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读书《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2020-02-18 11:46:09)
标签:
哈雷内在小孩原始信任关系需求自我价值 |
分类: 哈雷读书笔记 |
和别人相处时,因别人的一句无心之说或是不经意的某个动作,我们突然大发雷霆或是歇斯底里,判若两人?但当冷静下来后,我们感到匪夷所思,为什么当时我们的反应会如此激烈,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情绪?
我们之所以会情绪失控,是因为受到内心的小孩所影响,对事情做出扭曲的解读,并自动采取相应的保护策略。
什么是内心的小孩?内心的小孩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考和行为的?我们要如何减少内心的小孩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呢?这些《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给出我们答案。
本书作者:斯蒂芬妮·斯蒂尔,德国著名的心理医生,畅销书作家。该书是“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的第五本,一经出版便高居德国各大畅销书榜的前茅。在这本书中,作者带领我们深入内心,重新审视童年经历,找到所有心理问题背后的根源和解决方法,帮助我们走出童年创伤,成为更好的自己。
内心小孩是如何形成的——
1.内心的小孩是童年印记
内心的小孩是童年印记的比喻,用来描述性格当中由潜意识控制的那一部分。除了与生俱来的天性外,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和自我价值观很大程度会受到童年经历的影响,这些经历会形成一种印记,烙印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成为我们性格的一部分。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小孩在童年时期遭遇了创伤和虐待,他的内心就会产生恐惧心理。这种心理会潜藏在他的潜意识里,变成他性格的一部分。长大后的他,在面对人际关系时,也会习惯采取高度戒备的心态,无法完全信任他人。
2.原始信任决定了内心的小孩是阳光还是阴影
内心的小孩分为“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阳光小孩代表着我们受到的积极信念和正面力量,比如说:快乐、好奇、冒险精神等;而阴影小孩则代表着消极信念和负面感受,比如说,悲伤、压力、孤独等等。
原始信任。心理学家指出,从生命体形成到孩子个体发育成熟,这期间处于一种十分脆弱且极度依赖父母的状态。信任感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会本能地通过自己的感受,比如抚摸、声音、亲昵行为等,识别自己是否受欢迎,这种生命最原始的信任感,被称之为原始信任感。
原始信任就像我们内心的港湾,它能够给予我们温暖和保护。如果没有原始信任,我们内心就会感觉到孤独和痛苦,漂泊无依。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女孩童年时期长期缺乏父母的疼爱,成年后,她遇到对她好一点的人,她就会想要从这个人身上寻求保护和依赖,因此变得特别“粘人”,面对感情时,总是患得患失,害怕失去。而这会给身边人带来很大的压力。相反,如果是一个原始信任感强的人,即便他长大后遇到感情问题,他也能用积极的方式和态度去解决。
原始信任决定了内心的小孩是阳光还是阴影,对于我们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3.内心的小孩源于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我们每个人在童年都会面临四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它们分别是关系需求、独立和控制需求、快乐需求、自我价值及认知需求。如若这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就会让我们的内心产生匮乏感,长大后就会不惜一切,来弥补自己缺失的东西。
--第一种需求:关系需求。
关系需求是众多需求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童年时期,我们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呵护与关爱,当这份期待得到满足时,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反之,我们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关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孩子,长大后就很容易在亲密关系上出现偏差行为。一种是孤僻,拒绝与他人建立关系。另一种则是不断向外索取爱,过度依赖伴侣。
--第二种心理需求,即独立和控制需求。
我们都希望能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些事情。当这种独立需求长期受到了阻碍和打压时,我们就会很容易自我怀疑,认为自己能力不行,即便长大后,我们也会极度需要他人帮忙承担责任、扫清障碍。另一种情况则是我们会跟自己的父母决绝划清界限,以求独立生活;甚至有可能在婚姻中成为父母的翻版,通过操控伴侣和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第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追求快乐,快乐需求
我们每个人都向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当这种快乐需求被过分抑制或是无限放纵时,长远来看,它会导致我们无法在满足快乐和抑制欲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我们或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敢让自己有一刻的松懈;或是沉溺于享乐中,以此弥补自己的缺失。
--第四种基本心理需求——自我价值及认知度需求。
自我价值是一个人的最高层次需求。这种需求是与生俱来,它能给予我们强烈的存在感。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受到父母的鼓励和夸奖,那么在他心里就会形成这样的信念,认为“我是受欢迎的”,“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因此比较自信;相反,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受到父母的批评贬损,那么在他的内心就会产生负面的信念,认为 “我是个没用的人”,“所有的错都是我的过失”,长大后抗压能力会比较差,无法建立自信。这就是自我价值及认知度需求所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内心的小孩是我们人格的印记,它源于我们童年的经历,它是阳光还是阴影,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原始信任。此外,它的形成还源于我们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每个人都有四种基本心理需求,关系需求、独立和控制需求、快乐需求、自我价值及认知需求。当这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长大后,我们就会采取一切手段来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
内心的小孩是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的——
1.我们感知的世界都是内心的投射。
内心的投射指的是一个人将内心的价值观与情感好恶映射到外界事物上的心理现象。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眼中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内心是怎么想的。
投射会扭曲感知,而很多时候我们是没办法分辨出来的。前面我们提到了,内心的小孩源于我们童年的经历,它会形成一种印记,深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些状况时,这些看似被遗忘的童年经历,就会快速划过我们的脑海,影响着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这就是投射带来的作用。
一对夫妇在生活中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有一天,妻子忘记买丈夫想要的香肠时,丈夫勃然大怒。这让妻子感到十分不解和屈辱。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丈夫受到了阴影小孩的影响。在他童年时期,他的母亲总是忽视他,不能满足他的愿望。因此,在麦克潜意识里,潜藏着“我不被重视”的信念,当妻子忘记买香肠时,丈夫内心的小孩就会吼叫:“又来了,我总是得不到足够的尊重”,以至于捕风捉影,从而陷入恼怒。他看似在为现在的事情争吵,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历正在影响着他现在的行为。
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小孩都活在过去,不管是阳光小孩,还是阴影小孩,我们都习惯性地用过去的经历来解读今天遇到的事情。
以阴影小孩为例,由于童年承受剧烈的伤痛,很多时候会被负面的情绪影响,认为自己不够好,是个没有价值的人,同时认为身边的人也是这样看待自己,以至于对于现实总是充满焦虑和不安。而阳光小孩则相反,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从小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下,长大后也会天真地认为成年的世界也是如此,因此很多时候会自我感觉良好,容易误信他人。
很多时候,外部的世界都是一面镜子,我们从中看到的就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如果我们无法摘掉“童年经历”这个有色的眼镜,我们就永远都无法清醒、客观地感知这个真实世界。
2.内心的小孩还会会让我们下意识地开启自我保护策略,以便逃避童年的伤痛。
自我保护是人类的本能,就像很多动物一样,当感觉自己受到生命威胁时,就会本能地缩进自己的壳里,或是将竖起硬刺,从而抵御外界的伤害。人类也不例外。问题在于,很多时候,我们由于阴影小孩本身的脆弱,会将害怕和恐惧投射在人和事上,将一些危险放大,从而产生过于保护自己的行为。那么,具体会有哪些表现呢?我们一一来看。
一种常见的自我保护策略是逃避退缩。从根本上来说,逃避和退缩是所有保护策略的基础,因为它能让我们将自身伤害降到最低。
逃避退缩的方式很多,比如说回避,下意识地远离那些让自己不愉快的关系或场景。举个例子。小时候经常与父母分开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害怕依赖,当有人试图在情感上接近他们时,他们就会开始紧张,刻意地躲避。
还有一种典型逃避方式,心理学称之为“离解”,这种状态有点像我们QQ的离线状态,就是人在那,但心不在那。比如,从小活在强势父母阴影下的小孩,长大后,他会认为交际有压力,独处才安全;而当他面对自己不喜欢却又无法逃避的人时,就会无视他人的存在。无论那个人跟他说什么,他都会当作没听见。
尽管逃避退缩能帮助我们免遭伤害,但它却不能帮我们真正地解决问题,而且长期的逃避,会让我们的问题越变越多,最终变得无法解决。
还有一种常见的自我保护策略是迎合伪装。这一类人往往害怕冲突,会尽力迎合身边的人,即便遇到让自己难过的事情,也不会真实地显露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讨好型人格”。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主人公松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时候,妹妹体弱多病,父亲只疼爱妹妹。缺爱的松子发现扮鬼脸可以引起父亲的关注,于是不惜扮丑博取父亲欢心。这也导致她长大后也总是习惯性取悦他人,工作上被猥琐校长占便宜不敢说出去,感情中害怕男友抛弃,于是不断地做出让步。她终其一生都努力都在掩饰自己,去讨好每一个人,却独独忽略自己。
对于这一类人来说,完全放开自己,意味着要暴露自己内心的脆弱,让别人看到自己不完美的一面。但事实上,极力隐藏阴影小孩,会让别人无法了解真实的你,过分迎合也未必能让我们获取他人好感,做自己,爱自己,大胆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反而会身边的人觉得你更真实。
与过分伪装相反,另一种常见的自我保护策略则是愤怒攻击。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小时候生活在压抑或暴力环境中的孩子身上。他们内心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往往会用戒备心理对待周边情况,当感觉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或是侮辱时,就会立即启动反击来保护自己。
一个男孩子,他的父母都酗酒,且有暴力倾向,这让他的童年一直处于阴影和无助中。长大后他对于一些不尊重自己的信号会非常敏感,比如别人一个怪异的眼神或是笑声,就会让他误以为别人在嘲笑他,因此恼羞成怒,进行口头攻击。事实上,这些过激的反应并不是针对当下的事件,而是他阴影小孩开启的自我保护策略。
虽然愤怒、攻击能保护我们内心的阴影小孩,但不可避免的,它也会让我们四面受敌,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想要改变这种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冷静下来,仔细观察和思考,让我们如此敏感的原因就是什么,将这些问题一层一层的剥开,找到潜藏在这些行为表象下面的根源,从而切断这些源头。
内心的小孩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我们感知的世界都是内心的投射。不管是阳光小孩,还是阴影小孩,我们都在用过去的经历来解读今天遇到的事情。当我们的认知被扭曲时,我们会下意识地开启自我保护策略,比如逃避退缩、迎合伪装、愤怒攻击等行为来逃避童年的伤痛。
如何减少内心小孩对我们的影响——
1.抛弃自我保护策略,接受和安慰阴影小孩。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和优点,但很多人因为追求完美,总是不愿意承认阴影小孩的存在,甚至想方设法地和它抗衡。这样做不仅会让人感觉疲劳,而且还会导致阴影小孩更加频繁的出现,来证明自己存在。
接受阴影小孩的存在是所有有效方法的前提,只有欣然接受了我们身上的所有东西,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发生改变。
--学会觉察,发现阴影小孩。当我们处于阴影小孩的旧模式里时,我们往往很难意识到自己认知和行为上的问题。只有跳出这一模式,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我们才会发现问题真正所在。觉察能帮助我们调控自己的感知、思考和情绪。比如,当我们突然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做出过激的反应时,试着冷静下来,从第三者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为,也许你会发现这不过是我们的阴影小孩作祟,而并非对方的言语过失。
--学会去理解它。当阴影小孩出现时,我们要学会觉察和理解它的动机、感受和想法,而不是一味地抵抗它。比如设想一个你经常遇到的典型冲突,在这个场景下,阴影小孩总是会感觉到失落、无助,并出现自我保护的行为。这时,我们要深入内心,从阴影小孩的角度出发,去体会它当时的感受,致使这种感受产生的负面信念。同时,我们还可以将这些感受与过去的童年经历建立联系,比如当我们面对这个冲突,重新反思整个过程时,我们也许会发现,我们之所以这么无助、失落,是因为它让我们想起到小时候被父母打骂的场景,我们很想保护那个小小的自己。这样你就能理解为什么阴影小孩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出现攻击的行为了,理解阴影小孩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而理性认识当下发生的事情。
--从成人角度安慰阴影小孩。想要不被阴影小孩控制,把阴影小孩和成人自我分开非常重要。成人与小孩不同在于,成人已经能够理性、有逻辑性地看待和思考问题。在书中,作者给我们的建议是当内心的阴影小孩哭闹时,我们可以站在成人的角度给予它安慰,可以轻轻拥抱它,并用一种亲切的声音告诉它,这一切都不是我们的错,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完全有能力改变着一切,从而及时讲我们潜意识转变成为成人意识。
2.学会运用价值策略,发现内心的阳光小孩。
想要告别阴影小孩这个旧模式,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一个新的模式去替代旧模式,也就是发现内心的阳光小孩。发现内心的阳光小孩,并不是意味着我们要推翻自己,因为这些积极的一面事实上已经在你身上,你生而闪耀。我们要做的只是找到它们。
--发现自己的积极信念。那些在你失落无助时,能给你支持性的想法或让你内心变得强大的优秀品质。就是我们的积极信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找,比如,观察自己父母身上有哪些可以汲取的优秀的品质,或是问问身边的朋友,他们眼中的我们是怎么样的,有什么优点,我们还可以在发现内心阴影小孩的核心信念后,将它转换成为我们的积极信念。比如如果你的信念“我做不到”时,你可以试着重新表达,将它转变为“我可以做到”。
--找到自己的价值策略。自我价值感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的,同时它也是一种神奇的对抗阴影小孩的方式。当我们内心怀抱着更高的价值观时,比如说公平、坦诚或是信任,我们就会更有勇气面对那些让我们恐惧的事情,同时,我们也会更加客观地看待我们的价值,不会轻易地因为别人一句批评就否定自我价值。当我们不断超越自己,这时原生家庭对于我们的影响就会相对减少。
--固定你的阳光小孩。当我们找到内心的阳光小孩,也就是前面说的积极信念和价值策略后,我们还要经常练习,将它固定在我们情绪、精神和身体里。比如可以经常回忆那些让你感觉美好的场景,或是感受积极信念带给你力量的时刻,尽可能多地唤醒自己的阳光小孩,让自己保持在阳光小孩的状态中。
想要减少内心小孩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就要学会抛弃自我保护策略,接受和安慰阴影小孩,并运用价值策略,发现内心的阳光小孩,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走出童年的伤痛,重新寻找自己也许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只有我们当开始觉察和行动时,改变才有可能发生。
回家的路的是一条艰难的路,也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带给我们勇气,让我们能直面过去童年的创伤,与过去告别,同时找到通往幸福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