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穗:新世纪亚太:独占,不如共享
(2012-02-07 11:33:23)
标签:
王湘穗地缘政治亚太太平洋军事 |
“美国的太平洋世纪”是希拉里. 克林顿一篇文章的标题,在这位美国国务卿看来,亚太地区的人口几乎占到世界总人口的一半,已成为全球政治和经济的关键的驱动力。正因如此,“今后10 年美国外交方略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将是把大幅增加的投入——在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锁定于亚太地区。”看来,美国的政治精英已经做出了未来全球政治和经济将决定于亚太的判断,这就是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背景。
实际上,从1898年进入亚太地区以来,美国从来没有离开亚洲。那一年的5月31日,美国兼并了夏威夷;两个月后,开始占领菲律宾。但美国与传统的殖民国家不同,作为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和资源而人口相对稀少、已经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国家,它更渴求市场而不是土地。就像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的那样,麦金莱总统的“目标并不是建立一个殖民帝国,而是占有少量的土地用以实现征服世界市场的目标,同时占领为确保征服的实现所必需的战略要点”。所以,坚持门户开放,是具有鲜明美国特色的亚太战略。所谓门户开放,就是要求美国与其它列强的同等地位,这体现了这位强国俱乐部的迟到者参与瓜分的强烈愿望。其后由美日主导的华盛顿体系和美苏共治的雅尔塔体系,实质上都是与其他强国一道瓜分亚太利益。
如今的奥巴马总统已经明确要当美国第一个“亚太总统”,而他所要面对的亚太地区,与麦金莱时期、杜鲁门时期、尼克松时期甚至与小布什时期的亚太地区已经有很大不同,同样变化的还有美国的国力与国势。历来强调大西洋身份的美国,开始向太平洋地区倾斜,这在全球力量重心开始向亚太转移的时候完全可以理解。只是在美国国势如虹的20世纪,尚且需要与他国分享亚太地区的权力和利益;而在亚太地区龙虎并起、蓬勃兴旺的21世纪,希拉里国务卿竟提出具有强烈排他性的“美国的太平洋世纪”,这实在不合时宜。可以肯定,“美国的”太平洋,过去没有,未来也不会有。所谓“太平洋世纪”,也肯定不是由美国一家独占的太平洋世纪。
当下的美国,其行为受到自身实力和亚太国家态度的双重限制,其战略空间就在制造议题和防止危机失控之间,既要利用制造议题来进行牟利,又要防止爆发全面和重大的危机,尤其是大国间的冲突。因为如果与区域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全面交恶,就会引发亚太区域大动荡和大冲突,结果将导致中国或东盟及亚太国家在经济和安全事务上加快与美国“脱钩”,美国可能会在短时期内里就丧失区域主导权,这显然违背了美国的利益。落在实处的美国亚太战略,无非是通过“操弄危机”与“制造议题”的手段,来实现主导亚太地区的目标。所以,麻烦少不了,却也大不了。
在全球化时代,分散的地缘板块很难维护自身的利益。东亚区域的整合符合亚太地区人民的长远利益。从建构与整合统一亚太板块的意义上说,美国在亚太地区并不一定是破坏稳定和发展的负面因素,亦可以扮演一种建设力量和平衡砝码。但前提是,美国要克制独占利益、赢者通吃的贪婪。目前美国对其亚太战略的宣示,依然体现出对亚太利益的独占,这是美国亚太战略的致命缺陷。太平洋地区不会永远是“美元湖”——美国必须学会适应这一点。
必须明确,我们反对“美国的太平洋世纪”,并不是要追求“中美国的太平洋”,更不是去构建所谓“中国的太平洋世纪”。中国亚太战略的目标,是建设可与世界其它主要力量板块并肩鼎立的亚太区域。对亚太区域的各个国家来说,其共同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共创与分享”,即共创发展、共同治理、共享成果。这意味着亚太的未来是一个不排他的、开放的未来。
可以肯定的是,亚太的未来不属于特定的国家——即不是美国的,也不是中国的,亚太的未来将属于亚太人民。新的太平洋世纪,容不得任何国家对区域利益的独占。共创、共治、共享才是亚太地区发展的大道,而得道多助。
文:王湘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战略分析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