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造性概念的演变及其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2020-12-25 09:37:52)
分类: ⑤创新力:问题研究,实践创新

1创造性的重要性

当我们谈创造性的重要性的时候,有一个数据是非常能够说明问题的。国际上研究创造性最有名的一位专家Jonathan Plucker,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作,他做了一个经典的研究,得到的数据在国际上经常被引用。他发现,创造力对一个人的后天成就的预测是智力预测度的3Jonathan Plucker1999)。所以一个人的创造性,对后天的事业发展来讲,我们怎么重视它也不过分。

2020年的17日,教育部公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也把“创新性”纳入了高考评价考虑范围,把它作为评价的一个基本维度。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在高考中,越来越关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考察。

2创新的涵义及其演变

当然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做的还不太够,还有很多努力的空间。所以,接下来,我从几个方面简单地介绍创造性思维,包括创新的内涵的演变。

创新或者创造,如果说从系统的研究开始,基本上是以1950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吉尔福特在主席就职典礼上所作的报告为起点。吉尔福特呼吁大家做创造性的研究,关注创造性思维这个问题。从1950年到现在,正好是整整七十年。实际上,这期间创造性的内涵是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的。

大家公认的创造性的定义,是把创造或者创新从两个维度来界定,第一个是新颖,第二是有用。所以只要我们创造出一个新颖而有用的东西,无论是一个物体还是思维的产物,这个过程都叫做创新,或者都叫做创造。

从过程来讲,创新是一个生成的产物,不是从头脑中提取既有的知识或者说把现有的技能简单地运用;它意味着我们已有的观点之间要做一个新的整合,要生成一个新的东西,相当于化学上讲的化学反应而不是混合,这是创造性基本的涵义。

 创造性概念的演变及其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今天,我们在谈创造性的时候,4C的框架已经根深蒂固了。4C的概念中“大创造”,是指对社会、对人类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创造、发明、创新。“职业创新”,是指在各个职业领域不断有新产品的出现。再往下一个层次叫“小创新”,大家看图中的苹果,一个完整的水果卖不出好价钱,但在餐桌上这样卖,我们吃的就不是水果,吃的是艺术,那就值钱了。你说这个东西能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呢?如果能,影响也不是很大。再往下一个是“微创新”。“微创新”和“小创新”最重要的区别,根据4C理论的提出者之一Ron Beghetto的说法,它们两者之间看是否具有社会意义。

 创造性概念的演变及其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为了说明4C之间的关系,我举一个连续的例子。比如在语文学科当中,现在教孩子写一篇作文,每个孩子写的作文都是“微创新”。其中有几个同学可能写得非常好,老师就在课上把它作为范文读了。这样一篇范文在影响其他人,所以就体现了它的社会性价值,这个时候孩子的作文就到了“小创新”这个层级了。然后老师说,这个文章写得很好,很多人都在模仿借鉴。于是,老师或者家长帮着这个孩子进一步润色这篇文章,后来投到一个杂志上发表了。投到杂志上发表,这个创新就进入到了“职业创新”的初期了,孩子也可能由此就对写作产生了兴趣,不断地写东西,不断在杂志上发表。直到有一天,他的作品就像莫言那样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或者拿到了茅盾文学奖,这就进入了“大创新”的层次。

所以创新是一个连续体。我们今天看待创新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受一个思想的影响,就是“大创新”,或者“职业创新”,我们的目标放在那儿,我们自然就会作出一个判断:创新或者创造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任务。

但今天如果把重心放在“微创新”或者“小创新”上,特别是“微创新”,我们每个人每天可能都有(所以也称它为“日常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我们的教学任务了。从“微创新”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处处充满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契机。过去三十年,研究“小创新”非常多,比如说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

我们这次大会的主题就是PBL,或者叫项目化学习,教育部已经把它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文件中确定下来,号召各级学校开展。项目化学习最有力的方面是什么?它是综合性,所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分析、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三个方面,跟斯腾伯格说的创造性理论是非常吻合的。从杜威最早谈项目化学习,到他的学生克伯屈提出项目化学习这样一个思想,到今天,这样一个概念重新再兴起,可以看得出它跟创造性的必然关联。

3创新思维的心理机制

那么,创新思想到底是怎么来的?这是心理学家主要的研究任务。

第一个核心的观点,它是联想的产物或者说叫做组合的产物:原来没有联系的两个观点,两个知识,现在因为特殊原因,突然在脑子中建立起联系了,这就是创造。

 创造性概念的演变及其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这个是08年开奥运会的时候一个学生的获奖作品。这个作品为什么得奖呢?它跟奥运主题相关,还有一个大闸蟹,大闸蟹在南方称“河蟹”,通“和谐”的字眼,它也是二元组合的产物。综合极有可能引发创造性思维,这是一个核心思想。

另外一个核心思想是,我们创造性思维有两步,第一步先是生成,两个东西原本没有联系的,现在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建立起联系。建立起联系以后,它到底可用不可用,有没有价值,这个问题我们要进一步思考,因而进入到评价过程。

所以在创造性领域,创造是有两个核心的过程,一是观念生成过程,是生成一个新东西,第二个过程叫观念评价过程,它是来确保生成的这个东西有用没用的问题。这也是前面讲到的新且有用的东西才是创造性的东西。生成是保证“新颖”,评价是保证“有用”。所以创造性思维,这两个过程是缺一不可的。

 创造性概念的演变及其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所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者们研究创作性认知过程的时候,大家提出了一个“生成探索模型”。生成新观点,行不行,探索,不行再进一步修改,然后再生成,再改造,然后再生成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创造是由观念生成和观念评价两个基本的过程来构成的。

4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怎么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前期大家一直在困扰,创造到底能不能培养?到底我们培养的是什么样的创造?因为大家主要集中在大创造上,以至于美国心理学会非常着急,在2015年颁布的《基础教育教学和学习中最重要的20项心理学原理》中,其中一条原理提出,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

但请大家注意,实际上在我们学校教育、学科教学中,不是培养学生的现实的创造力,不是说我把某个能力给你培养出来,你马上给我输出什么东西,这不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或者创新潜能,将来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绽放出他的创新能力。

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主要是集中在生成过程上。我们长期以来是因为太看重评价——例如觉得这个点子不好,马上否定了——而没有注意到生成对创造性的重要性。

关键是,我们在学校教育、学科教学中怎么来处理学习与创新的关系。这个学习、生成、创新的关系模型是我提出来的,国际上很多人也认可,包括斯腾伯格也是认同的。

 创造性概念的演变及其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很多情况下,学习是不需要创造性思维的,也不需要生成的。例如,我们记住九九乘法表就可以了。但有的内容是要生成的,要生成自己的理解。当然我们生成了自己的理解,不一定要创造性。当我们生成的观点中,如果它是有用,有价值的,就进入到创新思维的那个层级了。所以我们的创造性跟学习或者创新思维跟学习是完全融在一起的。

我自己提出来的一个模型,还有另外一个涵义,我叫“珍珠养殖”模型。什么意思呢?你要得到一个大的珍珠,你没有选择,你首先必须让河蚌长珍珠,他生成是什么样的先不要管,我们现在唯一要做的是让它生成,最后从里面挑出珠宝级的珍珠,这个相当于大创新了。所以你不让孩子想出新点子,他永远不可能有伟大的点子出现,这就是基本的逻辑。

 创造性概念的演变及其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那么在学科教学中怎么做呢?

01一定是要运用非常规的问题

因为常规的问题都有固定的路径,我们叫做固定的算法,你学完了运算的法则,做练习,这个很难有创造性,这个就叫知识的运用,不叫创造。

02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生成活动

至于哪些活动叫做生成活动呢?想象、假定或者假设都是2035年是什么样子的,既有假定,又有想象。然后是改造,打破旧的东西。然后是设计”过程,然后是“假设”过程、“推测”过程等等。这样一些生成活动都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学习。

03还要引导大家进行讨论

你课出彩的环节,要么是引导学生从事生成活动,要么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进行思维碰撞。只有这两个环节会出彩,因为这两个环节里面,学生创造性的火花才会往外冒。

在学科里面,像数学里面的创造性思维,基本上有三种情况: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理多用。(变式教学)

语文中的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应该是非常多的,其中我们可以利用“发散思维的序列位置效应”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立意或者选题选得更新颖一点。比如说砖头有什么用?前面想的都是大家普遍想到的常规的答案,越往后想,它的用途越新颖。

类似的学科也是一样的,《清明上河图》难道就是描述一番繁荣景象吗?它里面很多的细节实际上都反映了管理上的无序,所以有人提出另外一个观点,叫做盛世危图”。

04评价创新活动

现在高考评价方式已经给我们带来了新方向。高考会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前期我们也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比如作文评语中单独加一个创造性的维度,孩子创造性写作会不会增加?当然会。类似地,我们给学生布置数学作业,如果学生有创造性的解法,我们单独给他加分,孩子的创造性是不是会更强一些呢?当然会更强。

我们的孩子是最擅长迎合评价标准的。所以标准化的作业等级不仅要包含准确性、理解性、风格、语法等方面的指标,也应该反映创新水平的内容。只要我们的评价中包含着这个指标,学生的创造性就会随之而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