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心理原创】你会错怪孩子吗? ----除了“对不起”,还可以做更多

标签:
育儿 |
分类: 亲子教育-亲子总动员 |
我错怪她了
周末朋友们聚在一起自己包饺子、包汤圆,朋友不满四岁的女儿小Z对包汤圆也非常感兴趣,扔下小自行车就要加入我们的行列。
我注意到的时候她已经揉搓好一个大大的汤圆,要求放入盘子。从她兴奋地要加入到做好一个汤圆,这短暂之间发生了什么,我全然不知。想当然的以为她没洗手,应该是哪位好心的阿姨打发她一团汤圆粉让她自己玩而已,所以她的“作品”是不能吃的。
但小Z坚持说自己是洗了手的,而且还要继续包。这时我像个检察官一般开始询问细节,什么时候洗的?在哪洗的?谁帮洗的?希望她知道“撒谎是不对的,且会被戳破”。但最后证明:她确实洗过手,是我错怪她了!
我马上羞愧地跟她道歉:“对不起,阿姨没有弄清楚就错怪你!咱们一起包吧!”她立刻甩掉被错怪的坏心情,开心的干起活来。
情绪记忆
纯真的孩子很快就忘记这件事,开心的融入到别的事情中去,好像就真的过去了。我觉得这正是上天给孩子的礼物,不然那些隐隐受伤的孩子如何能长大成人?但安静下来细细体会时,觉得一句“对不起”还不够。虽然孩子原谅了,已经放过我了,但作为一个言语表达能力有限的孩子,她被错怪却无法辩解,深层的感受也无法交流出来,我开始担心这会成为她糟糕的经历。
细想,小Z满怀热情却被错怪,甚至还被“审问”,这中间其实有很复杂的心情,我能看到以及猜到的就有:明明洗手了却被错怪的生气;不知道该如何证明自己的着急;被认为是坏孩子的委屈难过;也许会失去包汤圆机会的担心害怕。
虽然小孩讲不出来有哪些情绪以及为什么有这些情绪,但这些负面的情绪很有可能是她经历的,大脑很容易记住这些强烈的情绪。如果她经常感受到类似的情绪,这种情绪会更容易在日后的类似的事情中被唤醒,成为困扰!
其实来寻找咨询的案主,有时也并记不清童年具体发生的事情,也分不清是什么情绪,但就是很痛苦,如鲠在喉轻松不起来。
帮助孩子了解和体会自己的情绪
所以我打算下周再见到小Z时,跟她聊聊这件“往事”。问问她是不是经历过以上的心情,让她知道我了解她,并真诚的表达我的抱歉:是因为我一时的错误害她不好过。也表达我对于她的宽容原谅很感激,而且我一直都喜欢她。
大人温暖同理的、不批判的把这些复杂的心情反映给她时,她就有机会去接触和了解自己的感受,她也明白她被错怪时确实会有那些不好的感受,但那些感受都是正常的,而且这不是她的错,也不是别人故意为难她。
当这个经历被完整的好好处理和解释过后,就不再以强烈的负面情绪被记存在大脑。那这件事就成为她学习成长、拓展情商的机会,而不是伤害。
推荐阅读许珂老师的文章:《你尊重孩子吗?》http://blog.sina.com.cn/s/blog_85f485470102v3n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