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斌:比较经学—文明对话的中国经验

(2012-09-10 11:25:15)
标签:

利玛窦

中国

儒家

基督教神学

《大学》

文化

1595 年秋,在南京的意大利人利玛窦要写作一部向中国人介绍天主教的著作。他想到的办法是像中国士人一样,尊敬儒家的「四书五经」,并从中寻找文化资源,证明「天主」其实就在儒家经典之中,只不过是后来的人们把其遗忘而已。在他的《天主实义》一书中,共引用《易经》6 次;《尚书》18 次;《诗经》11 次;《礼记》2 次;《左传》2次;《大学》3 次;《中庸》7 次;《论语》13 次;《孟子》23次。另外,《老子》1次;《庄子》1次。

利玛窦没有意识到,他并不是时代的孤例。在他活跃的同一个时期内,在中国大地上产生了融合儒释道的三一教教主林兆恩;产生了第一代融合儒家与基督教文明的「三柱石」中国信徒徐光、李之藻、杨廷筠;产生了把儒家与伊斯兰文明结合起来的「回儒」王岱舆等。

与欧洲世界长期奉行「归化」政策不同,中国文化政策的基调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多种宗教长期共存的现实,造成古老的中国一直存在一个「后现代」的现象:族群杂居和宗教多样同时存在,由此而引发文明间的相互渗透和彼此融通。进一步而言,中国文化的这些特殊经验,也许就蕴含着解决今天文明如何对话、宗教如何相处这些问题的答案。

回儒与利玛窦

这些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读别人的经典,丰富自己的传统」,用现代学术的话来说,就是比较经学的方法。拿儒释道三家来说,各家在尊崇的经典都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各家的代表人物兼通数教,普遍具有比较研究的学者气象。

《道德经》是道教的经典,又是大儒们的思想资源,还是佛教名僧争相注释的文本。中国的「回儒」们也走上了「以儒诠回」的道路,以儒家的经学资源、术语体系来建立伊斯兰的思想系统。他们一方面忠诚于他们信仰的伊斯兰传统,另一方面又真诚地进入儒家的经典体系之内。他们甚至认为,穆斯林对安拉的绝对顺服,能使人真正地「明明德」,从而建立《大学》的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伦理秩序。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基督教传教士,也回归到儒家的古代典籍,以儒家的经学为基础,建立起基督教的信仰体系。

在他的影响之下,无论是来华的传教士,还是皈依的中国士人,都以回归儒家原始经典、旁征博引「四书五经」为能事,以至于中国天主教的思想成果,最初是在儒家经学里面建立起来的。

以互读互释经典的方式来进行文明对话,可谓中国文化提供给世界的一个独特方案。首先,对另一种文明的经典进行阅读或注释,意味着深入到源头来了解或尊重另一种文明。

还是以利玛窦为例,他来华12 年后(1593 年),完成「四书」的拉丁文翻译,开始着手翻译「五经」。它使欧洲世界深入地了解到儒学的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的道德哲学,称之为「自然神学」。莱布尼茨甚至要求中国派遣圣哲到欧洲,来教导他们「治国艺术」和「高度完美的那种自然神学」。

互读互释双重复兴

其次,在两种文明之间进行经典的互读互释,常常能带来一种「双重的复兴」。所谓「双重的复兴」,是指在经典互读互释的过程中,A 因为以B 作为新内容而具有新的活力,B 也因为置于A 的新场景之内而重新发现了自我。同样以晚明基督教与儒家的对话为例,利玛窦通过对儒家经典的考证、重释与解读,来建立汉语基督教神学体系的努力,不仅对于汉语神学史具有奠基性意义,而且对于明末清初儒家内部从以理论建构为主的「宋学」,向偏重于考据、训诂的「汉学」的研究转向,乃至整个儒家经学史都有重要意义。

正是基督教对儒家经典的重新理解,推动明清之际的儒者重新回到古代经典,产生了一批「朴学」著名人物如梅文鼎、江永、戴震、阮元、焦循等,开启清代的「干嘉学派」。也就是说,从基督教的角度来重新发掘、诠释儒家经典,不仅有助于基督教神学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的兴起,对儒家自身而言,也有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从而走上新道路、发现新力量的复兴机会。

「旁观者」有时更接近真义最后,对不同文明的经典的阅读或注释,是消解文明对话中的最大障碍即自我独断论的最佳方式。由于经典常常代表一种文化的权威,因此,总有人声称只有自己才掌握对它的解释权,以正统自居。但文明对话在中国的经验却表明,经典的意义是多面相的、丰富的、创生性的。

儒家经典可以被伊斯兰教加以诠释,整合到伊斯兰的信仰体系之中;同样,也可以被基督教加以诠释,成为汉语基督教神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四书」或「五经」的解释权,同样可以被穆斯林或基督徒所掌握。

对于这些经典进行解释的正当性,并不因为它处于异文化的──不管是伊斯兰教还是基督教──的处境之中,就变得有所减少或降低。事实上,利玛窦们对于「宋学」的批判,影响到明清经学向「汉学」的回归,甚至说明: 「旁观者」有时或许更接近经典的真义。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特邀撰稿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教授
游斌

信报财经新闻,中国围睹,2012-09-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