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境认知:深度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

(2019-06-14 07:19:58)
分类: 核心素养,课改考改

情境认知(Situated Cognition)是继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之后,与建构主义大约同时出现的一个理论派别。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试图从行为的强化训练来解释复杂的人类学习,信息加工理论则将学习看作是完全依靠规则和信息描述的认知,仅仅关注有意识的推理和思考。情境认知理论正是着眼于克服和解决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的失误和局限而产生的一种学习理论。在情境认知理论看来,理论并不优于实践,理论与实践是平等的,理论甚至先于实践。由此,实践不能独立于学习之外,知识以及知识的意义也不是与实践和情境相分离的,而是在实践和情境中协商建构起来的结果。

当我们将深度学习置于情境认知理论的视角下加以把握,其中有三个关键词很重要:一是“行知交互”。知识是情境化的,知识的意义镶嵌于特定情境和特定情境中的实践之中。学习是特定情境中的实践参与。二是“边缘性参与”。这里的“参与”是指作为学徒或新手,学习者应该在知识产生的真实情境中,通过与专家、同伴的互动,学习他们为建构所做的事情。所谓“边缘性参与”,则是指作为特定情境下的实践参与者,学习者必须是共同体中的“合法”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旁观者,同时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在共同体工作的情境中进行。说得再明白一点,“边缘性参与”是指作为新手的学习者部分地、不充分地参与共同体的活动。三是“实践共同体”。在情境认知理论中,实习场的创建致力于让学生遇到的问题情境和进行的实践与今后校外的情况是一致的,实践共同体的创建则是让学生作为一个共同体成员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建构意义和身份。正是在实践共同体中,学生有机会沿着从旁观者、同伴到成熟实践的示范者这个轨迹前进。不管是在实习场还是实践共同体中,学生都有机会通过实践积极参与合作和交流。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类似人类真实实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把知识和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

试题情境是地理核心素养评价的重要载体。命题者通过设置新颖、灵活的材料和设问以营造真实的问题情境,旨在考察学生现场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借助皮亚杰的认知平衡理论,剖析了学生应对陌生地理试题情境的两种认知平衡机制——经验导向机制和情境导向机制,前者试图用原有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后者则倾向于从"一切从材料出发"思考问题。这两种认知倾向对学习者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影响截然不同。

2017版新课程标准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基于核心素养的真实问题情境是建构性教学和评价的重要载体。新高考下的课堂教学与学业水平测试试题,需要注重在真实应用、富有价值的情境中立意与设问,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凸显了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和落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创设学习情境是关涉到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学习情境是与知识内容相适切的、内在地包含问题的社会生活事件,应当具有悬疑性、生活性、真实性、复杂性、典型性、情感性、主体性、可变性等特征。

 

情境学习理论对于"人类如何学习,学习如何发生"的疑问有了新的回应:学习发生在情境之中,是一个合法参与实践共同体的过程。通过分析"认知学徒制"、"实践共同体"、"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这三个核心概念,剖析情境学习理论的内在机理,继而诠释情境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认识——学习是一个参与情境的过程,并指出有利于学习发生的情境是一种真实的社会情境、实践情境和文化情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