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志平:收购尼克森折射中美能源政治

(2012-09-04 17:02:49)
标签:

财经

尼克森

美国

中海油

收购

中海油(883)最近宣布斥资151 亿美元收购加拿大能源企业尼克森(Nexen),成为中国企业有史以来最大宗的海外收购活动。然而,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扩张,已引起美国政界的高度关注,甚至出现抵触情绪,令这宗商业收购事件极有可能演变为中美的政治碰撞,折射出二十一世纪能源安全战略的复杂性。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超过一半石油均须依赖入口解决。为了应付经济增长带来的石油需求,中国的能源企业近年除了加强开采国内油气田外,还积极到海外寻求新的合作伙伴,提升石油产能并建立稳定油价的战略储备。「十六大」报告早已明确提出「走出去」的战略,鼓励有国际竞争力和相对优势的企业发展海外业务。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三桶油」(即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自2005 年起便锐意进军海外市场,并逐渐形成「巩固中东,发展周边,扩大非洲,开拓美洲」的十六字方针,当中又以「开拓美洲」最为复杂。

触及美国「国家安全」神经

最为轰动的,则是2005 年中海油宣布以总额185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UNOCAL)。作为当时涉及金额最大的一笔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中海油开出的条件也非常优厚,例如承诺继续保留优尼科大部分雇员、不把美国国内生产的油气向中国出口、保留优尼科员工退休金福利等。不过,这笔收购最终在美国国会的强烈反对下,导致中海油自动退出。

一直以来,中东很多政府控股的公司都曾参与竞购美国公司,英国的石油企业也对美国的一些石油公司进行过几次大型的并购,但美国国会对待来自中国企业的收购所作的反应,明显超出纯粹商业竞争的范畴。因为无论是2005 年的优尼科,还是今天的尼克森,均触及美国「国家安全」和「爱国主义」的敏感神经。美国的担心主要有以下三项:

一、页岩油开采技术近年来,由于常规能源的价格上涨,导致页岩油等非常规能源愈来愈受到重视。美国和中国均拥有非常丰富的页岩矿,而目前仅美国拥有有效降低开采成本的水平方向开采技术。由于尼克森公司不单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拥有1210 平方公里的页岩气田,还在美国南部墨西哥湾拥有页岩气田,部分美国政客便利用这个因素,大事抨击中国企图透过收购尼克森,以获取开采页岩油的先进技术。

二、北海原油的市场资讯现在全球交易的大多数原油均以「即期布伦特」为定价基准,即根据北海地区四种原油(BFOE),即布伦特(Brent)、福尔蒂斯(For ties)、奥塞贝格(Oseberg)和伊科菲斯克(Ekofisk)的相对价值计算出的每天石油报价。而尼克森营运的Buzzard油田恰恰是福尔蒂斯原油的最大供应方。观察家Robert Campbell便据此质疑,中海油在掌握Buzzard 油田权益后,将可获得北海原油供应状况的珍贵市场讯息。

三、「买起美国」的忧虑在战后的国际舞台上,美国人一直惯于以「带头大哥」自居,自尊上难以忍受其他国家的崛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经济崛起便曾大大刺激了美国人的自尊心。当时,日本著名三菱公司以十四亿美元购买纽约曼哈顿闹市的洛克菲勒中心,引起美国社会的强烈反响,一些美国报刊以「经济珍珠港」形容事件。

现在,中国能源巨头纷纷登陆太平洋彼岸,再次触动美国人脆弱的自尊。尤其是在美国大选年,收购事件正好为「中国威胁论」提供注脚,成为民主共和两党炒作的议题。

最近两年,中国能源企业积极赴美扩展业务,进展亦大致顺利。然而,愈接近美国总统选举,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受到的阻力就愈大,不久前,中国万象集团计划收购美国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A123 公司,受到美国白宫和国会的强烈阻挠,指A123 曾接受美国政府「绿色能源项目」资助,设备以政府资金购买,不能转移出境,也可能导致技术向中国转移带来「严重安全问题」。

在此次中海油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商业并购案中,加拿大政府就祭出《加拿大商业公司法》(The Investment Canada Act)保障加拿大最大利益的条款,就该收购是否有利于加拿大国家利益进行调查,费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高级经济师Gerry Angevine便从国有企业一般较私人企业效率低下的角度,认为中海油的收购未能有利加拿大国家利益,对收购持否定态度。

由于尼克森在美国墨西哥湾拥有油田,美国的取态亦成为事件的关键。现时,参议院财政委员会成员查尔斯. 舒默(CharlesSchumer)等多名国会议员,已致函美国财长盖特纳,阻止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旗下的美国资产。同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亦发布调查报告,披露与中海油生意往来密切的熔盛重工创始人及大股东张志熔涉嫌内幕交易,令这宗千亿交易蒙上阴影。

中国无意抬高油价

战后的国际资源流向基本情况是,发达国家的由发展中国家大量输入能源和原材料,然后加工制造,再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工业产品。

但是随着全球国际分工转变,资源流向亦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制造业正在走下坡,取而代之是由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担世界工厂的责任,能源和原材料的供求关系发生逆转,而这事实却并不为部分美国人所适应。

部分美国政客认为,中国大量收购国际石油公司,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却减少美国的供应,因而对美国石油安全构成威胁,这纯粹是非常牵强的想象,理由是︰中国是个石油入口国!跟产油国不同,中国与美国一样,根本无意抬高油价,相反如果中海油成功收购尼克森,只会积极增产,以满足石油市场的需求。

退一步说,即使中国未来只会把尼克森的原油运回中国,但这样也会导致中国从国际原油市场的需求减少;供应减少,需求同时减少,威胁美国供应之说根本无从说起。

美国必须了解,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是回应全球化生产模式和国际资源转向的实际需要,以确保国内的「工业血液」能足够维持中国的经济成长,以及生产供应美国的产品;美国以商业考虑而对收购进行查验是合理的,但假如因选举需要而人为地制造虚假的安全焦虑,只会损害美国几百年来所建立的商誉,以及自由贸易的传统核心价值。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秘书长
何志平

信报财经新闻,中国围睹,2012-09-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