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熊孩子嫌弃食物奶奶很受伤,妈妈一个举动教训了孩子,逗笑了奶奶

(2016-05-19 07:44:15)
标签:

杂谈

【幼儿说】原创:bb-edu,关注可咨询问题

嘟嘟的奶奶最近从乡下出来,带来了不少土特产,一家人沉浸在团聚的喜悦中。但温馨瞬间被5岁的嘟嘟搅黄了。咋回事呢?

嘟嘟拿起一块糯米糍咬了一口吐了,“太难吃了,像狗Shi一样”,不仅直接吐掉,还把只啃了一口的糯米糍直接丢垃圾桶。

奶奶心疼粮食,“大孙子不喜欢农家味,浪费了可惜,我这老婆子来吃吧。”说完从垃圾桶捡起被嘟嘟丢掉的糯米糍吹了吹直接放嘴巴里。爸妈面面相嘘、满脸尴尬,但考虑到饭桌上还有爸爸的朋友,爸妈没作声。

晚饭后,爸爸的朋友离开,一家人坐在沙发看电视。

这时妈妈让嘟嘟帮忙倒一杯水,妈妈没有像平时一样称赞嘟嘟勤劳,而是喝了一口后皱起了眉头:“太难喝了!”随即倒在身旁的垃圾桶里。

嘟嘟撅起了小嘴巴。

“妈妈说你倒的水难喝,并且直接倒掉,你难过吗?”孩子点头。

“妈妈刚才的行为是不尊重人的行为,妈妈向你道歉!”

“但是晚饭时,你说奶奶带来的食物像狗Shi,咬了一口直接丢掉,你说奶奶会不会难过?”

“难过!”

“那你是不是没尊重奶奶?”孩子点头。

“那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孩子不好意思地走到奶奶面前,轻轻说“奶奶对不起,我晚饭时没礼貌,还浪费食物。”

奶奶干枯的脸绽开了花。

http://mmbiz.qpic.cn/mmbiz/mNLYHCPgib52NoMJdlhTDAyccpYaicZSqicnycyNlAtpw496TEY8HV4YzPSdDWT6pkO2xCbUrglThFNu9GsapCbD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很多时候,孩子做出不礼貌的行为举止,是因为缺乏同理心。同理心也叫换位思考,就是孩子们在跟他人相处时,能考虑到对方的情绪,并且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具有同理心的孩子,一般在人际关系上都是受欢迎的。

邻居一位老人非常喜欢我家阿瓜,原因是阿瓜1岁多时在楼下玩耍,当时这老人也坐在花园里神情哀伤(刚失去了老伴)。阿瓜径直爬到老人怀里不吵也不闹,一会摸摸鼻子、一会到他怀里蹭蹭,老人的脸庞渐渐有了笑容。“谢谢,你家孩子真的是个开心果,我感觉好多了!”细想孩子也没做什么事,但可能就是选择跟他坐一块,这大概就是同理心吧。

缺乏同理心的孩子有下面的举动,你家孩子有吗?

http://mmbiz.qpic.cn/mmbiz/mNLYHCPgib52NoMJdlhTDAyccpYaicZSqicMhRdwHkaWJjLhBT5VbbfpK7qXHTC86Pd9h630msYHiaPLI9I81vuWY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1、情景再现

当孩子做了错误的行为后,大人可以通过类似的情景再现,让孩子真切体会到类似行为带来的不良感受,从而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如修理喜欢打人、咬人的熊孩子。

3岁的叮当在跟其他小朋友玩耍时,玩着玩着就会举起小手“啪啪”打对方的脸,经常打得别人莫名其妙、哇哇大哭,妈妈拿起叮当的小手“啪啪“地也拍打了两下,叮当立即眼含泪水地看着妈妈表示反抗。

“被打痛吗?”叮当点头。

“你打其他小朋友,他们也会痛,下次不能打人了哦。你如果牵牵其他小朋友的手,或者拥抱他们,他们会更愿意跟你玩呢。”说完妈妈跟叮当做了示范。

http://mmbiz.qpic.cn/mmbiz/mNLYHCPgib52NoMJdlhTDAyccpYaicZSqict2ff4Lcf8GWgk8bfLvJ5NiczoYj9EuTebhscrq70SoJxOtpUKpp32E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2、爸妈常怀同理心

孩子是父母最佳的模仿者,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被孩子吸收并据为己有。所以,爸妈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展现更多的同理心尤为重要。举一些例子:

孩子的玩具被抢了大哭,不要说孩子“小气”,而是表示理解:“你喜爱的玩具被抢了,一定很伤心,妈妈也感到很难过,要不我们让对方还回来?”

孩子因为皮球丢失了难过,不要责备孩子情绪敏感,而是表示理解:“你的皮球丢了,你因为再也找不到它而难过是不是?妈妈也感到很可惜呢!”

孩子被小朋友追打藏到了桌底下,不要嘲笑孩子“胆小”,而是表示理解:“你害怕被对方打到是不是?被人打的感觉真不好,要不我们下次尝试勇敢一些?”

孩子不仅会感激大人对自己的理解,并且他们也会将这种“理解对方”的习惯用在自己身上。心理学家认为,当父母接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时,孩子会表现得更富有同情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