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中沙石油贸易和中国的对策
(2011-09-19 11:03:09)
标签:
张抗石油贸易财经 |
可加大从沙特的原油进口
沙特自2002年来,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来源国。
2002至2010年,沙特向中国的出口量增长了三倍,年均增长18.61%。进一步看,虽然近年中国对沙特原油的进口不断增加,但仍落后于美国、日本,仅为沙特第三大原油出口国(占沙特原油出口13%左右)。显然,中国与沙特间的原油贸易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从中国来说确有持续增加原油进口的需要;从沙特看今后向欧、美、日的出口将持续下降,对韩国的出口增长也陷入停滞,面对国内发展要求扩大出口的压力,增加对华出口显然也是必然选择。2011年初,在北非动荡背景下沙特以石油出口量增长7.3%换来出口额增加19.2%的收益,这一事实雄辩地说明,大幅增加出口有利于积压了大量产能的沙特和中东等国。2009年2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沙特期间,沙特政府承诺“任何时候都保证对中国原油供应”。
对中国进口来源构成的分析表明,本世纪以来虽然以中东为首要源区、以沙特为首要来源国,但中国在进口来源多元化上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在这方面明显优于地缘条件相近的石油进口大国日本和韩国,甚至也优于地缘条件较好的印度。显然,一方面加大从沙特、从中东的原油进口量和在彼此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另一方面继续关注石油进口来源的多元化,这是中国可以而且必须实施的进口对策。
两国和国际石油市场上进行更全面的合作
在继续巩固扩大国际原油市场占有率的同时,沙特加快了向新兴经济体出口炼厂和油气化工。不言而喻,这批炼厂一般都是规模最大的,效益高、符合环保要求、有强大的竞争力。在这些地区合资建炼厂对沙特有两方面的收益:一是巩固和扩大所在国的原油市场;二是以油品销售和加油站经营获得利润。对中国来说,在我国建设合资炼厂一方面是巩固和扩大了原油进口来源,所谓以市场换原料;另一方面这些炼厂产品可满足国内油品供应,即使出口也会为我国带来利润。显然,这基本上是互利双赢的。为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已与沙特阿美公司签约在云南合资建设炼厂,双方在资源、加工、销售等方面进行一体化合作。当然,所需原油由沙特供应,经中缅管线运达。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石化产业对乙烯、石脑油等基础化工原料需求甚大,而近年为弥补油荒又常压缩其产量以裂解生产更多的轻质油品,这就使其进口量持续激增。而这类产品恰是中东、特别是沙特出口的强项,具有低成本的优势。适当进口价格上优惠的油品和基础化工原料,或与其合作在中国或沙特合资生产对我国是利大于弊的。
此前,东亚各油品出口国(包括日、韩、中、新加坡等)
面对本国炼厂开工不足和出口困难,对即将到来的中东油品、石化产品的低价倾销忧心忡忡。笔者认为,违反市场规则而拒之门外弊大于利,不如因势利导,大力开展石油工业中、下游的广泛合作,在不损害或有利于我方基本利益的前提下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以求双赢。
近年来,包括沙特、科威特在内的中东产油国已在东亚与所在国合作建立大型石油储备基地,这是有利于共赢的新合作方式。中国也可以积极与之协商,利用近海岛屿开展类似合作,这将为稳定和扩大进口油源创造更好的条件。近年,中石油、中石化和光汇石油拟在霍尔木兹海峡峡口外阿联酋的富查拉伊港建设或租赁石油储备基地。该港有管线与海湾南侧诸产油国连接,依托有利的地理位置,已超过鹿特丹成为仅次于新加坡的世界第二大油轮港,储油量在迅速扩大。在阿曼、也门石油生产和出口锐减的情况下,中国公司利用该港储存转运石油,沙特正是主要油源和合作国之一。
沙特的法律不允许外资公司进入石油上游的勘探开发,但在其他多个领域(包括天然气勘探开发、石油上游的服务和工程等)仍不同程度地允许外资参与。我国在沙特的石油服务和工程、设备项目上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与其庞大的市场相比还显得很不够,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与中国和其他产油国,如巴西、委内瑞拉间的合作相比,中国与沙特间的石油合作还很不全面。
全面提升中沙经济合作
中国与沙特的经济往来近年亦有重大进展,沙特已成为中国在西亚北非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近年来中沙间的贸易额以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上升,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418亿美元,同比增长64.7%,但仍不足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2%,不符合两国经济发展水平,也未能体现出两国间的互补优势。
中国与非洲、南美洲国家间经济合作的历程表明,油气合作仅是全面经济合作的一部分,因地制宜、急其所需地帮助所在国发展经济,反过来亦可帮助实现油气及其他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提升相互间贸易的水平。沙特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经济政治情况也有些特殊性,但这一原则还是适用的,在全面发展中沙经济合作方面还存在巨大的潜力有待我们去开拓、去发展。中国与海合会间的自贸区谈判虽有重大进展,但仍需双方努力去完成最后阶段的工作,该自贸区协议的最终签订,显然会更大地促进中国与沙特间的经济合作。
文:张抗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顾问,著名能源专家
前一篇:龙韬:航母威胁论的廉价阴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