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成明
此问题提出的经过“常尚一家亲”这个口号,多年来就在许多地方传播。其含义有两层,一是“常”字作为姓,有两种读音。
即“Chang”和“Shang”,不管读什么都是亲弟兄,一家人。二是“常”姓和“尚”姓两个姓氏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亲情,甚至不少地方形成了两姓的互相融合,这就真正落实了“常尚一家亲”。南召县板山坪乡范楼村常庄,居住着一支常氏族人,该支是清末从镇平县高坵镇城隍庙迁来的。经过艰苦创业,发迹于此。清末去县城云阳镇交公粮时,师爷姓尚,宛西常氏把“常”字读作“Shang”,就把常庄的姓氏改为了“尚”。从此,常庄一支常姓都变为了尚姓,连村名也改成了“尚庄”。但年长族人都知他们姓“常”,族谱和碑文都是这样记载的。多年来,该支名人辈出,有一个常延坤任南召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对家族非常忠诚,我让南召会长常德辉与其联系一下,携手搞好家族工作,德辉说,人家姓“尚”不姓“常”,不一会事,恐遭拒绝。我说没事,我早先通过常书林、常占甫二位宗亲了解到了该村姓氏的变迁情况。2020年10月上旬,我受延坤的盛情邀请,赴南召参加了宗亲交流会,与我同往的有安林、宗保二位;南召文研会负责人有荣、宗文、德辉、常涛、泉庆到场;延坤支系有书林、占甫、尚长富、尚德广。交流会圆满成功。会上,我赠给了尚氏族人几本《河南常氏》和《南阳常氏》,他们都很高兴(附照片)。尚长富是南阳市尚姓文化研究会的名誉会长,姓氏文化知识渊博,热情支持,参与家族活动,阅了我所主编的《河南常氏》后,感慨良多。立即向南阳尚氏文研会领导通报,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几个月来,多次与我联系,请求我南阳常姓文研会与南阳尚氏文研会加强交流,对两姓关系进行研讨,互帮互助,共同振兴两个族群。2021年元月9日上午,南阳尚姓委员会在南阳三亚宾馆认真布置会场,盛邀南阳常姓文研会负责人参加“南阳常尚一家历史渊源”研讨会。两会负责人共十人与会。大家不拘形式,各述己见,根据自己的阅历,畅谈“常尚一家亲”的实例,历史传承,文化研究成果,组织建设状况及经验,两姓发展、融合的愿望及设想,会议达成了高度一致,圆满成功。 此倾向产生的原因探讨根据多年的资料查证和社会实践,有关“常尚一家亲”的产生原因如此:
1、字形相近。尚字下面加一巾,构成常字。小篆结构也相同,尚字下面加衣字,构成裳。“裳”是“常”的“异体字”,下裙也。上作衣,下作裳。
2、读音相近。“常”作为姓有两种读音“Chang”和“Shang”,而“尚”的读音和常的一种读音一致,只不过一个是二声,一个是四声。如果不看字只听音都觉得是同一个字,是同姓,一家人。
3、两姓互融的实例。第一个故事是镇平县高坵镇常家庄常书林讲解的。其先祖常西跃听先辈们讲,常家早年弟兄分家向外播迁时每人扯一条白毛巾作为姓记信物,久后归宗。但后来分别时间较长,这些分别时的白毛巾有的尚在,有的丢失,因此,毛巾未丢失的为尚字下面带巾,姓常。毛巾丢失的为常字失巾,姓尚。常书林讲,民国后期,天灾,从内乡马山讨荒要饭来到他村常家庄的尚春山、尚振江、尚富成三户,受到了本村常氏的热情关照,划拨耕地,修房盖屋,送给吃的,使他们幸福的生存繁衍下来。后来这三户尚姓都改为了常姓,与常姓融在了一起。尚长富讲的南召四棵树乡马庄村一户尚姓人家收留落难常氏母子,对其悉心照料,合户二十多载,亲如一家,逝后葬于尚氏老坟的动人故事(后附原文),两姓都认同“常尚一家亲”。
4、2015年,淅川县常姓会长常春生到九重镇联络宗亲时,受到当地尚氏族人的热情款待,并要求加入当时成立的南阳地区常氏宗亲会,他们说“从来常尚一家亲”。4、两姓或几姓联宗,古来有之。如几千年来,由于亲密的师生关系,孔、孟、曾、颜几姓互联互通,世序不乱,增进了整个族群的影响力和发展动力。泌阳西苗庄常氏与苗氏,由于亲戚关系,几百年来,互相融合,字辈一致,世序相同,家族活动一起举办,为创造望族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5、历史渊源。我们中华民族,自称为是龙的传人,这包括所有民族和姓氏。几千年来,在二万多姓氏形成的过程中,最早的姓氏产生于部落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伏羲帝之后,有炎帝与黄帝,炎帝之所衍生的大姓有几十个,如:姜、齐、丘、高、丁、尚等;黄帝所衍生的姓氏有数百个,如:姬、史、孔、任、毛、常等,故我们华夏儿女,都称作炎黄子孙。常、尚两姓往上追溯,都是伏羲之后,同根同源。
6、联宗联族的好处。同姓之内,不同根源的支系,通过磨合、考证,对接世系、世次,合为同族,这叫联宗合族。联宗合族能扩大族群,壮大队伍,增进亲和力、战斗力和发展能力。不同姓氏的联合应称为“联宗联族”,但不能合而为一。宗亲可以互相联合对接,互帮互助,相互融入对方,抱团取暖,共同发展。但作为整个族群,有各自的历史渊源;发展繁衍经历;各自的文化、习俗、传承;各自的宗族治理方略,要融合在一起是不容易的。但可以互相联合,组成联盟,信息互通,资源互用,集中优势,并肩前进,振兴家族,以同盟军的形式增进两个族群的友情、亲情、合作是完全可以的。这也响应了党和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落实了“中华儿女一家亲”的信条,真是利国、利民、利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