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黄梅戏——读《中国国粹艺术-黄梅戏》有感
(2018-12-26 20:24:45)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诗词歌赋到传统戏曲……真的多得不胜枚举。说起戏曲,不得不提起来自于我们安徽的黄梅戏,相信大家和我一样,每每提起黄梅戏。脑海中总会想起这样一段旋律:“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这段戏可以说是黄梅戏的典型代表了,老少皆宜,人人传唱。
为了更加的了解黄梅戏,近日,我阅读了《中国国粹艺术-黄梅戏》这本书,作者在这本书里比较全面的介绍了黄梅戏,从黄梅的起源到黄梅戏一路以来的发展以及表演形式和经典黄梅戏剧目及代表人物都做了较详细的介绍。粗略的读完后,让我对黄梅戏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并学到了很多有关黄梅戏的知识。
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黄梅戏虽然是来自民间,但也是从土台上走出来的优秀剧种,最终能成为中国戏曲五大剧种之一。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黄梅戏人的不懈努力,使这一来自乡野的民间小剧种登上了艺术的大雅之堂。人们都说黄梅戏语言通俗易懂,曲调优美动人,音乐丰富多彩,好听、好看、好懂、好学像个俏姑娘,然而,在黄梅戏漫长的童年里她可是一个“苦媳妇”她成长的历史,乃至众多黄梅戏前辈艺术家的求艺之路,都像是一部他们自己代代相传的动人小戏。
最让我敬佩的就是一代大师——严凤英。严凤英虽然终身只活了38岁,但她对黄梅戏的发展作了卓越的贡献,影响极为深远。
严凤英从15岁开始登台演出,她天赋的嗓音、艺术领悟力以及向前辈艺人虚心学习的精神,使她所扮演的舞台形象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正因为她对形象塑造得成功,黄梅戏由流传一隅的小剧种迅速引起广大观众的注意和喜爱,从《打猪草》而获得交口称赞,再到她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被搬上银幕,严凤英个人的表演与黄梅戏的声誉鹊起紧密联系在一起。观众对黄梅戏熟悉是从对她的熟悉开始的,对黄梅戏的喜爱和迷狂也是从对她的表演、对她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欣赏开始的。严凤英的表演,既为自己创立了典范之作,又为黄梅戏剧作家、音乐家架起了一座通往观众的桥梁。
没有严凤英,黄梅戏或许仍然能够发展但不可能在全国众多剧种中迅速崛起。
严凤英是一位富于学习与创造精神的艺术家。为提高黄梅戏的艺术水平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她既虚心向前辈艺人学习,借鉴传统,更注重向兄弟剧种学习。我想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当然好的文化是需要我们大家来共同传承的,传统文化更要从娃娃抓起,现在,中幼的宝贝们也都学起了黄梅戏,从黄梅选段的欣赏到孩子们咿咿呀呀的学唱、表演。家长们也都纷纷加入其中,走进课堂与孩子们一同领略黄梅戏的美,黄梅戏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大众带来了欢乐,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也必将继续影响下去。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活动使更多人去关注黄梅戏,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黄梅文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