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再提汇率案:美国式的“病急乱投医”
(2011-10-17 10:28:35)
标签:
李巍人民币汇率财经 |
美国宣布的对台军售案在中国激起的愤怒还并未完全平息,而美国国会最近就“汇率操纵”所进行的立法程序,则为中美关系增添新的不安。这一切都发生在拜登结束访华后不久,而它再一次证明,中美关系已经到了一个从“战略磨合”到“问题磨合”的阶段,它几乎已经不太受高层领导人互访的影响,该来的风雨迟早还是要来。
2003年7月,以纽约州联邦参议员查尔斯•舒默为首的四名国会议员一同致信美国时任财政部长斯诺,要求对人民币汇率是否被中国政府操纵进行调查,这一纸信书直接拉开了美国国会介入中美人民币汇率争端的序幕。在2008年美国引爆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前的五年间,美国国会先后发起了三个回合的“人民币汇率之战”,各种关于施压人民币升值的提案
“一波接一波”。可以说,正是部分地源于来自美国的压力,中国货币当局从2005年8月开始结束了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人民币在三年时间里以渐进式的方式升值了21%。金融危机的爆发中断了这一步伐,出于对于出口减少的担心,从2008年9月开始,人民币与美元在6.82比1的位置上重新稳定,直到2010年6月,人民币重拾升值路径。
回溯过往的历史表明,人民币的升值不仅没有阻挡中国对世界的出口,反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一跃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大国。因此,与2008年前中国社会上下充满对人民币升值的恐惧和不安情绪不同,如今的中国舆论对人民币升值不仅不再“谈虎色变”,甚至有越来越强的声音积极支持人民币的健康有序升值,因为它不仅有利于平抑进口价格缓解国内通胀压力,而且有利于为国内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外部的压力和动力;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一个国家货币价值的攀升从根本上说是国民财富增长的标志。
中国人对汇率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人在参与国际经济往来时心态的成熟和自信。反之,美国国会毫无新意的老调重弹则多少反映了国会上弥漫的焦虑和紧张情绪。三年来,美国政府应对危机乏力,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前景暗淡,奥巴马上台并未凝聚美国人心,反而在今年七八月间就提高债务上限的问题上与国会干了“一大仗”,并因评级下调而蒙羞于世界,金融危机发展成债务危机。美国国内社会的不满情绪集中爆发,“占领华尔街”运动从纽约席卷全国,犹如新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在这个当口,美国国会重提汇率案则充分显示,在如何挽救美国经济的问题上,美国政治人物们几乎已经乱了方寸,提不出任何具有建设性的方案。中美严肃的经济学家都已经论证过,人民币升值不会有助于美国就业的复苏,美国国内的产业结构特征,尤其是制造业的大面积衰落,已经使得即便人民币升值,美国也难抑大量进口的需求。何况,低估的人民币所造成的廉价的“中国制造”,使得美国的消费者一直变相享受着中国提供的巨额劳务福利。
而且中国政府本身也已经意识到汇率低估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国内社会在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可以说已有相当大的共识,人民币升值也确实正在有序进行中。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最近一段时间不断刷新历史记录,即便是在不受政府直接控制的离岸市场上人民币兑美元出现大幅贬值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仍在在岸市场上向市场投资者传递了人民币升值的决心,而这将从根本上帮助中国的人民币在未来成为与美元、欧元并驾齐驱的强势国际货币。
美国的真正问题在于长期过度的金融化所造成的产业“空心化”,以及过度的消费所造成的对海外进口和对外举债的依赖。美国国会的政客们不是去认真反思美国经济所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进行一场“刮骨疗伤”的制度变革,而是一遇到问题就“病急乱投医”、寻找替罪羊,再则就是彼此相互攻讦、推卸责任,这种做法将从根本上削弱美国对危机的反思力度,从而有可能使美国逐渐沦为一个平庸的国家。
人民币升值只会有利于中国,不会有利于美国。
文:李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战略分析师
前一篇:张抗:中沙石油贸易和中国的对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