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外
(2022-07-04 18:36:03)
所谓文字之外,是说文字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文字的字面含义,文字的真正含义,是文字背后的东西。
来望江楼上看什么?就是希望看到心上人归来的帆船。
“过尽千帆皆不是”。天际过来一条船,她以为是心上人乘坐的帆船,但是等船走进的时候,发现不是。
她现实希望,后来失望,然后循环往复一千多次。
可见她是多么地希望见到心上人!
“斜晖脉脉水悠悠”是说,她从早上一直看到晚上,还是没有等到自己心上人的帆船。
如果说“过尽千帆”从船的数量来说她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深,那么本句则是从时间上说明她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深。
上述两句不仅仅说明了她的思念之深,还说明了她内心的失望之大,之多!
有多么深的思念,就有多么大的失望!两者相辅相成的。
天黑了,想看过往的船只,都看不到了。
如果说之前看到天边的帆船给她希望,现在看不到帆船,连一点希望都没有了。
此时,她“肠断”白频洲。
诗人没有说她多么的痛苦,而说她因为思念肠子都断了。可见悲痛之深,之大!
诗人没有直接说“我特别想他,相死我了”,但是每一个字都说明这个意思。
比如,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表达的意思,并不是要知道家里的梅花开放了没有,其真正的意思是“我想她了,她好么?”
换言之,这首诗文字之外的真正含义,或者是真理,就是“我想她了,她好么?”
艺术的欣赏,就是要通过艺术的文本,探求文字之外的真实含义,或者是真理,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欣赏。
笔者认为,文字之外的这里有两种,分别是“有”和“无”。
王维的这首诗,文字之外的真理就是“有”,这个“有”,就是“我想她了,她好么?”
类似的艺术作品很多。
比如,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读者不能满足于理解字面的含义,要探求诗词的文本后边的“真理”。
“梳洗罢”,是说早晨梳洗完毕,可能起床很早。
“独倚望江楼”,一个人在望江楼上,说明无人陪伴。
而且,上述文字比直接说“我特别想他,想死我了”有更大的表现力!
为什么有更大的表现力?
这是因为,人可以说假话,但是身体却很诚实!
心理学早就表明,语言可以欺骗人,但是一个人的行为却无法欺骗人。
微行为心理学,通过研究人的微动作、微表情,来发现人的真实想法。
这首词,不是描述人的语言,而是描述人的行为,并通过行为告诉人们她的感情世界。
这样反而有更深刻的表现力。
再比如,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主人公为何“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为何要写秋千?
这是因为,主人公看到秋千,就想起了他和她在秋千上嬉戏的情景。
而现在物是人非,秋千仍在,而她不在,令人伤感无比。
因此,艺术的欣赏就好通过艺术的文本看到背后的东西,这个背后东西就是“有”。
第二种文本之外,就是“无”。换言之,就是“空”。
比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中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秋夜独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这些诗词描写的客观景物,也就是人之外的景物,描写的是“静”,也就是“空”。
顾随说:右丞诗,红,不仅仅是红,白,不仅是白,在红、白之外另有东西,韵长,其诗格,诗境高。
顾随还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明月”、“清泉”之外,尚有东西。
这里的“另有东西”和“尚有东西”是什么?
顾随没有说什么东西,笔者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文字之外是“有”,也就是“我想她了”。
“有”和“无”有很大的区别,“有”描写的都是人的行为,读者都是根据人的行为来判断人的行为之外的深刻含义。
“无”描述的静态的客观景物,人与自然合二为一,人消失在客观景物中,读者无法根据人的行为判断文本之外的深刻含义。
笔者认为,按照顾随的说法,“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等诗词,描述的是静,但是不是死静,而是佛的境界,佛讲“寂灭”。
所谓寂灭,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也,含快乐之意,寂灭为乐,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死,不生不死,此灭为乐。
王维神通佛理,被称为诗佛。他描述的境界,就是寂灭的境界。
这种境界,也好像王阳明所说的“寂”:
你未看此花时,你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这种“寂灭”,应该是,就是人没有看到花时,心与花所处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寂”。
因此,这种“文本之外”的“另有东西”,就是佛教的“寂灭”。