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尧:谁撑菲律宾「吞岩」?

(2012-05-14 14:46:33)
标签:

马尧

中国

黄岩岛

菲律宾

争端

军事

自从今年4 月10 日以来,中国与菲律宾围绕黄岩岛的争端已引起举世关注,南海问题又一次成为中国海权争端的焦点。中国与菲律宾在黄岩岛的对峙,一开始并非特别严重的事件,但事态发展却令大多数人始料不及。

看似不起眼的海洋权益争端,为什么能掀起那么大的波澜?与中国实力相去甚远的小国菲律宾,为什么要主动挑起争端,并显得如此横蛮?在这次对峙事件的背后,实在有着许多深层次的原因,而众多原因当中,有一个不可忽视——地缘政治领域中不断激化的中美海权矛盾。

这次中国与菲律宾的黄岩岛对峙,其实是以中国为一方,菲律宾和美国为另一方的「三国两方」的南海博弈。中国海权学者杨震和周云亨在《现代国际关系》2011 年第二期撰文指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美国别有用心地利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海洋领域的争端,是南海矛盾有增无减的主要原因;其中也包含美国冷战思维的延续、地缘政治的考虑、海军战略转型的影响和中国海洋利益的拓展等原因。

事件闹大 弱国有利

中美海权矛盾的发展趋势就强度而言,有逐步加大之势;就规模而言,有逐步扩大之势;就重点区域而言,有从黄海转向南海之势;就底线而言,应该不会突破全面海上武装冲突的底线。

此次黄岩岛的对峙,其实是中国在加强维护正当海洋权益的执法力度和范围过程中,与相关国家发生摩擦的必有插曲;本来只是单纯的海洋权益争端,但在外部势力的干预下变得复杂。种种象表明,中国无意藉此侵犯他国权益,但树欲静而风不止,菲律宾和美国在此次事件中各有盘算。

对菲律宾来说,要把这次黄岩岛对峙事件闹大,目的有三:

一、使争端国际化。因为双边争端国际化,往往对弱国有利;

二、拖美国下水。只有美国介入争端,菲律宾才能保证自身安全,她也可以藉争端向美国要求援助,最近美国向她计划提供三千万美元的援助即是明证;

三、反复试探中国底线。以这种骚扰行动试探中国的底线,从而谋取最大利益,而又不致于遭到中国的武力打击。

对美国而言,为了维持霸权地位,不会容忍一个海权大国在欧亚大陆崛起;在美国看来,中国正是这样的大国。不过,中美高度相互依存,加上现代战争的巨大破坏性和残酷性,两国爆发全面战争已经不可想象,何况美国为了分担霸权成本,也需要中国提供海上公共安全。

对于美国来说,在中国周边制造纷扰,让日本、越南、菲律宾在海上不断骚扰中国,令中国顾此失彼。

美国可藉这些争端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可以预判中国未来的战略和行为规则。美国的南海政策已经从冷战时期的不介入,到前几年的有选择介入,转变为现在的谋求主导权。自从2009 年美国宣布「重返亚洲」以来,中国海上周边安全局势已开始逐步恶化,不能不说这两者之间存在联系。

菲律宾、越南甚至日本均无法承担与中国长期对抗的成本,如果没有美国背后撑腰,很难想象她们会如此高调跟中国对抗,更不可能如现在这般配合默契,此起彼伏。

四项准备 必须做好

综上所述,此次的黄岩岛对峙事件,背后蕴含的意义绝非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失去南海这样至关重要的区域,将是战略性的灾难。为有效应对这样的局面,中国有必要做好以下准备:

一、建立有效的地区海上争端解决机制。中国可以通过建立一个机制化的框架,来与菲律宾和越南这样的国家进行海洋权益争端的谈判,优点是增加讯息沟通,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确立中国在南海地区的正面形象;更重要的是,可以阻止美国以其想要的方式介入南海问题。

二、继续加强国际法海洋领域的研究工作。这次黄岩岛对峙事件,菲律宾便是借口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声称黄岩岛是其领土。尽管这是颠倒黑白的做法,但已向中国敲响警钟——对国际法,特别是涉及海洋领域的国际法的研究缺失,将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中国今后有必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使其转化为维护海洋权益的有力工具。

三、增加与美国进行战略博弈的筹码。如前所述,美国是中国周边海洋安全局势恶化的背后推手,要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美国是「绕不过去的坎」。与其发生正面冲突不是上策,也无此必要,所以只能采取间接战略。手头上有了与美国进行博弈的筹码,这些国家自然会安分,毕竟她们也知道,美国有出卖弱小盟国的记录和习惯。

四、制定明确且可操作性强的海洋战略。未来中国有必要制定明确的国家海洋战略,统合国内海上力量,依循统一规划、态势塑造、话语引导、机制巩固、军事保障的总思路,通过谋势聚利,借势生威,驭利谋和,达到化解危机,推进合作,共享繁荣发展的战略目的。

综上所述,南海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智慧和耐心的,这也是中国迈向大国道路上所不可或缺的。如果中国政府和国民最终学会怎样以大国的思维和方式处理国际问题,未必不是中华之福。

马尧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顾问、军事问题专家

信报财经新闻,中国围睹,2012-05-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