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同感偏差:“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2022-10-19 12:15:57)
标签:
心理咨询情感教育健康成长 |
分类: 心理咨询 |
想必你也听过“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饿,叫你奶奶觉得你饿”这样调侃的说法,很多家长就认为孩子会像他们所认知的那样感受,但实际情况也许往往不是这样。
还有,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别人和我们有同样的想法,如果意见不一样,就会认为和我们意见不一样的人性格有问题或者很难相处。然而,事实真和想象得一样吗?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这其中都藏着“虚假同感偏差”这个效应,这是普遍存在人们思维中的一种现象。
虚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又叫作“虚假一致性偏差”,是指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
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当遇到与内在认同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比如,人们在感知他人时总好把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例如自己疑心重重,也认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
这种虚假同感偏差使人能通过坚信自己信念和判断的正确性,满足了内心的需要,比如,获得了自尊和自豪感,但同时也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决策和选择的错误。
研究支持:
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LeeRoss,在1977年就通过两项简单而有效的研究,证明了虚假同感偏差的存在。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人在决策、判断、推理上由认知、知觉、动机等造成的偏见。
在第一项研究中,被试被要求阅读关于一起冲突的资料,并得知有两种对此冲突做出回应的方式。
被试需要做以下三件事情:
1)猜测其他人会选择哪种方式;
2)说出自己的选择是什么;
3)分别描述选择这两种回应方式的人的特征属性。
实验结果显示,无论被试选择了两种回应方式中的哪一种,更多的人认为别人会做出和自己同样的选择。
这就证明了Ross和同事们的假设——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可是实际上并非如此。
当被试在描述和自己持不同意见者的特征属性时,Ross又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和与自己有相同选择的人相比,人们对于和自己有不同选择的人的人格,做出了更为极端的预测。也就是说:与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不一致的人有点儿不正常!这其实也是一种偏见和偏差。
在第二项研究中,Ross和他的同事们放弃了假想的情境和纸笔的测试,而选择了巨大的挂在身上的广告牌做实验研究。
这次来的被试是一批新的大学生。实验者问他们是否愿意挂上写着“来Joe’s饭店吃饭”的广告牌在校园里闲逛30分钟。实验之前,不告诉被试这家饭店饭菜质量如何,以及他们看上去具体如何;只是告知他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以此作为这样做的唯一动机。不过如果某些被试不愿意的话,他们完全可以拒绝这样做。
这项实际的实验的结果证实了第一项研究的发现。在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中,62%认为其他人也会同意这么做。在那些拒绝这么做的人中,只有33%的人认为别人会同意挂广告牌。
而且,和上次一样,人们对于“持不同政见者”的人格同样十分极端的预测:
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可能会说:“那些拒绝的人是怎么回事?这有什么不好?假正经!”而那些拒绝挂广告牌的人会说:“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真是古怪至极”。
显然,他们的估计,以及对别人人格的判断都是有偏差的。
生活中的现象:
正如上面这项社会心理学实验证明的那样,生活中我们也会总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是“大多数”。
比如,吸烟的人普遍认为身边的很多人也同自己一样吸烟;当你喜爱旅游,你会认为别人也爱四处旅游;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我们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同事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
不仅是在现代生活里,古文记载中也有比较有名的例子:晋惠帝时期,有一年发生饥荒,许多百姓因为没有粮食吃,被活活饿死。消息传到皇宫中,晋惠帝发出了“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的疑问。
人们还可能假设和自己有不同看法的人相对于自己来说有更加极端的人格。这是因为,人们总会这么认为,所有思维正常的人,肯定会和我的想法一样。
我们都具有高估与我们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其实,这从心理本质上讲不是一种坏品质,它只是一种本能,本能无谓好坏,我们也无法去避免它一点不发生,但只要没有达到影响生活和与人交往的程度,都不用过分担忧。
而且,还是有一些办法,是可以降低虚假同感偏差对我们造成的影响的。
先来一起看看,影响虚假同感偏差强度的主要因素 :
1)当外部的归因强于内部归因时
人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习惯先找外部的原因,相信大家都会有意识到这点,但是理智也告诉我们在某方面自己存在一些不足。这时如果虚假同感偏差起作用,我们就会通过把原因归于大多数人都要面对,而回避面对自己的不足。比如,“我没有背好课文,是因为这次给我们的时间太紧张了”。
2)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某人非常重要时
这个情况大多发生在我们在向别人抱怨的时候。当我们在对别人抱怨某件事情时,我们内心中是坚定认为别人是和我们站在同一阵营,并且和我们一样愤慨,尽管此时也许别人内心并不是如我们所想。
3)当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坚信时
对一个问题相当确定的人,自然会倾向于认为别人也持有相同意见。如果意见不一致时,则会认为是个别人出错。比如,网上一直在争论的“咸/甜豆腐脑”之争。对和自己有不一样喜好的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他的吃法是错的,怎么会有人这么吃”。
4)当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学习受到某种威胁时
如果你面临一个重大事件(如发生租房到期面临买房、车辆限行等),你就会格外关注这类信息,同时,内心认定别人也一定认为这些事情很重要。其实,那些都是“你以为”,别人或许是会关心,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使得大家不会和你是一模一样的关心程度。
5)当涉及到某种积极的品质或个性时
虚假同感偏差在这个方面的体现是“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比如,当公开竞聘或是评优评先时,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一直以来的“认真努力”应该是有目共睹,自己应该会有把握被评聘上。殊不知,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都会存在不同的声音。
6)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时
比如,一些父母辅导孩子做功课时,我们经常会听到他们说“这题这么简单,你怎么还不会”;还有现在我们辅导年迈的父母学用智能手机时,也可能经常挂嘴边的话“这个操作,不是都教过你们很多遍了吗?这么简单的事,你们怎么还不会”。这都是“当我们把自己的习惯当成理所当然时,我们会忽略别人与我们不同”的情况。
所以,抓住这些重点时刻,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调整自己了:
1)避免先入为主、主观臆断
也许你并不会改变自己对他人的看法,但是至少,了解到“人的想法是不同的”是个好的开端。
这有助于我们建立沟通和对话渠道,并防止我们先入为主地错误推测别人的想法,替别人做决定。
简单来说,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请对方也表明对方的观点,也就是“把话讲明白、问明白”是个好办法。
也免得我们“替别人做决定”造成对方的不满;或者“自认为持有相同想法”被证实错误后自己出现心理落差,是预先避免冲突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
2)在持有自己观点的同时,尊重别人的观点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认识到人与人思想之间的不同,在这个基础上与他人平等地相处,要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
你可以持有你的观点,但别人同样拥有持有自己观点的权利,当意识到“虚假同感偏差”可能在起作用的同时,你就可以有这样的觉察了。
3)多使用换位思考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多做换位思考。
有时自己认为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对方可能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接受或非常反感。
正如沟通大师吉拉德说:“当你认为别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样重要时,才会出现融洽的气氛。”我们不仅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还要真正做到从对方的角度想问题。
4)允许不一致长期存在,求同存异
求同就是我们可以坚持自已的观点,但要避免强加在别人身上。通过与他人的相同之处增进彼此的关系。
存异就是学会接受不同的声音,尊重不同的行为和选择。这样会让你接触到不同的人,不同的观点,最终让你的眼界越来越宽,格局越来越大,进步也越来越快,还会让你越来越包容。
总之:
古语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没有人能做到完全客观的看待一件事物,我们自身也一样,也会带着滤镜去看待他人。
所以,我们应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尽量避免“虚假同感偏差”的影响。
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感觉或想法强加给他人,而是要多为彼此预留一点空间,懂得倾听他人的声音,用更宽容豁达一些的姿态来面对他人,面对自己。
- END -
内容来源网络,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