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考
(2019-12-19 10:04:02)
一、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偏差及成因
1.课堂成为表演课,有“活动”没“内容”
曾听过这样一节课,内容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这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轮流放PPT,念解说词,最后教师再展示该课的知识结构图。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表演课,首先是由于教师把活动当作目的,认为学生只要在课堂上活动,就会自然而然形成能力、提升素养。教师忽视学生的思维活动,忽视知识生成过程,导致学生只能获得一些纯粹事实性的知识,而概念、方法、价值性知识涉及较少。这就出现了活动与内容脱离的情况,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单纯追求知识传授,有“内容”没“活动”
还有一种课堂,就是教师把学生当作学习知识的工具,把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多少当作教学的最终目标。由于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对课本观点的掌握情况,而不是对具体观点的深入分析,所以教师给出的材料、提出的问题往往只是直接印证课本知识。学生只要根据教师给出的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就能很快得出某一确定结论。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过程风平浪静,毫无挑战性。
二、对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解
1.关于学科活动与学科内容的关系
学科活动从参与者的角度来说,分为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其中学生学习的活动最为根本。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活动。活动型课程中,无论是学生的肢体活动还是思维活动,都强调知识生成于学习者的体验中,生成于积极的探究中,而不是生成于简单机械的复制和记忆中。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有趣、深刻而牢固的。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内容与学科活动相互作用、产生“化学反应”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应该紧紧围绕学科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有思维含量的学科任务,使问题情境、学科任务、学科内容有机统一,使学生能够在各种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学科知识的力量。
2.关于活动型学科课程与效率的关系
在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提出这样的质疑:虽然采用了活动方式开展教学,学生也很喜欢这样的形式,但是事实证明书本知识落实情况差强人意,活动型学科课程看似效率不高。这种困惑源于教师把教学效率单纯地理解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复述,把知识的学习当做活动的唯一目标。而活动型课程强调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自主生成知识,这样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就比较欠缺。以至于有些教师上完活动课后,还要另找时间给学生把知识强化梳理一遍。
那么,如何正确看待活动型课程与效率的关系?活动型课程是一个由内而外的知识生成过程,活动型课程是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对体验进行反思,内隐性地生成知识,实现知识学习。知识生成于学生的真实体验中,学生能够认识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综合运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展示与提升,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再是肤浅的,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罗列,而是对整体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是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会变得更加自信和乐观。同时伴随考试改革的推进,试题命制突出体验性、探究性、开放性,命题人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活动体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实现了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价值观导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因此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实施活动型课程是更加明智的教学选择,可以产生更大的教学效益。
三、关于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建议
1.科学确定议题,选择恰当的活动形式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要使活动设计成为教学设计和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形式,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课程的实施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的活动议题。教师在选择议题时,要以课标为理论依据,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科学合理地确定议题。选择什么议题,是否需要采用活动形式,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都要坚持以学科内容为依据,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防止泛活动化。
2.发挥教师作用,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主导教学活动
活动型课程的目标不仅有显性的知识目标,还包括隐性的能力和素养目标。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发放任务单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听证的基本环节和要求,让学生在活动方案和规则的制定中,感受民主参与的快乐以及遵守规则的意义。教师要仔细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情和举动,看看学生的表现是否符合民主素养的要求,是否与教学目标达成相吻合。
3.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提升,完成学科内容
首先总结本次活动与教材中的知识对接点。
其次总结通过本次课堂学习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点。
再次反思本次模拟活动出现的问题。
总之,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学科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积极推动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