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是否承认,中国纸质媒体身处的这个传媒大家庭中,又多了不少争吃争喝的弟弟妹妹们。这些新型媒体年轻气盛,在新闻传播速度、广度、互动性、服务性和资料储备量等等许多方面都使得纸质媒体这位老大哥落在下风。用科学的眼光审视这样一种落差,哪些属于刚性的更新和替代,哪些属于贯性的融和,哪些属于在一个时间段里还可以持守的风格特色?应该值得深思。至少我们应该明白一点,平面媒体中的纸质媒体能够算得上特色的,视觉效应是其中之一。在人类对新闻传播工具的认知和熟悉程度中,对开纸和八开纸大小的视读空间、纸张的便携和再利用功能,甚至油墨的清香味道还不会很快消失。因此,同样的新闻用什么样的语言风格传播到受众面前,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技术特点,成为我们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思考。对中国的报刊业来说,并不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关键在于是否把自己的特点更完美、更有成效地彻底展示出来。特别是在后读图时代,在格式化版式流行的时代,我们做好功课了吗?对纸媒特有的视觉效应,我们真正搞清楚了吗?
报刊上没有纯粹的视觉审美
报刊设计与其它平面设计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因为大多数报刊,或者说报刊中的大多数版面上,文字内容是主要被载体,因此,报刊中的视觉效应要如同工业技术美学的原理一样,首先要讲究功能性。产品好看不等于好用,也就不等于好卖。如果我们偏离这个基本认识,可能会得到四个零:
1
如果我们对报刊是新闻载体这个属性不给以足够尊重的话,会发现缺乏有新闻内容的形式美,等于零。
2
如果我们对报刊同样也是产品这个市场属性不给以足够尊重的话,会发现没有内容含金量支撑的形式美,等于零。
3
如果我们对自家报刊的核心目标读者群有什么样的审美情趣不了解的话,会发现没有对准读者审美需求的形式美,等于零。
4
如果我们对自家报刊的形象应该有别与其它报刊这种性格属性不给以足够尊重的话,会发现与其它报刊模样很雷同的形象美,也等于零。
上述四种判断无非都在论证一个观点:报刊上没有纯粹的视觉审美,所有的形式设计必须具备功能性。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才能展开对报刊视觉形式美的讨论。
后读图时代与格式化版式的不期而遇
“读图时代”是个在界面和时空上很宽泛的词语,对中国报刊业来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迎来了读图时代的到来。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中国报刊业“读图时代”的高热期。在王文澜、贺延光、刘占坤、陈念一等一群勤奋的高水平新闻摄影记者支持下,新闻图片在报刊上的应用甚至到了非常任意的地步。大幅图片伴随着版面上的粗分割线和大号标题字一起,将“视觉冲击力”这个词语推向全国报刊形式改革的前沿。然而,不久之后,报人开始意识到报刊形式语言并非只有“冲击力”一种,还有“精致度”、“欢快感”、“检索性”等等。记得刚进入21世纪时,国内许多家报刊在新闻传播的形式设计上猛然提速,大量的中短型新闻将版面排得密不透风,类似“皮皮虾”一样,横通分割成几篇新闻文字的版面比比皆是。相反在图片的使用上却不以为然。报刊中的新闻图片被数码摄影的问世,大众摄影的普及,老一代摄影高手的隐退,网络的快速争抢,以及大量广告的侵占压缩了版面,从而在报刊中逐渐失去了曾经的辉煌。我们称其为“后读图时代”,大致如此。
然而,当纸媒在新闻传播的速度上,被广播电视新闻的改革,和网络新闻的竞争压得难受时,特别是在国内报刊格式化版式流行之后,在发现图片形式也必须被格式化使用之后,才意识到图片是纸媒得以守宅,得以诱人,得以与其它媒体竞争的重要原材料和重要的组版工具。笔者之所以曾经撰文称我国东北地区的《辽沈晚报》对版式的改造为“视觉突击”,并不是一味夸这张报纸版式的全面水平,而是就其一点揭示出纸媒对图片的应用,在国内新闻圈又开始升温。近一年来,这样的风格也被辽宁省级党报采用,取得了成效。
格式化版式对图片的应用完全是形式先入为主的方法,彻底改变了报刊以往的组版规律,从以往有好图片就用或大用,没有也可以不用。到今天的格式已经确定,必须采拍甚至征集到格式中内容、位置和面积需要的图片。比如许多报纸的一版主图,比如新闻版中的“图片新闻速递”,比如评论版中的“新闻图评”,比如副刊版中的“每日靓影”,“历史镜头”等等。从有事就照,到找事必照。从有米才下锅到等米下锅,报刊格式化版式风格的形成,已经把视觉审美要求提前到了格式初始的策划和确定阶段。一但格式确定下来,保证这个格式的基本要求,就成了难上加难的事情。笔者认为:报刊比拼格式的时代已经到来。
视觉美需要报社“一盘棋”,其中图片是重点
如今的报刊版面形象不可能由一两位美术设计高手来完成。大量的实例告诉我们,报刊版面视觉形象的组成元素:标题、正文、图片、图表等等哪一项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而审美角度和审美标准也不是哪一个人说了就绝对算数的事情。因此,如何使全报刊社统一认识,统一标准,并在任何环节给这个标准提供支持,直接关系到报刊版面形象能否达到更高水平,成为坚持这个高水平的必要保证。我们从几个主要环节中挑出最能体现视觉效果的图片元素来进一步分析:
一当代版式对重点图片的安排,从镶嵌式到挤压式的转变
十年前的报刊版面的设计者们在面对组版材料时,首先想到的是头条、二条、三条的文字内容安排。图片经常被当做平衡版面轻重关系,以及为版面增加黑白灰关系的点缀物。由此,将图片镶嵌在什么位置,是设计者在安排完头、二条新闻之后才会考虑的事情。今天的报人已经明显提升了对图片的重视程度,报刊的设计者也大多在格式化版型的控制中,在变化并不多的形式上,增加了对图片的使用方式的判断力度。对设计者来说,形式上比以往简单了许多,但对所有设计者来说,都知道这样一条规律——越是简单的设计,才是更加有难度的设计。挤压式的图片安排不仅需要图片与文字选题有直接的关联,同时也需要图片拍摄质量的强力支持。没有业务能力强的人员配备,和社外关系网的支持,任何报刊都会走进一个误区:为了大图片而用大图片,为了形式而忽视内容,结果既浪费了版面,也让读者有逆反心理。以《辽沈晚报》为例,他们在使用真实的大幅新闻图片时的效果,明显要强于之前使用装饰味过浓的组合型图片效果。不过从各地报刊现状来看,对大图片的使用仍然普遍存在为了格式的需要,而忽略其实际内容重量不足的问题。
二当代版式对非重点图片的使用,从装饰性配图到实用服务性转变。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中国的报刊除新闻版外,能够体现图文并茂的大概以副刊版和专版最为明显。而那个时代的副刊版和某些专版,大多刊发的都是文化、文学味浓,专业理论味浓的内容,与大众真实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在图片的使用上配图较多,与文章有直接关系的图片很少,这样产生的视觉美并不真实也不亲切。同时,对报刊整体的设计节奏也会带来很难解决的矛盾。今天,许多家报刊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文字记者开始,从约外稿开始,从建立社会摄影网开始,从报社内部进行图片资料储存开始,就已经明显丰满了报刊图片的使用资源。记得某家报纸在刊发被大水冲垮的一座桥的新闻时,并排安置了两张图片,一张是垮塌大桥的图片,一张是没有垮塌的大桥图片。如此快速地提供出对比性的新闻资料片靠得就是图片的储存功能。读者在这样一种视觉对比下,焉能不承认你的设计美感。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恰恰我们平常看起来并不是重点的图片,也很有可能为重点选题的策划提供强力支持。
当然,在这一方面,国内的一些家党报和行业报刊还处在缓慢的调整期。关键在于我们对报刊中的视觉审美是否有正确的认识,“图文并茂”这句流传了大半个世纪的词语应该被重新认识,词本身没什么错误,但流于形式不实用的“图文并茂”就是个错误。确切地说,图片与文字形成的综合感染力,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报刊形式。
三当代版式对图片的需求,有得可以拿来就用,有得可以策划去拍摄
倘若我们细心品味一下当今的报刊形式,会发现在图片的使用方式上有了很多新办法。比如题图组合的方式很多,特别是要求图片与题意吻合的情况屡见不鲜。虽然这样的图片有可能不是突发性新闻瞬间的捕捉,但并不排除同属于新闻主体的事实。特别是在重点话题性新闻的报道方面,我们有条件进行这样有策划的拍摄。从实际工作成效来看,我们的报刊摄影方式已经比往年有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保持在30%的机遇性拍摄,30%的策划性拍摄,20%的社外来稿和约稿,10%的网络购图,和10%的资料图片应用。按这样一种图片资源的匹配,报刊版式才能够科学地,有操作性地保持视觉效应的基本功能。
视觉效应这条底线,需要各负其责
对中国的报人来说,明白一个道理不难,难得是如何把这个道理用在自家身上才合适。仅就报刊中的视觉美来分析,有报刊定位的问题,有地域审美习俗问题,有读者层面的审美情趣问题,还有自家团队整体运作的能力问题。当年《北京青年报》的模样为什么看起来横冲直撞,因为他们有一帮年轻气胜的美术编辑和摄影记者。当年《中华工商时报》的模样为什么看起来井然有序,因为他们有一个很爱推敲,精打细算的团队。当年他们为什么8位编辑针对一个标题带回家捉磨,第二天到报社讨论确定,不仅仅为了标题内容,也考虑到了标题的展示效果。当年《中国日报》的漫画为什么享誉国内,因为他们有张耀宁、李建华等一群画画的年轻人。当年《中国青年报》的新闻摄影为什么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有贺延光、刘占坤等一位位热爱新闻摄影的记者。
今天的中国报刊业倘若能够守住视觉效应这条底线,仅靠上述这些小规模团队和群体的奉献远远不够。回到报刊格式化的话题上来看,对报刊版面提供视觉支持的条件除了图片外还有许多元素。我们知道《辽沈晚报》的设计者,已经在为省级党报的形式改进做了不少努力。华商报业集团下属分布在不同省、市五家子报的摄影记者已经成为规模不小的摄影团队,他们不仅在新闻素材上互相支持,还经常组织到一起进行交流并请专家点评作品,成为华商报业集团在版面视觉方面颇有成效的有力保证。某些行业杂志已经开始转变原有的坐等来稿的旧习惯,他们把图片资源的获取目标确定到了基层一线,举办了全国规模的本行业通讯员摄影培训班。
纵观当今国内报刊版面形式风格的发展态势,可以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省级党报党刊在保持大方、庄重的基础上,向增加视觉冲击力,增加亲切感的方向发展。这个过程中,对图片的大胆使用是关键,对报刊增加节奏性的设计也是关键。二是行业报刊在保持行业特色和权威性的基础上,改变原有的机关文件式形态,向更具有新闻属性的形象发展。这个过程中,对行业新闻图片的使用成为重点,同时如何在视觉速度上加快也是形式设计的关键所在。三是社会上的都市类报刊,在已经具备的形式美基础上,向实用美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把视觉元素与线性的文字元素结合的更加完美是关键。四是大量的学术类报刊,需要从学术无关图像的老思维定式中走出来,学学国外的学术类出版物,一方面挖掘与学术相关的人物、知识等可以出图示的元素,一方面把新闻理念引用到学报刊中,为理论研究找与新闻相关的热点话题,新锐观点和属于行业前沿的选题。由此,才会使我国的学术报刊版面形式有起码的视觉审美条件和发展前景。
为了守住视觉效应这条纸媒的底线,仅靠图片的支持是不够的。笔者在这里主要谈了图片的问题,实际上在每天的工作中要处理与视觉有关的其它环节还有许多。但抓图片的问题见效较快也较明显,所以图片就成了我们守住底线的基础条件。守,不应该成为纸媒生存和发展的常态,希望业界同仁群策群力,在纸媒的独特性上多动脑筋,包括纸型、纸材、印刷、字体……等一切有关人类视觉生理规律,和视觉心理的动态性变化,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张光
发表于2011年第8期《新闻战线》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