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研讨听评课有感(转)

(2014-12-06 10:20:11)
标签:

股票

分类: 三、合成力:发展学生,成就教

  这次在姜根华老师带领下,我们一行赴山西太原、运城两地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听了六节课,其中姜老师还自己亲自抄刀上阵,为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展示课。姜特不仅是理论家,更是实践家,是真正的“行家里手”,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我在研修活动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姜老师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这一次的课,尤其是必修模块I《经济生活》的三堂课,浙江景宁中学的邢方方老师执教《新时代的劳动者》,浙江桐乡高级中学的陆国良老师执教《股票债券和保险》,山西风陵渡中学的翟采芹老师执教第八课第一框《国家财政》,姜老师都做了极为精辟富有洞见的点评,也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一)试将姜老师对三堂课的点评整理如下:

  姜特评课总是喜欢说,“如果我来上这堂课,我会这样上。”他说,一堂课上得好不好,这个评价权不在于上课的老师(不管你自我感觉多么好),也不在于听课的老师,而在于学生。所以,我们的课,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需要去思考怎么上。(点评:需要考虑讲课者、听课者和学生,落脚点是学生)

1、邢老师执教《新时代的劳动者》

——什么是新时代?新时代的劳动者应该是怎样的?对待工作是什么态度,具备什么技能?新时代是相对于旧时代而言的,新时代有什么特点?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是什么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作为商品,就必须有价值也有使用价值。

市场经济规律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方面的思考: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失业是一种常态,市场上保持适量的失业者才能使劳动者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对于任何一个时代、社会而言,劳动者的基本功能——创造社会财富,谋求个人幸福人生的功能不会发生变化。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说,供求关系是一个变量,而不是一个常量,对市场而言,保持供大于求的状况对于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从长期来说,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保持劳动力市场供求大于求的状况是需要的,新时代的劳动者必须要面对这种市场竞争。第二,劳动者既然是商品,就必须要创造和确保商品的有用性。读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练就自己的技能,劳动者必须要接受市场挑选,有多大的本事做多大的事情,做多大的事情就拿多大的薪酬,不要怨天尤人,懂得这一点就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人生幸福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保持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取决于自己对人生定的定位,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实际上是对自己在市场定位的正确认识。当然,过上幸福的生活,还需要维权和自我保护。

2、陆老师执教《股票债券和保险》。

这一课的重点是“投资理财”。投资理财的各种方式,其实都涉及到一个价值的问题。各种理财方式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点评:值得思考,但角度不同,核心价值亦不同)

股票——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债券——是生活饮食的“观象台”;保险——是人抗拒风险的“避风港”。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将这一课的内容上成一堂简单的投资理财的知识课。比如,关于股票的教学,要知道,一个投资者在宏观上必须要了解经济的走势,才会投资成功。真正成熟的股市,一定是和经济的发展形势紧密相连的。这就意味着,所谓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必须在进行选择之前,学会关注经济发展形势,学会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购买债券?一定是一个比较理性、成熟的人,比较适合中年人。其实我们仔细想想,每一种投资都和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相吻合。(点评:这只具有相对性)

股票——我拿青春赌明天,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是比较喜欢冒险的;

债券——期待家和万事兴,中年以后,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所以投资也会逐渐趋向于稳健型的;

(商业)保险——唯有生命是最值得珍贵的,一个人到了老年,就比较珍惜眼前的东西,珍惜自己挣来的财富,更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年纪大了以后,赚钱的能力下降了,所以从理财的层面来说,更关注如何防范风险。

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生命体验,就会有不同的投资理念和理财方式。不同收入层次的人、不同文明层次的人、不同文化传统的人,归结到不同的人,投资理念、方式、结构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教学如果从这个“价值”高度深入挖掘一下,就更有意义了。

3、翟老师执教《国家财政》。

《国家财政》这一堂课应该怎么上?我会怎么上?我想有几个问题要弄清楚。

    第一,国家财政所要表达的本质是什么?是分配关系吗?进一步思考,是国家与国民(公民)的关系。(点评:主要是国家、企业和公民的关系)一个国家的财政,如何合法取得收入,如何规范支出,这是由国家文明走向文明国家的重要标志。

    从历史上看,我们是可以从国家如何收入与如何支出的问题上看出走向文明国家的历程的。我们看奥巴马政府关门这件事,其实在美国在西方一点都不奇怪,完全符合法治的程序,体现现代文明国家的治理理念。

    走向现代文明有很多路要走,而财政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路。我们需要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这一点。现实是,我们走向文明国家的路程还很遥远,我们的孩子即使以后当局长、当部长,尤其应该懂得这些观念。

    第二,关于收入总量与收入结构(税利债费)的关系

    财政收入的总量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收入总量的增长则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水平。这一点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关键的问题是收入结构的变迁,或者调整。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结构的变迁体现了一个国家对“治权”理解的变化,就是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何种位置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只要仔细分析近年来国家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相关数据,就可以体会到这一理念的变化(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现在各种收费逐步取消,这不仅与公民的文明程度有关,也说明国家的政治自觉程度提高了。

    第三,关于财政支出,我们以前比较关注的是国家财政发挥重要作用的财政投资,尤其是国家财政用于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问题现在也要转变观念,也要调整教学的思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点,主要的方向不是投资,而是保障民生。

    其实,我们应该关注到这个变化的大趋向,未来民营企业完全可以参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像铁公机,以前都是国家在投资,事实证明这不是最好的办法。如果这些投资都只依靠国家,就不可能转移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可能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民营企业完全可以进入这些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中来。

     财政今后要多用于公用事业,提高全社会的保障水平。我们要反思的是,现在建了那么多高铁,农民工坐得起吗?农民工为什么还是要坐绿皮车?甚至春节回家要自己骑摩托车?高铁是快,也很舒服,但是农民工却舍不得坐,太贵了。所以财政的投入不是要让大家有动车、高铁坐,而是要让大多数人能够坐得起、消费得起。

至于财政政策,讲到财政如何调节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涉及到扩张性和紧缩性政策,这个是比较专业的东西,我以为还是要少讲的好,你没有专业的知识将不清楚,你即使有了专业的知识讲清楚了学生也未必能够理解得了。(点评:从高考和现实看,应根据教情和学情,联系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的相关知识,有计划、透彻地破解财政政策这一知识。)

(二)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姜老师提出了让我们思考的问题。

1、对于课堂教学,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是:

   1)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跳出了教科书的知识?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跳出了考试的知识?归根到底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跳出了知识?(点评:这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不可各执一端)

   2)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我们的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增强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质疑意识?(点评:应追求高效、高质、高格课堂)

   3)我们是否通过教学完善了学生的人格?我们是否通过教学给予了学生应有的尊重?我们是否通过自己的教学发展了学生的生命自由?

这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教学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何跳出知识的层面看知识,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我们如何涵养其内在的自由精神、丰盈其生命、完善其人格?

2、从根本上说,我们的学科教学需要从生命教育、人生意义上来把握学科教学、模块教学。

从教育者的课程设计的高度来看,四个必修模块教学的灵魂所在就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这个目标定位应该指向“立德树人”的总目标。(点评:这涉及教育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下面的表达只具有相对意义)

经济生活——培养现实的人(具有自觉意识和理性思维的经济人)

政治生活——培养社会的人(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负责人的社会人)

文化生活——培养有品质的人(具有人文修养的、有文化品味的人);

生活与哲学——培养高贵的人(具有人生智慧的人)。

3、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意义”

    对于一堂课的教学,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意义,意义在先(我强调的是课的立意),一堂课需要明确表达什么观点,希望能够通过我的课堂给学生什么。(点评:立意的观点是挺好的,它有助于化繁为简,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由一个转变——就是要从教育的视域看教材(如何用教材),从教学的高度看资源(如何筛选和利用教学资源),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问题如何设计,如何运用)。(点评:不同的视角,高位把握课堂,这是挺好的方式。)姜特说,我在课堂中设计的问题,从来不直接指向教科书。问题不能直接指向教科书,否则就无法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反而会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维方式,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学生总是要离开学生离开老师走向社会的,未来社会的人是应该会终身学习的人,我们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就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总评:好课的标准多种多样。我想一节好课,应以学习力为核心,全面关注教育力、教学力、学习力、评价力和创新力,以发展学生、成就老师。)

(转自zjq3608_6l6k1的博客,有点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