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由2014年7月22号到12月4号,馨馨在澳大利亚达尔文市上了近5个月学。
学校:
这所primary school是公立学校,我们交学费是半年50,一年80澳币。听说其他留学生的话接近300澳币每周。是不是我们提交航海报道的原因?
以服务英语较差的新移民孩子为主的学校,同时有部分是周围社区的当地孩子。primary阶段学校大体相当于中国的小学,分6个年纪。馨馨的班级是5年级,但经常相邻2个年纪混在一起,按每个孩子的学习进度分成不同小组上课。
澳大利亚是移民国家,该学校的外籍孩子比例和普通学校比并不一定高。有些社区里单个族群集中,例如大城市的华人区学校,几乎是完全中国人的学校。
但应该是成分最繁杂,丰富的学校。
名副其实小联合国,(我叫它农民工小学,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吗)。
===lw_pic_up_sina===1421380863.7549
馨馨的班级有13个小朋友, 其中3个中国女孩,其他有希腊,俄国,越南,印度,印尼,菲律宾(睦邻友好还是其他原因,澳大利亚特别是北领地喜欢招募临近的东帝汶,印尼,菲律宾移民,每年都有保留指标给这三个国家)还有一个孩子虽然是馨馨的假象男友(众多女孩仰慕的是叫班草吗?)但国名太拗口,小白孩,应该是某个欧洲小国的。
班级的2个老师一个斯里兰卡,一个伊拉克,馨馨没说时,我以为他们就是当地白澳。恍然,女老师是有些黑,深眼窝,勾鼻子,穿上纱丽是印度模样,男老师的胡子茬长起来也真有穆斯林的样子。
上课时间是早8点到下午2点40,中午不回家,在学校吃饭。所以报完名后第一件事是买饭盒。不用书包,别说作业了,连课本都没有,纸笔橡皮,本子全部学校提供。
正常没有家庭作业,馨馨半途入学,刚开始老师布置少量家庭读写, 几个月后馨馨过语言关,加入无作业群体。
英语学习和适应:
跟我们航行2年,漂泊东南亚。馨馨几乎没提高任何英语能力。报名时校长和她聊天,确定语言能力,只会yes , no, my name is xin,我在旁边焦躁,馨馨也急哭了。
学校有一位华裔老师,但校方和该老师反复叮咛,最快的语言学习途径就是离开母语群体。刚入校时老师时刻监督三个小女生少用中文交谈。
开始阶段我给她布置额外学习,小家伙各种拖延敷衍,2个星期后搞得我也灰心伤气。
1个月后,到Geoff船上玩,老头们喜欢逗她的玩笑,她居然听懂了,还能反击。大约3个月左右和同龄人交流完全无障碍,能独自问路,购物了。她很骄傲的事,在学校上课分在了快组。现在是我们三个人里面口语最好的,能给我们做小翻译了。润物细无声,不得不服小孩子的天然学习能力,我们老了。
接送孩子:
开始我们住船上,也没有车,校车就到游艇俱乐部门口接,要坐1个多小时。
达尔文的校车和公交车一样是奔驰牌豪化全封闭大巴,那种气垫升降式,每个小孩一排座位。 司机Eric 每次见面笑容满面,职业操守。
也有很多家长自己接送,或许是学校多,孩子少,预留足够的停车场,学校门口从没有拥堵,扎堆。学校周围更没有做小孩生意的,一个都没有。
后来我们搬到离学校10分钟的朋友家,馨馨自己走去学校。有天跟我们说起,害怕路上一个老头,会傻笑着跟着人。我以为她找借口想让人陪她上学,真的没顾及。于是一天校长送馨馨回家,还差点惹上官司。
原来馨馨给老师MS Grey说了,小孩子几乎什么事情给老师说(包括暗恋对象)因为老师也和他们分享生活。老师告诉校长karry,karry安慰馨馨并当天送馨馨回家,查看情况。看到那个老头,校长告诉馨馨他是这里的老邻居,只是身体不好,很安全的。 但送到家里时凑巧没人(我们又焦头难额的搞船去了)。 澳洲法律是监护人留12岁以下的孩子单独在家是违法的。校方正式告知,这种情况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就会报警。馨馨高兴的像有了尚方宝剑。
后续还有一篇
一人上学,带给全家理念和文化的冲击。
这里教育强调的不是数理化,也不是国内那种素质教育,是围绕现代文明生活,尊重人的教育。
题外话:
你选择让小孩子留学时,要的是这些吗?
我问过好多华人大学生,你选择什么专业,为什么选这个专业?得到第一个答案,第二个几乎不用问。国内是大批的IT,园林设计,影视传媒,每个年份好就业的专业。
澳洲的只有2个专业,国际经贸,会计,好移民的专业。
只有一个生活优越的老移民的孩子,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 多少年来,我碰到的唯一的一个。
选择自己,自己选择。太奢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