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科融合视域下种植课程研究

(2021-01-14 19:42:03)
分类: 核心素养,课改考改

 

劳动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属性。由于人类劳动的形态处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之中,劳动形态也在不断变化,具体表现为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加、新形态的劳动不断形成。所以劳动教育包括参加体力劳动,但又不能狭隘理解为简单的体力劳动锻炼。劳动教育应依据劳动形态的演进而与时俱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服务形态的劳动、创造型劳动等,形成当代劳动教育的新方向。

一、在生态种植课程中深化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主要学知识的课程不同,要突出劳动教育的主旨和特征,要有实实在在的身体力行的劳动实践环节,着力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和价值观,不能开成单纯的书本上、课堂上、网络上的劳动课,不能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新时代劳动教育要适合未成年学生身心和思想特点,让他们乐于接受。任何好的教育主张和愿望如果不适合学生身心和思想特点,就难以入脑入心,成为教育者的一厢情愿,最终流于形式。因此要调动学生参与劳动、接受劳动教育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这门课中学习、探究劳动相关知识,见到有形的劳动成果,在劳动实践中感受生活之趣、劳动之美,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是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熟悉或者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的。还要有因地制宜地进行“真刀实枪”做实验的教学劳动实践基地。

学校在有限的校园空间中建设了三个种植场地:一是利用教学楼顶400多平方米面积,改造成可以种植包括水稻、高粱等农作物以及中草药等的“空中农场”;二是在各楼层楼道教室门外设置可种植各种蔬菜的微型种植箱;三是在校园一角开辟了种植果树、花草的小型果园和花园

二、学科融合在生态种植课程的设置上得到有效发挥

(一)选择:构建以“生态”为主线,贯穿认知、探究、实践为一体的生态种植课程体系

1.确立学科与生态种植相关的主题

“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植物作为生物的一种,在其生长过程中,除了简单的劳作更隐藏许多植物生态的秘密,玉龙学校生态种植课则以“生态”为主线,依据学段特点构建了“种植主题”“植物与环境主题”“生态探究主题”种植课程

种植主题课程融合科学知识。以楼层微种植箱为基地,一至三年级学生以认知、种植植物为主题,分别从节气种植、植物生长、植物结构三个主题开发课程。一年级设计“有趣的种子”“植物与节气”“彩色的蔬菜”“我是小农夫”课程,结合一年级科学内容,让学生认识植物的基本种植方法,观察植物的结构,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植物与环境主题融合环保知识。植物生长与植物环境息息相关,四年生态种植课以观察植物为主题,分别从植物与环境、植物与艺术两方面感受植物生态的微循环。“我的一米菜园”“植物与昆虫”“植物标本的制作”等课程的设计分别融合了生物、美术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丰富的兴趣爱好,体验成功的喜悦,体悟劳动的价值。

中草药生态课程融合中医知识。五年级学生以楼顶中草药园为基地,开设中草药生态课程,课程内容包括药用植物种植、药用植物品鉴、药用植物自然笔记、药用植物标本制作四个内容,学生从种植到认识品鉴中草药可以将劳动教育与医学领域延伸融合,真正实现新劳动教育的功能性作用。

园林生态课程融合设计类知识。六年级以花园果园为基地,以园林设计为主题从园林设计、环境与测量方面,建立完整生态的思维。学生利用校园一角创造自己的园林作品,并将所学的生态知识应用到生活与学习中,为美化校园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全方位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态探究课程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综合生态种植农场是一个整合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农业生产与传统文化的综合课程载体。七年级学生以农场植物生态链为主题,研究植物生长规律;八年级学生结合科技种植,研究水培技术和水培植物的生态循环;九年级以研学体验为主题,深入大自然中,学习生态知识,感悟生态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系统性,感受大自然的强大和人与自然的息息相关,感悟理想的树立与劳动息息相关。

2.开发实践探究活动课程

生态种植课程与其他事务性的劳动课程不一样,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考虑植物的生长周期与环境的影响因素。因此,生态种植课程还要结合植物生长与环境因素开发探究实践活动。例如,在每学年开春,举行“楼层开耕仪式”,全校学生在教室门口种植箱种植管理植物,设计了“劳动多美好”课程;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种植管理,则根据《生态种植记录册》以班级为单位分小组自行观察植物,并填写植物生长记录;而在每一批植物收成时结合班会课时间设计“收获喜悦多”活动课程,这些课程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因人制宜、有所侧重地开展。

(二)融合:发挥教师专长,运用劳动情境,有效融合

1.发挥教师专长,有效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教师的个人素质、知识储备因人而异。要上好生态种植课程涉及很多不同学科的内容,实施起来有难度。因此,挖掘有特长的教师,发挥教师的专长非常重要。在这一方面,玉龙学校主要采取谁开发的课程谁执教的方法。以七年级生态探究主题课为例,该课程涉及生物学内容,由七年级生物教师设计编写了“调查身边的生物种类”“寻找身边的生物链”“打地怪”“我是农场小卫士”四个模块,四个模块每个月开设一节,由设计教材的教师择班教学。这样保证了教师在学科理论上的有效指导,学生能根据学科理论创造性地实践与研究。

2.运用劳动情景,择时生成学科融合课程

植物的种植有其固定的生长周期,在种植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可预测的问题。抓住生长问题生成课程,是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最佳时机。以生态水稻生长为例,介绍运用劳动情景,择时生成学科融合课程。2020529日,玉龙学校种植第一批水培水稻。除了按照课程设置的“水培种植”“营养液的配置”“收割水稻”的课程实施外,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遇到了水稻被鸟吃了的问题以及因天气原因水稻长虫的问题。因此,新劳动科组教师组织了美术科组教师开设了“稻草人制作”课程,聘请专职农业教师指导学生执教“水稻维护”课程及“分蘖数株”课程,这些临时生成的课程,不仅打破了学科的界限,更落实了学校“生活—生成—生长”的三生课堂理念,真正做到从做中学,从劳动中创造。

(三)实施:统整校园资源、统筹安排课时、有效整合评价

主题丰富的生态种植课程如何有效落实课程内容?学校整合了各类校园资源,设置专门的劳动实践课,学校从顶层设计,统筹安排课时,配备劳动教育专业师资,以校本课程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实施。首先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采取以新劳动科组教师为主力,融合学科教师为辅,外聘专业教师为指导的形式合理安排教学;其次在课时安排的问题上,把学科理论知识融入科学、生物、美术、物理课上,安排专门的生态种植课程表,劳动实践则打破年级、班级界限,开设社团活动,安排在放学后由社团教师带到劳动基地上课;最后,如何落实课程的实效?以课程主题为线,开发了《生态种植记录评价表》,评价内容分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设置了课堂表现评价机制,并结合学校“龙币”奖励机制落实课程的实效性。

三、生态种植课程的设置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的“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三个层次的要求,生态种植课程要在不同学段和年级设置不同内容,层级递进。

(一)一至四年级开设植物种植微生态课程

一至四年级以楼层微种植箱为教学基地,一至三年级“以认知植物”为主题,分别从节气种植、植物生长、植物结构三个主题认识植物的基本种植方法,观察植物的结构,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四年级以观察植物为主题,分别从植物与环境、植物与艺术两方面感受植物生态的微循环,培养丰富的兴趣爱好,体验成功的喜悦,体悟劳动的价值。

(二)五年级开设中草药生态课程

五年级学生以楼顶中草药园为基地,开设中草药生态课程,课程内容包括药用植物种植、药用植物品鉴、药用植物自然笔记、药用植物标本制作四方面内容,学生从种植到认识品鉴中草药可以将劳动教育与医学领域延伸融合,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功能性作用。

(三)六年级开设园林生态课程

六年级以花园果园为基地,以园林设计为主题从园林设计、环境与测量方面,建立完整生态的思维。学生利用校园一角创造自己的园林作品,并将所学的生态知识应用到生活与学习中,为美化校园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七至九年级开设综合生态探究课程

教学楼顶的综合生态种植农场是一个整合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农业生产与传统文化的综合课程载体。七年级学生以农场植物生态链为主题,研究植物生长规律;八年级学生结合科技种植,研究水培技术和水培植物的生态循环;九年级以研学体验为主题,深入大自然中,学习生态知识,感悟生态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系统性,感受大自然的强大和人与自然的息息相关,感悟理想的树立和实现,与劳动息息相关。

四、以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为目的的评价

对劳动教育生态种植课程,我们尝试从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课程效果三个维度进行课程评价。在这三方面评价中,最重要的是以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为目的的课程效果评价。学校专门设计了《生态种植记录册》,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小组自行观察植物,并填写植物生长记录,将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和劳动体验记录下来。而在每一批植物收成时结合班会课时间设计“收获喜悦多”活动课程,教师组织班级会分享。观察记录分别从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实践能力三个维度进行评价。以课程主题为线,开发了《生态种植记录评价表》,分别由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设置了课堂表现评价机制,并结合学校“龙币”奖励机制予以奖励。课程过程性评价由劳动教育学科负责教师来记录,对学生的劳动过程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维度包含细致观察、合作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等方面。最后结合学校君子班评价之德育常规评价细则,劳动教育学科教师给各班执行劳动教育课程情况进行打分,每月评价一次,纳入学校君子班级评比。最后由德育处结合班级表现评定。

班级评奖分为个人奖(初级种植家)和小组奖(最佳种植小组),学校评奖分为个人奖(中级种植家)和集体奖(最佳种植班级)。形成性评价注重评价环节的情境性创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劳动环境中,运用所习得技能解决具体的操作问题。同时,生态种植课程还注重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重点评价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确课程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课程计划,以获得最佳效果。此外,学校定期开展与种植劳动相关的主题活动,如收获节分享活动、生活节展示种植才艺等,为学生提供创造展示的平台,促进综合发展,也是一种评价机制的延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