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铁萼奇兰教学心得【34】形意拳至要:流淌论,搜骨力

(2015-07-30 15:24:56)
标签:

铁萼奇兰

搜骨

心意拳

形意拳

分类: 铁萼奇兰教学
http://s2/mw690/002sNuiZzy6Uf46HhAZ81&690

九式功法教学二阶段三式动作的类型与一阶段三式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这部分的进展很快,排除衍生的变式,原本功法非常简单,不像一阶段那么综合——呼吸、平衡、对位、绷紧、循环等等同步完成,体能上近乎就是放松之中做动作,特别是起头的熊、猿二式,都可以当做缓解疲劳的功法进行,即便四个小式组合的牛式,哪怕在全套功法中强度最大,但依然是轻松流畅的运行状态。这里就跟一阶段的横平竖直有了区分,是“流淌”状态的。

流淌,养生上柔活了筋骨,通常了气血,舒缓了精神,实战上则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战机、抓住战机,使得攻击如水一般追隙而入。这是流淌论的简单理解。好比熊式变式的劈锤、探掌,功法中是单式循环,实战引导中则是可以自由组合,三个劈接一个探,两个探接一个劈,碰上遮拦就带上了回勾,遇见出头就变成了封压,交接瞬间一“称重”(一阶段的主导是称重论)便有了感应,蟾式弧线拳法就招呼上了,逮个机会,管你防不防的也上鹤式大贯拳……这种傻瓜式打法可直管用,所谓乱拳打死老师傅。其实乱是他的感受,自己很清楚,这是流淌出来的,事后一分析,都能找到对应,用时就是顺势而出了。所以一些动作为什么幅度很大,为什么贯拳要打到底?一是这样力量大,朝头砸过去,打上就不轻;二是如果出拳只是命中目标就算,然后恢复初始状态,那就失去了“流淌性”,只能是一出一收的规律攻击模式,如此轨迹极意被人察觉,有些经验意识的就容易防备了。

如此(流淌)在混乱之中便多出了制胜的机会,而至于抓住机会能否成功,确实又需要有攻击的力量才行。所以在“流淌”式训练的渗透劲之前,先要练好一阶段的“张弛绷撑”,如此才好在本能打出穿透力、压迫力之前,使自己的身体调节到格斗状态。

实战也必须如此,特别是传统实战中多见的群战模式,都是身手(劲力轨迹)流淌的状态,这一点从传统兵器上很容易对应出来。只是兵器比拳术更为细腻,一道弧线一点分量都可能形成不同的影响,这个不在本次探讨范畴。

三阶段练就补救,上下贯通,是形意拳六艺根基,此处暂且不论,只说一阶段与二阶段的状态区别,实际有些类似形意拳与太极拳的风格分别了。好比刚才说的鹤式贯拳、熊式探掌,流淌运用就是杨氏太极“搂膝拗步”的形象,若能加上牛式组合,那么搬拦锤都出来了。

很多人上来就站三体,都知道三体式是形意拳的基础,可是知道胯内肌肉的关系吗?有感受吗?能分清三体的几中风格各有什么特点吧?马步都做不好,后腰都拔不直,胯轴也打不开,站三体也是图耗时光。这个时候给不给你讲马步?给你讲了做不到怎么办?继续傻站着?要知道某个状态为果,状态本身却不一定是因,直说就是马步的到位,不一定就是从马步练习中来,而三体的到位与否,也不是从三体中来,也许提提腿、抻抻腰更容易提高到位。别说三体一站就可以到位,如果一站就可以到位,大家照着前辈照片学,再看看《帝国镖路》的应用方式就可以了。

形意拳高深,不是高深在一个动作傻站着就长功夫,而是这个动作之所以能做倍数于其他动作的功,是因为它综合了很多能力,这些能力分解开是什么?如果不知道,那还站个什么劲?这部分,就是九式这类功法了。

举例说明:鹤式一个动作横平竖直,踮脚提身,曲臂后展,然后配合深长呼吸与合理绷紧,外形就这么简单,但是它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到位,因为就这样一个简单动作,也是综合了很多训练内容的,它之所以长进快,便是因为综合。所以哪怕动作做得很好了,对失衡的自发调整也很好了,依然很难形成特殊的喷气发声,因为外收内张的力道还不能达到足够发声的状态,气血也没有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所以模仿就伤咽喉,震头脑。而随着蟾式、虎式的运气呼吸之后,逐步就会养成一种最佳的呼吸与绷紧状态,不用去过分努力了。在这种贴别状态下,你必须依赖身体自身去寻找最佳协调方式,你的意念将非常无力,连呼吸的深浅都控制不住。这还是不带变式的第一课,可想最后达到三体式时得是多么的综合。说万法出自三体式,你见过万法都长啥样吗?

所以不长进了,就想想“这动作”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干什么用),这是内意的指导,指导了练什么,怎么练,才能练着出功夫。传统武术是个细腻的事,不是你傻耗着就有长进的,拉磨的驴再有“转功”,照样不会打八卦掌。单纯站个三体练练腿,还真不如专门练练腿。一部分一部分练明白了,练到了,再按着三体架子走,那起步就高,因为九式也是纯正的形意功法。

说过了定式状态,再说动势,如今的形意拳训练,最欠缺的就是流淌了。多少人越练越机械,还自认为那是整劲,整劲就是身子死板成一块往前蹭?再提高就是抻开胳膊往前杵?那真是小孩子看你一站,都能猜出你准备往哪杵了,真得必须靠着“功力”才好赢人了。

但是有一样,这样一杵一杵的,不管是发力还是不发力,都会发现一个节奏点,自我感觉挺有合力。这个感觉在九式中,属于自我称重的一类(自己能吃几碗干饭,自己先有个数)。就是至少会练就隐含的发力点,这跟九式动作在特殊状态下的绷紧之中再一次的“骤然再紧”是一类性质的(称重论下指引的形态),练就的也就是流淌动势争取时机后的那一重击。而实际上,这个感觉,也是一种短促流淌的结果。

而与这个状态不同,杨氏太极拳则更取向“流淌论(指引下的形态)”,松沉流畅,也有撑劲,可以打出透劲重击,但就整个套路的演练形态,却是流淌无发力节点的。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最初的面授教学才把杨氏太极拳列为科目,成为功法最佳配套拳法(虽然内三家出于一理,但铁萼奇兰承形意拳的要求短时间内很难做到,单纯一个恨劲起步就让人难以承受了)。

如果没有“称重论”指引下“骤然再紧”练就隐含发力点,没有“流淌论”指引下的拳势如水练就争取能力,那么交战中很容易被对方一阵快拳打乱手脚,仅能做到本能格挡。如果有了称重论下的有度支撑,流淌论下的勾拦控制,那么真的就有可能控制战局。道理是:彼此勾连参合一体,即称对方重量(与太极听劲不同,此处为硬实支撑,不走虚化)先一步察觉动势而顺势下手。

这在传统访友交流中是非常能体现价值的,武术的作用是保护自己甚至攻伐对方,但是需要保护的“危险”以及需要攻伐的“任务”,并不一定就是身体的伤害,也可能是友谊的促进。武术供应于武术行业,而即是行业,就不会单纯为简单的身体伤害。所以掌握这种武术能力,就“技术结缘”还是很有必要的。

形意拳形态,原本是这两类的综合,并且因为周身六艺、出势五行而更具威力,但是往往很多人经过多年练习,竟然还达不到九式第三阶段短期就能达到的贯通状态,耗费多年竟然还在最机械的状态做单调“杵动”,而幻想这一拳可以在反复磨练之中练成超级爆发力,然后沉浸在这个梦里不敢醒来。如此动手时也不自信,还得靠着偷袭要害等手法才行,或者动用一些很容易就能掌握、而熟练之后再难提高的发力技巧,甚至直接模仿散打、拳击,然后就开始怀疑老祖宗所处的时代不如现在更激烈……

其实就从防御上讲,也只有流淌填补的方式才能更快更周全地弥补空当,一出一回恢复防御姿态的攻击形态,就永远不可能跟专业应用这种形态的格斗类型相抗衡。真要赢人,除非侥幸,不然就真得依赖“高出许多许多”的功力才行了(因为这也太笨了)。

这一部分,过去是放在十二形里练就的。自推崇桩功为先而轻视十二形的时代起,形意拳就逐步丧失了这部分的能力。这一部分,在心意拳体系里做到了较好的保留,至少起步就是溜鸡步、摇涮把之类的训练模式,而发力点则在四把捶里练就。因为关乎步子轻重的问题,本篇就心意拳就不做详细解读了,只表达一个意思:包括这种心意拳在内,铁萼奇兰武术教学体系依然不做正式开设,依然是附赠状态,推荐别的老师或跟随网络视频积年累月的练习,如果不行还可以找我再学九式。

形意拳是突进式的近战拳术,后腿蹬劲只是突进的基础,真正的妙杀状态是贴身崩炸,六合发力(门内另有说法,此处不宜公开),是靠着筋骨开合(搜骨力)而生成的特殊发力方式,这部分也极难练成,因为关乎筋骨开合与紧固的最佳比例:过松不行,过紧也不行,过于用功很容易把身体练废(不过不用担心,大多的训练体系已经失传或保守得没有这么大的威力了)。从这来讲,形意拳、心意拳确实没法函授进行,只不过很多人的心意形意根本到不了这步,那种程度,还是可以附赠教学的。

“流淌论(指导下的动作类型)”与“搜骨力”(发力摸索下的动作类型)运行模式实际是不同甚至对立的两类,只是搜骨力的功力基础与打法前提,又必须是在“流淌论”的前提下才好完成的。但是形式对立,应用上却是合作关系,所以形意拳特别是前身心意拳在训练及实战上,都特别注重“裹”法。再要顺着这往后说就深了,说形意属蛇,最高身体状态为龙形搜骨,这都是此类发力的证明。而蛇没有腿没有胯,它用哪里去蹬?我们参考它,借鉴的又是什么?当接触到这部分体系后,再回想传闻里有老前辈年纪很大了,已经做不到矮蹲也不方便做猛烈进退了,哪怕坐在椅子上不动腰胯,却依然可以打出拳肘重击这传说,也就不足为怪了。

(注:本篇只为说明流淌论与搜骨力,一篇一论,并非相关“后腿蹬”的本质探讨,请参学者不要混淆,更不要理解成要达到某种能力就要舍弃“蹬腿”法,不是这样的,后腿儿该蹬还得蹬。“六合”发力,自然是协同要素越全越好。功法教学逐层递进,故而每一课都是阶段性的,即局部理论亦非最终定论,本系列每一篇文章皆做如此看待,不要过分联想,跳出文章讲解之外。非本门学员,出现弊病概不负责,引出负面言论酌情追究。)

因为教学心得针对学员及参学门生开设,博客浏览者皆为旁听者,因此就不多照顾了,道理说到这里也够意思了,至于“形意核心:流淌论,搜骨力”到底是如何推论证实的,就留给各位朋友自己探究吧,再往下说就拔高太过更不易理解了,到这吧。下一篇顺着这种发力模式,寻个案例说一说,也算是本人对武术并不保守的一个证明了。【铁萼奇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