基于大概念,围绕主干知识、学习主题和基本观点,抓大放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形组织有主题的教学、有主干的教学、有思维的教学,才能实现教师讲的“少”,学生学得“多”,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