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建构主义与解构主义

分类: 主题教学,场景育人 |
结构与建构,两者皆起源于皮亚杰的有关理论,从分析学习者知识形成的两个过程(同化与顺应),认为学习者知识的形成就是其将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达到同化与顺应,最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可见,对学习者学习的本质分析上,结构与建构是没有分歧的,都是新旧经验的冲突依法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结构主义以皮亚杰结构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结构性,认为任何学科都有一定的结构性,学科内容的编排要体现其结构,把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理念为未来服务,作为教学的目的,偏重于知识的结构化,规律的绝对化,以及知识的迁移功能。可以说结构主义更多地关注教学中物(知识)方面的内容,即知识及其传授方式的结构化,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像科学家那样成为一名发现者,两者区别在于学生是对已知事实的再发现,而科学家是对未知的探索,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
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结构主义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结构,即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它反映了事物间的联系,包含了“普遍而强有力的适应性”。不论教什么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而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各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就是一个观念具有广泛的适用于新情况的能力,它是进一步获得和增长新知识的“基础”;“结构”则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是指知识的整体和事物的普遍联系即规律。另外布鲁纳指出,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理论,还要培养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对推测和预测的态度、对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因此他强调要精准组织教材。布鲁纳指出:“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的”。他认为,学习的首要目的是为将来服务。学习为将来服务有两种方式:一是特殊迁移,二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建构主义则站在另一个角度即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孤立的课堂过程,学习者要在一定的情境下,即社会性背景下,通过与其他人的相互作用,利用学习材料,建构自身的认知结构。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我们经常看到“情境”二字,它把学习者作为活生生的社会中的人来看待,而不是机械的记忆反映工具,认为学习的展开只有在相适应的情境中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的目的,实现认知结构的重构。但是,它在强调学习的非结构性、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的同时,忽视了知识本身的教学。
可见,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是皮亚杰学习心理学的两个分支,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在新课程标准中,既要求知识的掌握,也强调情感、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获得,可说是把两者相融合了,然而这样的融合必然带来一个问题,两个教学理论的视角不同,所要求的方面也是不同的,协调起来有困难,如果两者兼顾势必造成混乱的局面。在一些义务教育课改试验区,让学生自我探究,学生只能是一头雾水,因为学生掌握的知识还没有具备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反而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学生对学习的恐惧,知识的结构化应该作为学生自我主动性发挥的基础,没有结构化良好的知识,主动性、创新性难以谈起。
|
结构主义 |
建构主义 |
|
区别 |
代表人物 |
布鲁纳。 |
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 |
学习观 |
学生通过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
学生通过学习共同体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
|
教学观 |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的中心,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
教学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
|
联系 |
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都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都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由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都提倡发现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