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仁爱心理原创】爱要怎么表达?——不再用责备表达爱

(2014-06-24 20:07:45)
标签:

人生哲理

健康

分类: 人际关系-和谐人际舞

【仁爱心理原创】爱要怎么表达?——不再用责备表达爱

作者:刘鸿娇(本中心专任心理咨询师)

 


我们常常用责备表达爱

 

曾经有一个小朋友,伤心的跟我说过一件事,我记忆犹新。

 

他说,有一次他骑自行车不小心,差点被车撞倒,自己吓得半死。家里人没有任何人安慰他,却只有责备他,让他感觉不到家的温暖,还有临近死亡的那种恐惧感也无人诉说。后来他慢慢的开始从感情上疏远家里人,不愿和家里人敞开心扉。家里人真的是像他感觉中那样不爱他吗?

 

父母亲“爱之深,责之切”是中国的至理名言,显然父母对孩子的爱无人能怀疑。但是常常能看到童年经历对人的伤害,父母亲常说:“你看你就是不如你姐姐或是妹妹,真是没用”显然的,父母亲借着这句责备希望通过以此来激励孩子能够更上一层楼,可是孩子感觉不到父母对自己的接纳,通过责备传达爱,常常孩子接收到的就是责备,认为自己不够好,让父母失望。

 

街上的陌生人如果不小心摔跤,你也许会付出关心,帮他一把(当然要帮得有智慧),但是绝对不会去责备他的不小心。我们对陌生人尚且有怜悯之心,可是对我们亲近的人,我们却因着关心,因着“爱”反而责备对方,这样对关系是百害无一益。问题是纵然我们头脑知道,心理明白,到了时候还是责骂。因为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关心和爱。

 

再举个晚归孩子的例子。孩子晚归,父母亲内心最深处当然是关心,是害怕孩子有危险,所以期望孩子早归。可是现在孩子已经晚归了,孩子一回来就开始劈头盖脸的大骂,孩子根本接收不到父母亲其实是关心自己的安危的讯息,孩子感觉到的是无论自己晚归的理由是什么,大人是不会听的,永远只有责难和不接纳,根本就不愿意理解孩子;只能忍受任由父母责骂了。

 

关心用责备来表达,是一个错误的表达方式,这样是无法期望被责备的一方能感受到被爱;再说,要被责骂的一方在情绪低落的情况下感受到被接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这种误导模式天天都在发生,这不仅仅存在于亲子关系中,也存在于夫妻或是其他亲密关系中。

 

如何表达爱才能被接收?

 

第一:责难之先,换位思考,接纳先行。

我们的传统文化,很难让我们说出:“我很担心你的安全,怕你在外面有危险”这样的话,但是我们却非常容易说:“你怎么可以这么晚回来,你还要不要这个家了”这样的话。在准备要说责难的话之先,我们为何不思考一个人际关系的真理(大概没有人没听过,没有人会不认同):“你期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先如何对待别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被接纳,那么我们也要尝试接纳别人,包括你的孩子或是亲密伴侣。在脑中复述自己的话,你希望听到你所爱的人经常用这样的言辞对你吗?即使你知道自己犯了错?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何苦把这样的感受加到爱你的人身上呢?

 

第二:我们要学会言行一致的表达爱。

我们可以回顾我们曾经责难亲密伴侣或是孩子的一些场景,回顾那时候自己最深的情绪是什么?是担心对方的安危,是渴望亲密感,是关心吗?如果是的话,你就可以在下一次学习言行一致的表达,你内心深层的情绪是担心,你就表达你的担心;是渴望亲密感就向对方表达你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是关心,则尝试表达关心。

要表达这些内心深层次的东西其实是不容易的,因为表达深层次关心的时,你的心是柔软的,不像表达责难可以给你一种愤怒的力量,愤怒只是我们的表面情绪,容易伤害到彼此;内心深层次的情绪则是:担心和关爱。

 

我们可以学习逐步表达我们内心的深层情绪,唯有对方接收到你的爱的时候,才会明白你的用心;为了爱的缘故,不愿你再担心,就会渐渐改变自己。

 


 

推荐阅读本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刘俪老师的文章:《摸到孩子的心——从实例看同理幼儿情绪》http://blog.sina.com.cn/s/blog_85f485470101k9w4.html

【仁爱心理原创】爱要怎么表达?——不再用责备表达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