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理旅游摄影育儿杂谈 |
1.
小孩子似乎都有亲近动物的天性,球球也不例外。
球球一岁零八个月,正是无所畏惧的年龄,不论是小猫还是大狗,他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在沙发上和小猫坐到一起,或是地上与大狗趴到一处,是球球最开心的时候。
妈妈很坦然,球球和成年的金毛玩到一块,她也不阻拦,还拿出手机拍照。外婆则锁着眉,连声催促:“拍几张照片就行了…”即便是温顺的猫咪,外婆仍是一脸担心的神情。
2.
球球的外婆比我妈小两岁,但保养得当,衣着得体,看起来比我家老太太年轻很多。与她交谈,言语也爽利,不是一般老年人的昏然语境。外婆应是年轻时受过良好教育,如今虽步入老年,有子有孙,还是保留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我问她,怎样保持了现在这样轻盈的体态?老太太告诉我,她喜欢跳舞。
球球外婆这样的开明老人,在对待外孙的养育问题上,竟然也和大多数老人没什么不同。
很久以前,就注意到年轻的父母和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对待孩子教育和生活问题上的分歧。印象比较深的也是找我拍照的客人,祖孙三代,小朋友两岁多。奶奶与孙儿对话的时候,都是用叠词,“吃饭饭”“坐车车”之类。年轻妈妈纠正了奶奶几次,奶奶脾气比较拧,最后说了一句:“那你以后不要让我带他。”此话一出,气氛顿时尴尬。我说了些笑话圆场,实际效果不太好,那位奶奶整个下午都绷着脸......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我想尽了办法,也没能将气氛调整成上午那样,最终的拍摄效果不太理想,让我很沮丧。
出来旅行,应留下愉快回忆,本就不值得为小事动气。而我为了照片的最终效果,首先得保证大家的情绪,所以拍摄时出现父母希望孩子怎样,而爷爷奶奶又不同意的时候,我都会主动平衡,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以免分歧进一步发展为矛盾。但是当客人一家因为是否该为孩子增添衣物,是否该吃零食,是否可以趴在地上玩等等类似这样的事情出现分歧的时候,我通常一筹莫展,因为两方的立场都合理。
我当然理解球球外婆的担心,再温驯的猫也有利爪,再听话的大狗也可能一不小心绊倒孩子。虽是宠物,到底是畜牲,谁也不能保证一定不出事。我也理解球球妈妈的心情,难得见到这么多动物,既然孩子喜欢,那就让他开心一会儿。而且客栈的狗和猫都见惯了人,不会有什么太大风险。
我内心在球球妈妈一边,也认为风险不大,孩子的开心倒是很难得。但是也没必要为了拍一组照片,而使老人在旁边担惊受怕,这时候与老人讲道理,既轮不着我来讲,也讲不通......只能快速完成一组照片,将球球抱起来交给外婆,外婆一刻不停,带球球去洗手。
3.
经常有同龄人,会说到与老一辈的观念不同。每件小事,都可以上升到生活观,价值观,道德观......最后的结论是和老人讲不清楚,讲不通。
“老一辈”这种说法其实比较含混,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有一个发现,并不是越老的人越难沟通。难沟通的通常是我的父母辈,也就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而上溯爷爷奶奶那里,无论教育程度高低,都或多或少保持了一种开通开明的本性,他们反倒更少将人生经验强加于下一辈。
或许我身边的一些例子还算个案,但后来我想到了时代和环境的关系。曾经看过一个上海作家的书,他也是五十年代出生。在一篇文章里,作家说他上小学的时候,每天回家需要经过一个弄堂,一路都会听到叮叮当当的钢琴声。后来慢慢少了,到了他上初中,回家路上一片寂静。最糟糕的是,邻居们互相变的冷漠,在狭窄的弄堂擦肩而过,竟然都不再打招呼。
关于我的父母辈成长的六七十年代,虽然已经有一些统计数据和所谓真相披露于世,却不及这篇文章带给我的触动。成长于那样的时代和环境之下,他们谨慎,保守,固执,缺乏信任......这些都不能称之为个性,而是共性,一种大时代大环境压迫出的共性。
父母的上一代,关于他们所处的环境,通过阅读,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判断。虽逢战乱,大多数人生活水准很低,但很多人,尤其是受过教育的人,思想并未被禁锢,他们思维的边际和对事物的界定,乃至对日常生活的要求,对审美的需求,甚至比现代人更高级。而生命的本意,他们领会的似乎也更彻底,毕竟,整个社会在那时候还没有成为一台机器。
4.
球球的外婆比我母亲小两岁,育有一子一女。儿子比我小两岁,女儿比我妹妹小两岁,儿子还没能给他孙子,但女儿给了她一个外孙。
同样的家庭结构,差不多的年纪,但我没有孩子,我妹至今也没有小孩。虽然“无后为大”已是落后观念,但我知道每一个老太太心里都有一个抱孙子的愿望,我妈也不例外。
我不可能为了母亲的愿望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勉强去要一个孩子。但每次拍到祖孙三代,想到自己的母亲,想到她的期望和希翼,想到我们之间因为时代和环境铸就的无法跨越的沟渠,还是禁不住为她难过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