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福人生原创】情绪的奥秘

(2015-08-11 19:00:40)
分类: 个人成长-成长不烦恼
【幸福人生原创】情绪的奥秘

作者:刘鸿娇(本公司专任心理咨询师)
你的情绪诉说你的需要
    一位朋友刚刚失恋不久,她非常清楚的知道他们并不合适一起走下去,但是当对方向她提出分手时,她还是情绪失控,并且告诉我一个在我看来很不可思议的想法,她说,如果可以她期望跟他复合,然后再踢开他。
    当听她这么一说,我便知道了,这段感情里,她失落了那份自尊感,一份被人拒绝的自尊感,所以才有那么强烈的愤怒,想要报复对方。

情绪的定义
    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所以,情绪与我们内在的需要有着莫大的关系。我们每一天都会经历各种复杂的情绪,快乐、兴奋、满足、轻松、焦虑、忧伤等等。我们是否有停下来想过某些情绪常常出现,我们常常回避却从来没有深深去思索过,这个情绪到底在向我们诉说什么?

情绪的意义
    我们每一个人生存于这个世界上,情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护工具。比如,你看到蛇你会惧怕,此时你的需要是保护自己的安全,不受到蛇的攻击,所以你采取行动迅速来开从而保护自己。当你在一次大型聚会中你感受到被冷落,你觉得不舒服。此时你的需要是被关注,拥有归属的需要。你可能要么就离开类似的聚会;要么你就会想各种办法让自己去融入;也有可能你还会故作清高,心里告诉自己说“我就是这么特别”或者告诉自己“我才不在乎这个聚会呢,一群俗人”。从而让自己这种被冷落的感觉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只是这种缓解方法不一定是长久有效,可能你只是用了一个创可贴,却没有祛除根部的顽疾,而顽疾就是的深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情绪的奥秘
    情绪有时候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调皮,眨着眼睛或者装无辜,或者大哭大闹,只想告诉他的主人“我需要主人的关注”。既然如此,你若不关注这个情绪的小孩子,只是随意用一点小糖果打发他,或者严厉的指责不许哭闹,却不问问它你究竟为何哭闹呢?他会不停的用不同的方式吵闹你,直到你真心的关注他的需要。

    当然也常常看到许多的人用不同的方式面对这个情绪的小孩子。有人逃避,只要负面情绪一来,就喝酒或者用其他可以忘却情绪的方式来面对,或者逃到工作中;有人否认,常常自我安慰,酸葡萄心理,否认情绪的存在,根本就不理会情绪的孩子,所以情绪的孩子只好被关在屋子里,却让你隐隐作痛;有人过度满足这个情绪的孩子,放纵自己的负面情绪,自怜。

    而如果你真的想发现情绪的奥秘,你就必须关注这个情绪的孩子,你要蹲下来,细心的关照这个情绪的孩子:你怎么了?你需要的是什么?这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个情绪的小孩子不一定能够非常清楚的告诉你他的需要,但是只要你有耐心,假以时日你就能够越来越理解和喜爱情绪的孩子,因为他是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不仅仅会喜爱他的笑脸,你更会喜爱和疼惜他的哭闹,因为他是为了保护你。

需要和依附关系
   我们的需要与小时候和父母亲的依附有着莫大关系。依附关系指的是婴儿因为社会与情感需求,而至少与一名主要照顾者发展出亲近关系,否则将造成其心理与交际功能长久的不健全。小时候父母亲对婴儿的需求敏感,且能够付出关心、关怀和无条件的爱,那么孩子的小时候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就会形成安全的依附关系。

    如果依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则会在以后的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上出现问题,具体则表现面对负面情绪时采取错误的应对方式。

    举个例子来说,中国式家庭教育很容易出现重男轻女,女孩容易感受到被忽略,被忽略的孩子有着渴望被关注的需要,因为这个需要在小时候就没有得到满足,长大以后的人际关系里则会常常体会到忽略。因为在孩子的信念中已经形成的一个观念“我不值得被关注”,所以她也会自动的隐藏自己,使得大家忽略她,到最后证明自己真的就是被忽略。这也就使自己陷入了一个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恶性循环中。所以只要有大型的聚会,就会感受到被忽略,而忽略则会引发自我价值感的低落。而实际上则是被关注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满足失落的需要——放弃无用模式,寻找有效途径
    我们一旦了解了源头,是因为被关注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就可以去满足自己失落的需要。被关注的需要未曾得到满足,有人采用逃避,不再参与大型聚会;有人屈从,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命,自怨自艾;有人过度补偿,穿着夸张或者言辞激烈只为求关注。而这些方式并未能够真正的满足心底的需要,当一个静下来这种不被看重感觉依然涌上心头。

    所以,要满足失落的需要,首先要放弃无用的模式,而尝试采取有效的途径。
    1)首先从源头着手,如果你愿意尝试,可以回顾小时候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画面,首先了解你自己主要失落的需要是什么?你可以尝试去多观察自己,常常在哪些状况下有强烈的相似的情绪,然后静下来思考我当时这么强烈的情绪原因是什么?我需要的是什么?小时候最早出现这种感觉是在什么时候?

    然后在小时候的画面中去满足那个小小孩子未曾满足的需要,常常是被安慰,被肯定,被拥抱与鼓励。因为长大的我们已经拥有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了,我们已经是成人,我们能够去满足小时候的未曾满足的需要,从而让那个在心底里低低倾诉的孩子得到安慰和关注。

    2)从现实生活中满足自己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负责。尝试改变行为模式,不再走极端,适当的表达自己的需要,逐渐进步。比如一个人的需要是被接纳与了解,行为则是忍气吞声。那他的行为则是学习适当的表达,但是他必须学习可以忍受自己部分的恐惧,思索好表达的内容,然后尝试做表达,进步一点则适当奖励自己,把表达作为自我改善和提升的目标。

    只有尝试满足自己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负责,情绪才能够被更好的处理,而不是被简单的压抑或逃避,也只有如此才能更深体会生命逐渐的成熟与平静安稳。

大脑帮助你应对情绪
    维维很快就要参加期末考试了,虽然一直都用心准备,但是进入考场的那瞬间还是手心冒汗,还是紧张与心跳,这让她非常的苦恼。这和很多职场人士要发表演讲或者见重要客户的紧张程度不相上下。

    遇到有挑战的事情,或者是自己很看重的事情时我们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身体的反应,比如手心冒汗,心跳加速,脸红等等,每一个人的生理反应都不尽相同。但有研究已经发现其实这样生理反应是正常的,是人们应激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就如动物界遇到强势动物时会激发身体的能力来应对一样。

    当我们有这些手心冒汗、心跳加速时,就会对这些生理反应不自觉的进行归因,这是人类的习惯,总是想找到原因,但是常常会归因错误。其实大脑让你有生理反应,只不过是告诉你“嘿,你要准备了呀,接下来的事情很重要,我已经高度重视了,准备应付了”,其实大脑在帮助你激发你全身心的注意力来面对当前的挑战,所以你就去面对就好了。

情绪认知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了情绪受环境因素、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3种因素所制约,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上面的例子也就是告诉大家,虽然我们会受到到环境因素和生理唤醒的影响,但最终影响情绪和行为的是我们的认知。
 
情绪管理启示
    从上面的理论我们也可以看出,情绪会受到环境和生理反应的影响,但是认知却在这三个因素中起最重要的作用。认知是大脑的机能,我们可以尝试改变认知从而管理情绪。当有一些你不舒适的生理反应时,其实只是大脑在提醒你它在为你做准备了,这样便能够对生理反应有很好的知觉,从而在面对不同情境时有平和的心态。

可是如何做到不误会大脑呢?
    首先,你需要和不舒服的生理反应共处,并且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因为大脑和身体在帮助我们面对。这样我们才算是正确的理解了大脑,就如一个人生病了,只是一个征兆告诉你,有些东西出了问题,需要有所改变了。

    其次,要调整自己的认知,更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不陷入环境因素的困扰里。举例来说,同事没有和自己打招呼,那么你就觉得是对方不喜欢你?你可能需要客观看待现状,对方真的不喜欢你吗?有其他证据吗?他只对你这样还是对所有人?如果真的他不喜欢你,你可以做什么让自己好受一些呢?等等应用一些理性的对话,让自己不是陷入“自以为是”的感受里,而是能够理性看待客观环境,面对自己的情绪问题。

    大家不要忘记了,生命是奇妙的,大脑会帮助我们更好面对现实状况,所以听它反应,接纳它,且尝试正向的理解它,这样你才能在复杂的世界里生活的轻松和自在!

你可以做到停止发怒
    玲玲和立坤是夫妻,这次因为一件小事情就大动干戈,吵得不可开交。可就在这时候,立坤的电话响了,立坤一看是上司打来的电话,刚刚情绪激动破口大骂的样子,立马改变,变得毕恭毕敬,接起电话时,语气平稳,好像刚刚根本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的风平浪静。
 
    这样的情形我们常常见到,可是总有人说,我没有办法不生气?那我们怎么解释立坤的举动?假若说,我愿意给你一个假期或者一张面额较大的钞票,然后你需要承诺最近一周不可以发怒,你能否做到呢?
 
    常常有人跟我抱怨说,我实在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怒气,然后我就引导他一些管理怒气的方法,可是到最后他还是回我一句,这些我都知道。所以很多的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怎么做,我们只是不这样做,因为我们不想改变,不改变成为我们可以任性的资本,可以带给我们“我就是拥有特权,我就是可以任性,我就是与众不同”的信念。而这些想法,到最后就回归到了一点-----自我保护和自我中心的本能。但这不代表是本能,我们就要任由其肆意发展,直到婚姻破裂,直到众叛亲离。不要忘了,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理性,只是在权衡之中,我们可能有时候少了长远的眼光。

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
    心理学家拉扎鲁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互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个体不但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因此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刺激事件于己的利害关系及其程度)、次评价(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与控制)与再评价(人对自己情绪与行为反应有效性与适宜性的评价)。
 
    初评价,即我们遇到刺激情境时,本能性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基本是不经过大脑的分析就反应出来了,所以生气就发怒,恐惧就逃避这是人与动物都拥有的本能。但是作为人类,我们拥有理性的思考,且逐渐社会化与成熟,就可以尝试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行观察与调节,找到合适和有效的反应方式。所以可能我们会重复犯多次一样的错误(因为本能性反应),但是只要我们可以尝试对自己的情绪反应进行评价,以及反思什么样才是最合适有效的行为反应,并且调整自己的情绪反应,我们就可以越来越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而不仅仅是本能性的反应。
  
    举个例子而言,一对夫妻每一次都因为同类事情有矛盾,引发大吵,那么就需要尝试回顾:在此事件中你有什么样的情绪与行为?这样的情绪与行为的结果是什么?能够达到你期望得到的尊重、被理解或者夫妻关系更好等等这些目的吗?如果达不到,你应该要做什么样的调整?等等,思考之后,再面对类似情境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以达到自己期待的目的。
 
    当然也要允许自己可能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但是小变化带来大变化,假以时日,良好管理情绪的习惯就可以形成。
【幸福人生原创】情绪的奥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