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让“慢性压力”侵蚀你的健康

(2023-11-27 11:03:06)
标签:

心理咨询

情感

教育

健康

成长

分类: 心理咨询
【慢性压力】会侵蚀全身健康,导致慢性炎症,进而产生头痛、月经紊乱、心血管及胃肠道疾病等,尤其是大脑最容易受其影响......

今天的内容帮助大家认识【慢性压力】对健康的威胁,重视起来才能更好地应对它。

01
慢性压力对身心健康都有影响

压力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来源有两种:

战争、地震、洪水、车祸等严重的突发事件,对人的身心和社会功能影响很大,造成的是急性压力;事件本身不严重,但持续时间长,如工作挑战性大、人际关系矛盾等,会产生慢性压力。

随着压力水平的提高,人的工作效能、自我潜能、适应环境的能力逐渐提高,当压力增加到一定水平,能力会达到顶峰。此后,随着压力继续增加,各项能力反而下降。

一般来说,少量或短期压力可能会对人们有所帮助,而过度的压力会给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至于多大的压力算过度,取决于每个人的抗压能力,主要看压力是否影响了情绪和社会功能。

被慢性压力影响的人,通常会面临两种尴尬处境:难以被人理解,常常被说“这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为啥你反应这么大”;认为自己扛得住,不积极应对,导致身心健康受损。

而且由于这样的问题,大多属于“温水煮青蛙”,还很容易被当事人忽视。

心里精神层面,慢性压力最普遍的“恶果”就是焦虑和抑郁:

莫名的焦虑,通常表现为担心、紧张、害怕、恐惧、烦躁、坐立不安,甚至有气喘、心慌、胸闷等心血管病症状,头痛、腰酸背痛、全身游走性疼痛等慢性疼痛症状,或腹泻、尿频等症状。

通常随着压力的持续,症状可进一步加重,有的人会进而出现抑郁症状,高兴不起来、欲望减退、睡眠变差、打不起精神,以及记忆力减退、迟钝等。

同时,慢性压力还会渐进式的在器质上损害身体多个系统:

首先,影响大脑功能,引发失眠等问题。

当感到压力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等激素,加快代谢、血液循环等,以应对压力事件。

若压力持续得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应激反应通路就会失衡,造成皮质醇和糖皮质激素长期失调,导致睡眠变差等。

其次,内分泌系统失调,影响心血管系统。

神经系统紊乱会引发内分泌系统失调,导致血糖、血压波动较大,月经会推迟等。《循环》杂志刊登的一项调查就显示,新冠疫情期间,美国成年人血压明显升高,女性升压幅度更大。

再次,影响免疫系统功能,感染易感性增加。

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也会影响免疫系统,使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乏力、感冒。南加州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压力会加速免疫系统老化,增加患癌症、心血管病和感染新冠病毒等的风险。

最后,导致体内慢性炎症累积。

在慢性压力之下,有些组织会出现炎症,类似于致病菌导致的炎性反应,表现为肌肉痛、乏力、精不济等不适。

02
慢性压力的觉察及对策

慢性压力是心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人难免有不称心如意的时候,主观意愿总会遭遇到一些挫折,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挫折感”或“自我预期落空”究竟会造成多大影响,与人的个性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以下四类人比较容易受慢性压力影响:

追求完美的人:这类人很理想化,对什么事情都苛求十全十美,因此很容易遭受“挫折”。

过度自我关注的人:在与外界环境互动时,若过于执着自己的一套逻辑、生活观,容易遭到反对,进而感受到各种压力。

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的人:这类人过度依赖于周围环境来满足自身需要,一旦环境不帮忙、不能满足需要,就容易受挫。

自我压抑型的人:这类人不善于表达和宣泄不良情绪,遇到挫折时容易压抑自己,挫折感会一直停留在心里,进而形成慢性压力。

若出现以下3种信号,说明你可能正处于慢性压力之中:

身体信号:最显著的是睡眠变差、没胃口。偶尔一两次睡不好很正常,但如果持续两周及以上睡不好觉或胃口不好,就应该去医院检查,先看看是器质性疾病还是心理问题导致的。

心理信号:出现烦躁、不耐烦等焦虑情绪,动不动因为一点小事迁怒他人,或者有无力感、压力感、畏难感、悲观等偏抑郁的情绪。焦虑或抑郁情绪持续超过两周,就可能是慢性压力导致的。

行为信号:过度依赖或过度沉迷于某类行为,如玩游戏、购物、喝酒、睡觉、暴饮暴食;或者拒绝与人接触,远离人群;有拖延表现,即使时间到了也完不成任务。如果这些行为持续两周以上,就要警惕慢性压力因素。

有慢性压力时,除了专注提升能力解决或远离压力源,还需要学一些方法调整心态,关注当下。

比如,可以通过正念呼吸训练来减压:盘腿而坐,双手叠放,掌心朝上,双肩放松,眼睛微闭或全闭,头颈保持正直;用鼻子吸气、呼气,尽可能让吸入的气流往下沉;把注意力专注在一呼一吸中,觉察腹部随着气息进出时的自然起伏,放下所有期待;每次练习45分钟以上。

如果感觉靠自己仍无法调整心态,应该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转载自公众号:山丘心理咨询,原文未标注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我们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