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8-青少年咨询中如何与家长沟通

(2020-06-29 15:40:32)
标签:

青少年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

家长沟通

咨询

分类: 心理咨询
一、做青少年咨询,与父母沟通的意义

1.了解个案的家庭环境,必要的资料,客观地共情来访者,但不要忽略这个信息的和力度,因为这些描述来自个案主观认知与感受,甚至有可能也经过了他本人不合理信念加工,在咨询期间个案的重要他人,如果能也非常的重视这个心理咨询,从而积极作出回应,那整个咨询过程呢都会因此而获益。

案例分享:有一个休学来访者,人际关系不好,无法忍受在校生活。父母逼迫去学校,孩子甩给父母一个抑郁的诊断书。表明抑郁这方面的评分比较高,因此引起了父母的重视,并且愿意给他做咨询,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都觉得接受心理咨询是第1选项,然而会谈进行到第2次的时候,个案主动谈及了小时候,在校园曾经遭遇不公,家长得知后只是不断的继续要求他,让他做好自己,无论外界怎样,你都专心做自己是不是,在不断要求做好自己的那些日子里呢,他感觉到自己很委屈。

这次咨询之后他的状态有了转变,就是跟我倾诉了这些,暴露了自己这些过往之后,他的状态有了积极的转变,他也跟我说终于会在家长面前表达了,也会坚持自己的意愿了,不再只说一句那算了,他从前从来怎么会坚持自己的,只要家长纠正他,只要家长不同意,甚至家长答应他的事情反悔了,他也只说一句,那算了,他这样的改变我也很为他高兴。

后来家长给我出了一道题考察我,家长说这是网上一道考心理咨询师的题,我很奇怪,我很奇怪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就告诉他们以后自己选择心理咨询师和是否继续接受咨询的权利,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我明白了他们激动的原因,因为孩子回家不像过去那样听家长的安排了。

他们打电话给我,一直持续了有近20分钟,那个家长二人由最开始的情绪激动的到后来的渐渐缓和,最后友好的跟我说再见,我这是第1次遇到这样的事,开始真的很惊讶,然后我也很紧张,你就想证明自己吗?我一边谈,一边整理思路,再后来的反省和个案的这个讨论中,我就意识到孩子开始有能力表达自我是一件好事。

这孩子发生这种表现无疑是令家长感到陌生和不安的,因为家长已经特别的习惯这个孩子很乖很听话了,假设我在会谈初期就邀请家长来到工作室和我来进行沟通的话,多了解这个个案背后的原生家庭啊,与重要他人他们之间的关系,让家长对咨询方向有大致了解,家长也许就不会这样因为担忧而引发这种愤怒,有这样的不安的情绪,那家长稳定的情绪对个案其实会有帮助。

与家长沟通的四个误区——

1.直接下结论 

简单的与来访者接触之后,和他谈过一次两次就可以得出了一个很明确的结论了,你是怎样的,是这样的,是的,这种快速的给出结论呢确实是会表现一定的专业能力,好像快速给出结论,再开启一个与结论相匹配的解决方案,这个看起来好像真的不错,很专业,解决问题能力很强,符合逻辑效率很高。

当遇到家长问我孩子有什么问题时,我也常常希望自己有能力快速给他们一个答复或者说出一个结论吧,一些时候我也确实满怀信心的去那样做过,但是随着咨询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我又发现我有很多新的这个信息涌入到咨询的过程中,而我还在没有尽量全面的了解个案时,就自以为是的做出了判断,其实这样限制了我看个案的角度,我会比较倾向于在咨询中找出符合我下结论的方面。

我们不能说这个过程中就是完全否认它的效果的,可是显然是有被客观原则,如果我们只从理论与症状描述中很容,很容易确认一个人的问题所在呢,那这时的心理咨询师似乎是过于聚焦问题了,就是他的焦点在问题上,从而忽略了个案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从建立关系开始也许就会遇到困难,我想在咨询过程中这个是不可取的。


2.有问必答:

家长提出疑问,如果针对咨询事项本身,这个是需要讲明白的,缓解家长心中疑虑甚至担忧,特别是青少年,家长就是不问,我们也有必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说明。

很多家长常问的问题,他主要是围绕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我的孩子究竟怎么了,我该怎么办?需要多长时间能好等等,这其中很多问题是一时间无法得知答案。

这里面很多问题本身就是值得重视与家长进行讨论的,并且很多提问背后也反映出家长的状态。刚才我们说的那个家长,他就表现出了担忧,不满和质疑心理咨询师,如果总是急人所急,马上解答,告诉家长孩子,你的孩子是这样的,你要如何?一般几个周期应该会好,那也许当时家长会赶到安抚,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的科学,是协助一个人更加认识自己和世界,具有自发性的创造性的,不确定性的心理咨询还需要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日千里。


3.急于纠正:
听过这样的提问,老师我需要做什么吗?需要我们家长做什么吗?每次听到感觉到家长努力配合,咨询师肯定是很开心的,当然心理师的建议家长未必会像他们说的一样做得到,很多时候不需要家长来问心理咨询师,其实就会发现原生家庭与重要他人对孩子的影响的,这种影响会持续的出现在家庭内部形成一个场,场作用于孩子,也作用于家庭所有成员治疗。

所以我在这个工作中真的得到了很大锻炼,当家长对我说孩子大了更不好管,我开始用棍子打他,我真的太震惊了,并且在心里对家长产生了主观的评价,对孩子也产生了主观的同情,在前两次会谈中家长合作意愿很强,反馈说自己很努力控制不发脾气,我当时觉得很欣慰,对他点赞,并没有想到身为家长的不易呀,没多久他们就又发生冲突,家长狠狠的打了孩子,我当时其实是有点儿生气的,一方面我同情孩子了,另一方面觉得家长的这种行为对我咨询中的努力,成了我给打了折扣,我觉得还有点心疼自己的努力成果,讨论中对于这种情形也气愤。甚至想过放弃个案。

后来被督导老师说中心事。也惊讶于自己竟然是个想抛弃个案的心理师,在个案讨论中我就觉察到自己的主观评价,造成急于纠正的事实,当纠正没有效果时,我打算不理他们,其实也是咨询工作中。


4.专业术语太多

心理学属于上层建筑,现阶段国家层面开始重视公民的心理健康,现在很多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在各路推文中开始频频出现,像焦虑,抑郁这样的词汇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当然这也让更多人开始了解心理学,对心理咨询,心理学与心理咨询。但心理师与家长做沟通,如果也这样按照我们自己上课或者讨论个案一样,习惯讲一些书面词汇沟通效果,不是很好。

曾经一个来访者就对我说,之前去医院挂号,见过一个心理治疗师,他讲得很专业,我和妈妈觉得他很厉害,去了两次。我就很好奇一问,那后来呢,他说可是有时候听不太明白,我们试想一下,来访者之所以求助心理师,那是为什么呢?心理师口吐莲花,来访者认真聆听,这样真的是理想的咨询状态吗?

不同于心理授课,更不是心理科普,记得一次接受个案督导中,督导老师对我说,你这次的心理咨询是怎么定的,我就说会指导协助个案一起整理他的经历。督导告诉我可是你这次的节奏好像有点快,你看有几次你讲完话他会卡住,要再听你讲一次才行,就是他思路没有跟上。

我恍然大悟,在这之后的咨询工作中。当我发现对方开始安静认真听我讲话,我那时候我就开始觉察,同时回应我看到的,我会对他说你很安静,你看上去真的很认真在听,你觉得我表达清楚了吗?往往这时候呢,对方都会讲出一些疑问来。

专业人士要学会讲人话,我们千万不要对来访者说,你这个问题让我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跟你讲讲吧,那一定会把人家吓跑的。

——强势的家长更需要帮助
强势的家长大总有人会去责备他们,谴责他们。或许有人认为我们更应该关心弱者。说我们是不是应该首先想到让那个挨打的孩子不再挨打呢。家长打孩子这个现象确实应该得到重视和改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一段关系中强势一方的积极改变会更有助于关系得到改善,这个不只是亲子关系,其实在很多夫妻关系中也是这样的。

我也遇到过很多很能干的家长来对我讲道理,甚至要与我讲开辩论,我也曾经觉得面对他们真的很有压力,他们气势真的很强,也试图与他们从认知的层面做沟通,讲清楚一些事,但确实是生效甚微

后来有一次我是这样说的,是的,你真的很负责,做了很多,真的很能干,你真的是一心为孩子着想,现在孩子这样不听你的,你辛苦了,这时这位家长不再讲道理,陷入沉默,继而热泪盈眶。

心里的一根弦忽然就放松下来了,慢慢的后来他对孩子的态度也开始改善,咨询效果也得到了增强,其实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家长与孩子是两代人,其实这个我们大家所有人都知道环境成,长空间不一样,或者有人说代沟,但我在这里强调的不是代沟的问题,是说虽然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家长有时对孩子出现了问题,确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作为心理师,需要意识到1点就是家长很多习惯,也许与他们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有关系,他们有原生家庭,而他们本身没有拥有过同理心的包容,如果他们也很少获得正向知识,如今你让他们直接拿出来给孩子,也真的是很不容易的。强势的家长常伴随内心的焦虑不安。

他们希望尽快解决,甚至有家长来了会直接问咨询师哈,你要用什么办法?你什么时候能把我孩子弄好?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不知道如何与孩子交流,常发生冲突。上面的案例里,家长在放松后他自述内心真的已经很累,已经快要坚持不下去了,他说他真是不明白,自己小时候就是这样的,他自己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怎么孩子就会这个样子,他们往往容易陷入困惑与自责,因为他们负的责任多,要求完美,常常愤怒后又开始自责,就这样来回的循环,内在纠结很耗能,这时我会提醒他们,他们与孩子一样当家长,也是第1次,也希望可以做好它,真的已经很努力了,慢慢来,觉察就是改变的开始。这样做这样说家长的情绪会更稳定一点。

孩子会从情绪稳定的家长身上感受到力量,这个也有助于孩子内心。另一方面,著名的精神分析师温尼克特,他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词,足够好的母亲,其实当今社会,我觉得这个可以说成是足够好的家长,不阻止孩子受挫的家长就是让孩子可以根据逐渐成长的能力来应对失败,这种足够好不同于完美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路,对于孩子来说,他需要通过环境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为自己的发展出力。

有孩子说自己只有在父母面前才会受挫,别的都让他们做了,他们是谁呀?他们就是父母呗,父母都替他做了,然后再回头来教训他,这相当于无形中剥夺了孩子试错的可能,孩子刚才说了嘛,他需要发展出为自己的这个助力的这种能力,同时也使孩子错过某种成长的机会了,其实就是剥夺孩子试错的可能,他也错过了一些成长的机会。

咨询室中就有亲子双方为此争吵,大吵大闹,孩子就会气愤的喊,就算我撞了南墙我也愿意,那家长这时候会怎样呢?大多数的家长都觉得孩子不领他的情,是不懂感恩,孩子觉得被控制,失去了自由,与家长势同水火,在家庭中发生争执是件正常的事。

好家长与坏家长之间的这个差异并不在于犯不犯错,而在于如何处理所犯的错误,就是当青少年个案来到我的咨询室时,很多都是跟随孩子来的,在与家长的交谈中,以上两个方面也许就能得到这个澄清。当然还有不善表达的家长,更多的他们的亲子沟通模式,因为不善表达未必就是不做,沟通的,是不是当我觉得当心理师能够把自己看到的事实和真实感受反映给对方,就是反映你眼中看到的,不做评价,多半会对咨询过程起到有效帮助,因为来访者有的时候真的是不自知的,包括家长,我们说的是家长,甚至会有家长在沟通过程中觉察到它自己本身存在的哪些问题。


家长对咨询的目标水涨船高怎么办?——
这个问题很正常,很多家长都望女成龙,咨询中孩子能有一点点好的表现,家长就会有高的目标
这个问题其实它的存在是正常的,他们希望孩子能有所成就,追求卓越,这其实真的很正常。但是欲速则不达,家长的这种做法,反而会引起孩子的不良情绪反复出现,每到这个时候,家长在跟我沟通时,他们会说一些自己的困惑,以为孩子在倒退,就是咨询过程中孩子有了一点点的进步的表现呢,家长就会想要得到更多,看到孩子更好。

如果孩子的生活状态不进则退,这时候家长会很害怕,他也会困惑,想这这个咨询是不是效果不好啊?我在这个时候呢就会跟家长去沟通,我会告诉他这种情形很正常,其实这种时候我也会提醒家长,我会问一下他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我也会问孩子对家长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我常会说明一方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变也不会一日千里的,是不是需要一个过程?

面对波浪式前进的准备,就是如果孩子进步的话,那也有可能是波浪式的,或者是慢慢的,一浪又一浪,一个浪有高也有低它也许会好一点,然后又回来一点,另一方面呢,当孩子出现一丝改进的时候呢,我觉得我们首先要协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就认识到他确实是进步了,他确实是改变了哦,虽然有的时候可能是不明显,有的时候就是生活中一丝细节发生了变化,我觉得这个都需要发现的眼睛,这个路需要一步一步的走。。这样更有利于咨询效果持久而不是昙花一现。

协助亲子之间学会有效沟通,刚才我说过了,就是家长水涨船高,然后发现孩子出现反复或者是说咨询效果出现倒退,孩子的状态好像就不如前一阵好,这种情形多在家长与孩子之间不能做有效沟通时发生。

但发现在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呢,我觉得有一种方法挺简单的,我会选择让他们以一个主题画一幅画,然后再让他们双方拿着自己的画做说明,他们之后呢还可以把手里的画进行交换,对是这样的,然后对于对方的那个画呢可以提问题,就是你对于这幅画的理解哪里有疑问?可以提问题,然后听画画的那一方呢来给你进行解答。这个过程中我会首先声明。这个画好画坏是没有要求的,不要害怕自己不会画啊,不要因为自己说画不好,而内心吧因为有的家长包括有的孩子他们确实一听说画马上就会开始有点紧张。

考虑到他们的感受,就会说,我也不会画什么呀,我画画最不好了,这时候就可以跟他们说这个画画没有好坏,也没有什么对错,就画出你心理感受到的,你心里想说的,你觉得是什么样子的,你就用画给它表达出来就可以了,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或者你心里没有什么想法,你也可以随便的拿手在上面涂。

我也不会对他们这个画进行什么解读,我会让他们站在这个讨论,在他们讨论各自在画的过程中,会对对方多一些了解,在表达的过程中也会对自我表达进行一个练习,然后在这个对话的,疑问提问或者是解答的过程中呢,他们之间其实就已经形成了互动。

我会鼓励他们这样,但是我想请大家注意的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心理咨询师,就成为家长与孩子这个代言人,我们并不会去代替孩子向家长说什么,更不会代替家长来向孩子表达,我们更鼓励他们勇敢的面对面,面对面表达自己的意愿或者想法,有的时候我会对他们说,今天在这里画了画,谈了这幅画之后,你们是不是对对方又有了了解。他们就确实每次都是感到很欣喜,有的时候也感到很吃惊,啊是这样的。

做这种练习,因为他们不可能在我这里就一个小时画了一幅画,知道了一些,回去之后马上就能沟通好了,是不是?这种事情回去之后,如果他们可以进行练习或者是说回去,下一次来我这之前呢,他们又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沟通,两个人又有点说不明白呢,那我觉得他们之间就可以尝试着再画一幅画,说说我画的是什么,你画的是什么,这样的就可以了。

我觉得对家长的水涨船高,这这个要求其实也是很正常的,确实是因为咨询出现了一定的效果,做心理咨询出现了一定的效果,然后家长也出现了更多的希望,所以才会嗯有了这个不知不觉的这个行为,我觉得作为心理师可以理解。

提问解答 ——
1.家长拽着孩子来咨询,孩子是不同意的。

作为咨询师怎么跟家长进行好的沟通,配合整个个案的顺利进行,这样的家长和这样的孩子我确实也是遇到过的,你这个问题确实是比较典型的一个问题。

案例:一个休学的孩子,中学生,他最开始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那样上学,后来他就干脆就不去了,他看起来其实不太像中学生,他表现的也很成熟,之前他妈妈曾跟我说过他们的关系啊,是这个样子的,就是妈妈说,我做什么都要给她一定好处,就是包括这个孩子来我这里做咨询。也是有好处的。

听到我这样说,我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想法,有没有从中发现什么,那这时候发现了吗?这个孩子自己的事情也变成了需要母亲去求他来做,妈妈现在已经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孩子就拿这一点来要挟着他妈妈。

这个家长对我其实还是比较愿意接近的,那事实上有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个案的时候,常常会有同学,或者说心理师也会提出来,这时候家长真的挺需要接受心理咨询的,但是家长执意的认为孩子有问题,家长背后会神神秘秘的问我怎么样,我的孩子到底有什么毛病,那么我们这时候应该说什么呢?

对家长说过孩子没什么问题,那我现在其实我觉得我不会这样说了,我曾经跟家长说孩子没什么问题的时候呢,家长觉得我很武断,而且也有会家长觉得我没有看出孩子的问题,那这个时候我就还要再去跟家长解释一些事情,我现在发现这个解释的过程中呢,会有一点耗能,那事实上我就不会直接去说孩子没有问题,我现在会耐心的和家长来讲一讲我看到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协助家长与孩子做有效沟通,有的时候孩子对家长好像表现的极其不耐烦恼,那我们就会鼓励家长鼓励家长,有那样一句话吗?叫温和而坚定,这5个字说起来比较容易,但做起来其实真的很不容易,很不容易。虽然刚才我提到的那个家长好像已经无能为力,但是他也是常常会跟孩子发脾气的,他这个孩子他努力了很久才来到我这里,他倒不是被扭来的,他是被收买了才来的,那来到我这里这个孩子能有什么意愿呢,是不是?我只能说我和他之间谈到了他感兴趣的话题,然后他好像是突然间产生了一点好奇,从这里我们打开一些心理咨询的思路,但是如果这时候妈妈发生改变的话,或者是说她的家长发生改变。这样是不是对心理咨询的效果就会更好呢?我这个时候会和家长谈谈以往的他们沟通的一些事,让家长和我一起回忆他们之间的生活状态,他们之间沟通,联系是怎样一种方式,然后一起来讨论,协助家长做整理。

帮助家人进行个人化,还有就是有很多家长他会比较僵化,那么这时候就这种无能为力的家长来的愁眉苦脸的,这样的家长,我们也要想办法协助这个家长,让家长能够活化,就是让它变得不那么僵硬,活化他的情绪,让他有有朝气,这样家长自身有了力量,也会对孩子有所帮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