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生人,男害父,女害母(续)?
标签:
端午节恶日妨害父母五月初五孟尝君星座 |
分类: 婚姻情感 |

关于五月,古文献上这样解释:
《吕氏春秋》说:“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欲静无躁,止声色。无或进,薄滋味,无致和,退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无刑,以定宴阴之所成”。
《齐民要术》云:“五月芒种节后,阳气始亏,阴匿将萌,暖气始盛,虫蠹并兴……是月也,阴阳争,血气散,夏至先后各十五日薄滋味,勿多食肥”。
《后汉书·礼仪志》云:“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茂,……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桃印也)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古人认为,仲夏白昼最长,随后慢慢变短,仲冬白昼最短,随后慢慢变长,白昼的长短之所以会发生变化全是因为太阳精力的盛衰导致的。太阳从仲夏开始,精力渐衰,从仲冬开始,精力重新开始旺盛,用阴阳理论解释为,昼夜长短的变化是阴气阳气争斗的结果。
夏至后阴气渐渐旺盛,占据优势,因此代表阳气的白昼愈来愈短;冬至后阳气慢慢旺盛,占据上风,阳气压倒阴气,因而白日越来越长。
在古人心目中,属于极点的仲夏仲冬是两个危机,其中仲夏更甚于仲冬。阳气代表天地正气,可以压倒邪恶、压倒病魔、压倒一切毒蛇虫蚁妖魔鬼怪,夏至以后阳气由极盛转衰,与阴气为缘的长期被压制的恶兽毒虫、魑魅魍魉蠢蠢欲动,日渐猖獗,随时预备开始大的反扑行动,让疾病肆虐、草木不长、牲畜绝育,给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灾难。
五月来了,离阳气衰弱的日子还会远吗?古人怎么能够继续保持淡定,当然要未雨绸缪想出各种方法来禳灾去病,插菖蒲、熏艾叶、吃五黄、饮雄黄、斗百草、游百病、挂钟馗、佩香囊。
五月正是仲夏,阳生至极,阴杀始起,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且子女为阳,父母为阴,极阳之日出生的子女,自然会克父母。
由现代天文学和物候知识看,夏热冬寒是大自然的正常规律,是四季的正常变化,五月不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月份。毒月、毒日的思想是人们在医疗卫生极其缺乏年代,人们对瘟疫、疾病、毒气非常恐惧的产物,种种我辈看来很搞笑的习俗都是为了求平安、禳解灾异。
在生活环境和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的今天,一些迷信行为被摒弃、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也是理所应当的事。
附:孟尝君驳五月五日生子妨害父母(转载)
据说,田婴是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庶弟。齐威王时,田婴即在朝任职,屡立战功。齐威王死后,子齐宣王继立,田婴很受重用,曾出任国相。
这样一个富贵之家,自然妻妾成群,子女成排。田婴仅儿子就有四十多个,其中有一个叫田文的很不起眼——他的母亲是田府地位卑贱的侍妾。
当时的人们特别迷信。那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会妨害父母,好多人对此深信不疑,竟置骨肉亲情于不顾,将这天出生的孩子溺死。田婴虽然贵为一国之相,地位尊贵,也不能免俗。当侍妾于五月五日生下一个男婴后,田婴严肃地告诫她,为了田府上下的幸福生活,这个孩子不能养活,要赶紧处理掉(意即溺死)。
对于田婴的无情、无理的举动,田婴的侍妾非常生气。孩子是自己的心头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多么的不容易,怎能就因为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说,竟残忍地将他溺毙呢?尽管地位卑贱,侍妾没有理会田婴的命令,偷偷地将男婴抱出田府,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暗中抚养孩子。
儿子最终是要见父亲的。等田文长到十几岁时,他的母亲就让她的兄弟领着田文去拜见父亲田婴。突然有一个半大小伙子出现在田府,口称自己为父亲,田婴本应当高兴。然而,田婴却丝毫不考虑田文母亲和田文舅舅的感受,勃然大怒,冲着田文母亲破口大骂:“我吩咐你不要养育这个男婴,你却胆敢不服从,这是为何?”
见自己的母亲和舅舅非常窘迫地立在那里,惶恐不安,田文十分生气。他知道,母亲和舅舅受辱,全是由他引起。他冲着田婴深施一礼,问道:“这位大人,是什么原因,促使您不肯养育五月节出生的孩子?”
田婴一听,非常生气,好个忤逆之子,竟然称本相“这位大人”,不叫自己“父亲大人”。既然如此,就别怪我不给你脸色。他昂然回答:“五月节出生的孩子,长大后身长跟门户一般,男的妨害父亲,女的伤害母亲。”
田文一听,有些不屑,他追问田婴:“这位大人,我问您一下,一个人的降生,到底是受命于天呢?还是受命于门户呢?”
听了田文的问话,见多识小的田婴张口结舌,一时语塞。
田文接着开导田婴:“父亲大人,如果一个人的降生受命于上苍的话,您就用不着忧虑。如果受命于门户的话,那很简单,把门户加高,只要加高门户,又有谁跟它一般高呢?”
田婴感到面子上很过不去,呵斥道:“你这个孩子,别多嘴。”
尽管父子的这次相会双方很不愉快,田婴还是喜欢田文的机灵和善辩,他最终接纳了田文。
田文最终脱颖而出,成为战国时四大公子之一(另三个是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